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千年皇宫,造十亿豪宅:这群苏州人,凭什么影响中国建筑?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故宫,中国遗存至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苏州园林,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二者从时空距离到感官都似乎找不出任何关联,但是它们背后,却都闪现着同一个身影,那就是有600多年历史的“香山帮”。
  “香山帮”,既不是北京的香山;这个帮,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帮会组织。他们是一群匠人、一个建筑流派,是一代代史书上没有名姓,却把历史堆砌到今天人们眼前的人。
  正是有了他們,我们才能看到600年前的故宫、天安门、苏州园林,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让下一个600年的时候,我们的后代还能一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精巧。
  建天安门的苏州人
  2017年,CNN评选出了年度全球十大豪宅,第一名竟然是一座名叫“桃花源”的中式建筑。“桃花源”售价10亿元,建造者,正是“香山帮”。“香山帮”在中国传统建筑行业里可是大名鼎鼎,他们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故宫三大殿。
  2019年,故宫博物院监制的剧集《故宫如梦》亮相,这部剧集讲述的就是“香山帮”开山鼻祖蒯祥营造故宫的故事。
  这位吴县香山(今苏州胥口镇)人,和他的父亲还有众多老乡,一起被征召到北京去修建皇城。他以精湛的技艺折服了皇帝,被称作“蒯鲁班”,最后甚至做到工部左侍郎的二品官。他和来自苏州的这些能工巧匠,也叫响了“香山帮”的名号。从此,“香山帮”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绵延至今。其实,在“香山帮”成名之前,无数手艺精湛的苏州工匠,早已把“苏派建筑”形成了体系,并且建造出了沧浪亭、狮子林等流传至今的名园。“香山帮”的营造风格也成了“苏派建筑”的代名词。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香山帮”仍在用传统技艺,延续着中国建筑之美。远隔苏州千里之外的西藏,从1989年第一次修缮布达拉宫开始,一半的维修任务,都是交给“香山帮”的匠师们完成。
  “香山帮”的匠人们,还把中国古典建筑原汁原味地搬到了大洋彼岸。1978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代表团来中国,希望能移建中国园林。“香山帮”的工匠以苏州网师园为蓝本设计了“明轩”。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只有30米长、13米宽的空间里,楠木轩房、曲廊、假山、半亭一应俱全,当时前总统尼克松看了赞不绝口。
  “明轩”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建成后成为纽约城里的东方盛景。
  “香山帮”绝技
  盖得了皇城,建得好园林,“香山帮”成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中的重要流派,也因此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起“香山帮”在中国传统建筑界如何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历史悠久的传承。史书上虽然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但是史书只会描绘名园的盛景,却不会记录营造工匠的姓名。所谓“香山帮”,是对今天苏州胥口、光福附近营造匠人的一个统称。虽然“香山帮”扬名立万是在明朝,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周边就出现了许多擅长精细建筑技术的工匠。到了唐宋时期,江南的经济蓬勃发展,达官显贵大兴土木兴建园林,给“香山帮”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早在明朝皇帝朱棣召集“香山帮”修建故宫之前,北宋皇家就曾在苏州设置应奉局,专门征调能工巧匠北上营造府苑。鼎盛时期,“香山帮”的匠人多达5000人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修建故宫名声大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州地区在当时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仅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和庭院就有280多处。正是有了市场需求,“香山帮”的工匠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分工明确的营造业群体。他们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实际上又有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巨大合力。让“香山帮”在传统营造行业拥有分量并且不断传续的第二个原因,是这种模式造成的一切凭“技术”说话的专业性。“香山帮”的成员们有活就聚,没活就散。能把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临时聚集在一起,需要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把作师傅”。通常带头的“把作师傅”都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除了指挥施工、承担技术和经济责任之外,更要对“关键技术”把关甚至亲自出手。这样的合作模式决定了,在“香山帮”的匠人群体里,一切都要凭手艺说话。就像前面说的蒯祥,他除了精通各个工种,甚至“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仅凭目测便和实际建造出的房屋几乎丝毫不差。
  手艺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想在“香山帮”立足或是有所建树,必须要有过硬的真本事,这也促使“香山帮”的工匠们,对技术的推崇和学习,有了发自内心的动力。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香山帮”的顶级匠人,除了手艺出众,更是要懂得天文地理,有深厚的文化和美学素养的人。就拿民国时期“香山帮”的代表人物姚承祖来说,出身木匠世家的他,祖父著有《梓业遗书》,而他原著的《营造法原》至今还是“香山帮”的一部“宝典”。这本书由他当年在大学讲授建筑学的讲稿整理而成,是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正是因为“香山帮”一代代匠人拥有深厚的文化和美学素养,才让他们手下诞生了故宫三大殿、狮子林、拙政园这些精美绝伦,让人流连的文化遗产。
  没落之后的重兴
  明清两代鼎盛一时的“香山帮”,却在近代走向没落。其中原因,与时代变迁境遇息息相关。一是连年的灾祸,动荡的社会让“香山帮”祖祖辈辈靠子承父业、师徒传授的秩序被彻底打乱。清光绪初年,“香山帮”营造的业务低迷,匠人们也只能回家种地,在农耕之余从事本业。二是苏州近代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加上西学东渐,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渗透,挤压了“香山帮”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洋楼成了时髦,中式建筑被人鄙弃,“香山帮”的工匠更是少了用武之地。三是人才流失和断层。其实在民国中期,“香山帮”曾经有过短暂的复兴,据《吴县城乡建设志》统计,当时吴县香山帮工匠人数在2000人以上,占当时全县建筑工匠总数的60%。可惜好景不长,到1940年代,因为社会经济衰退,当地的营造厂已经只能雇用三五个人,做一些简单的维修工程了。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重现活力,“香山帮”才又重回人们的视野。1980年代,苏州乡镇纷纷成立建筑队。仅吴县就有22000多人从事建筑行业。“香山帮”匠人这个群体再度登上历史舞台。表面繁荣的背后,是“香山帮”和传统古建技艺后继无人的危机。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9年“香山帮”营造被列入非遗,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传统古建越来越火,但是真正掌握“香山帮”营造技艺精髓的人,却越来越少。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学艺时间长,收入又不高的手工匠人很难融入社会,年轻一代有更好的职业选择,自然很少愿意去学习传统的建筑工艺。