理解词语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已经被无数的理论与实践所证实。而如何做到有效或是高效阅读,这不光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为师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继我们团队与曾莉莉团队以工作室承担的省教育厅统筹课题《集团教研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机制研究》和市级名师专项课题《工作室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的主题为“同书异构巧推进,多方聚力促阅读”的二年级跨校研究活动后,我们成员都明显感受到“无方法,难读书”是目前困扰学生有效阅读的最大屏障。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理解词语妙方法,助力阅读巧推进”的跨校研究正当时。
  一、找准问题,发现突破口
  1.落实年段目标——阅读重在词语
  相对于二年级,三年级的“段位”已发生改变,我们必须清楚这一阶段的学生该达到的阅读要求。从任何一篇文章来看,都是由很多“小单位”的词语构成的,所以我们04和11团队把本次研究的核心对准了理解词语,这也符合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心理。课标中对三年级阅读理解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2.清楚教材编排——方能有的放矢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既提示学生主动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难看出,教材这样的编排完全是为了落实课标中对三年级阅读的要求。在低段时,学生就在学着“积累”,但更多的是模仿摘抄,如教师上课集中分析过的“好词”或学生相互交流中明确的“好词”,真正能够体会并且灵活运用的不多。所以在课堂研究中,我们“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说出理由”,并进行摘抄和积累,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目的。
  3.衔接教学重点——贯穿不同年段
  我们04团队和11团队13名成员分别在一至五年级,学校涉及农村、城镇和城关三种教学环境,其中大部分老师集中在二至四年级,这为我们层层深入、前后衔接、互学互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所以开学伊始,两组成员就各自所处学校、年级、目前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盘点。我们发现,经过一、二年级的大量集中识字后,学生有了较好的字词基础,也初步感受到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平时在课文里遇到的多数都是熟悉的词语,对于一般阅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出现他们不熟悉的或是生僻的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就成了难题。如果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突破,这样在他们步入高年级时,才能科学灵活地使用理解词语方法,并进行有效的阅读。
  4.分析调查问卷——情况不容乐观
  针对以上情况,开学伊始,我们对三年级学生、教师、家长就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为:
  (1)你喜欢阅读吗?
  (2)平时你是在什么情况下阅读的?
  (3)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课
  外书?
  (4)目前影响你对文章理解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5)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你最想积累的是什么?
  (6)你积累这些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数据统计如表1:
  情况反馈:
  绝大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就 “目前影响学生对文章理解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选择了“对词语的理解”。通过以上情况反馈和数据分析足以看出,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的瓶颈期已经出现,如果不加以重视,定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5.直面学生现状——迫切需要解决
  以下是一位带三年级的成员的课堂实录:
  师:短文中“不知所措”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十分自信)“不知所措”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师:(有些无奈)那你能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吗?
  生:(振振有词)我用的拆分法,“措就是錯误”,连起来理解就是不知道错在哪里。
  看似简单的词语理解在刚刚从二年级升上三年级的学生身上,由于同音字造成的错误认识,这个笑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词语这一难点的突破迫在眉睫。
  二、明确方向,探寻研究路
  1.课例研究层层深入
  (1)清楚概念,初步感受。
  对于有效指导学生就“有新鲜感的词语”的认识、理解和积累,我们必须先明确这个概念。回想在二年级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得比较多的是“好词”,这里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其实就是让学生继续关注“好词”,并能够灵活运用。有了二年级的教学基础,我们的研究先从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入手,执教的是我们11团队的陶梦云老师。刚刚分析教材时,陶老师说:“文章语言质朴,哪有什么能给学生新鲜感的词?”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如果这样的课文都能引导学生感悟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无疑是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在研究中,我们以“同样是学校,找一找文中学校和我们学校的不同之处”为突破口,继而让学生发现文中学校是多民族组成且孩子们和动物们都能和谐相处的不同,接着展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同之处”的讨论,并借助图片和音像资料引发学生对文中“德昂族、傣族、阿昌族”的兴趣,激发对有新鲜感的词语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引发对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的积累。
  (2)学习方法,灵活运用。
  有了对有新鲜感的词语概念的认识,接着就应该是好好地“消化”它们了。我们的研究过渡到“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三年级二单元《秋天的雨》的课堂研究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其实已经多处提到“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但是缺少像本单元这样的系统呈现。课文第2自然段的泡泡里明确提出,“围绕‘五彩缤纷’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抓住这一关键所在,在图片和学生动情的朗读中指导学生通过不同事物的色彩体会秋天的多姿多彩,以此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非常实用的方法。再借助鲜花、彩虹、气球等图片让学生发现还可以用“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五彩缤纷”意思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带着学生回顾之前的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并完成“语文园地”中“理解词语方法”的梳理。至此,学生对理解词语的方法了然于胸。   (3)抓点突破,推进理解。
  学生在对词语理解比较熟悉后,我们趁热打铁,在三年级11团队杨李老师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发现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述海底鱼的数量多且十分好看。为了将“理解词语”贯彻到底,我们决定将研究推向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课堂研究。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成群结队”和“好看极了”,再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成群结队”是在体现鱼的数量多,“好看极了”是在表达鱼的姿态美。由此,学生对于重点词语理解的难点突破了,句子的意思明确了,学习本段就没有问题了。
  2.其他研究衔接互补
  当然在课例研究中,还有其他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词语”没有涉及,以及因学校性质和地域不同可能会造成的研究不便。为了呈现研究的整体性和螺旋式上升性,为了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我们进行了 “微课”和“沙龙”的处理。
  (1)词语理解初体会。
  就低年级而言,我们又应该在词语理解方面做哪些铺垫呢?在04团队黄虹老师的微课分享中,黄老师简单明了地展现了一、二年级教材涉及词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并结合三河小学用过统编本教材教师的经验,发现在一、二年级,词语理解的重点要以激发兴趣为主,要能够初步感受到运用不同方式理解词语的方法。当然,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老师们耐心的等待和不断鼓励。
  (2)理解词语巧积累。
  有了低年级扎实的铺垫,我们把研究转向了中年级词语的运用和积累两方面。就一到三年级而言,教材中都需要学生了解和理解哪些类别的词语?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巧妙而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通过04团队杨丽萍老师对三年级教材的梳理和研读,她找到很多其他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如按词性、词语的各种形式,按词语描写的具体情况等。
  (3)词语理解巧推进。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够很好地折射出“词语理解”在低、中年级学生中的認知情况,这一点,五年级11团队的余朝丽老师深有体会。余老师在沙龙中说,经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摘录和批注等工作的梳理与研究,发现正确“理解词语”的确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甚至是高效阅读的重要环节。
  三、初见成效,研究不停步
  我们两组成员通过对统编本教材一至五年级的系统梳理、分析,使得大家就不同学段课标对词语教学的实际要求、教材中词语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有了更加系统、全面、清晰的认识;基于团队成员的教学环境、教学学段、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的词语理解教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对词语理解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各个年级词语理解方法的渗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议课,我们将理论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既立足本年级、本班级的词语教学重点,也考虑到前后年级教学的衔接和铺垫,既立足课堂的研究,更带动了三个学校不同年级的词语教学。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课间、课外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大家玩得越来越开心了,是吧?不少同学在大家玩的时候还拍下了快乐的瞬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日子我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师播放学生活动照片)  【评析:朱老师是有心人,不但引领学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还让学生把活动的精彩瞬间留了下来。当学生看到这些多彩的照片,一定会勾起美好的回忆,必然会激发表达的欲望。】  师:我们
我喜欢重温纪录片,喜欢反复咀嚼里面的一些文字: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他在修这个文物
启动想象力:第一次猜测  师: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4)班小朋友上课,特地带来个礼物,是个奇妙的蛋。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  生:长方形的。  师:有可能。  生:正方形的。  生:三角形的。  师:哦,形状很特别,还能说说其他方面的特别之处吗?  生:蛋里面生出个小鸭子。  师:哦,这个蛋不一定是个鸡蛋。  生:蛋上面有花纹。  师:哦,那一定是个很漂亮的蛋!  生:是个五彩的蛋!  师:同学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本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关系,意在让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写鸟岛的鸟,鸟是鸟岛的主人,每年春天成群的鸟儿飞到鸟岛安家,鸟岛成了鸟的世界;第四自然段写来鸟岛的游人都很爱鸟。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背诵。
《体育课》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从五篇课文的编排到百花园各项训练题目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自强不息、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等方面的美德教育。《体育课》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故事的真实生动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读课文后,学生已经能够简单复述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的及时点拨也能帮助学生完成这篇课文
“考古”是一个专业词语,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发现的古代材料,了解感知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历史事件。专业的考古需要的是那样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而童话写作里的“考古”,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我们可以让时间“穿越”,让空间“翻转”。  在运用想象“考古”的方法上,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着每天的日升日落,他们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
记者:梁老师,您好!这些年您一直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您的研究也是从“学为本”课堂开始的。您提出的“学本语文”,研究的视角为什么是在“学本语文”教学方面呢?您提出的这一教学主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梁鸯鸯: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在学界各有各的说法的问题。我想,语文是广义的,它是高位的,前瞻的。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狭义上来理解,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习得听说读写书
“对话”作为当代文化中的热词,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新时代精神——民主、平等、人文、思想、自由等。  西方文化中,“dialogue”一词意为对话,其词根“logue”是希腊语“logos”的变化,意为“标志、路标”,后来又逐渐演化出“logic”一词,意为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尤其重视理性思考,循着逻辑思维追求真理。与此遥相呼应的东方文化中,智慧的最高形态是“道”,可以理解为
在读叶黎明博士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之前,我以为开发写作知识除了依据课标、课文以外,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经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开发出来的写作知识对不对,合不合理,评价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个人经验。我觉得开发写作知识很难,难在无理可循。一年半以前,我开始第一次读这本书。在这段时间里,不算零零散散地读,我前后共读了七遍。刚开始读不懂,后来读不够。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写作知识开发的“
这两天,我彻底处于“失声”状态。微笑成了我跟人打招呼的招牌,比划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基本工作,助教(两个学生)成了班级的代理老师……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哑巴老师”了。  “哑巴老师”是个语文老师,又兼任班主任。从晨曦微露,至夜幕降临,“哑巴老师”有着干不完的事,备课、批改作业、上课、管理班级……凡是体力能够完成的都能应付自如。那么,遇到需要用“嘴”去解决、用“声音”去交流的问题时,“哑巴老师”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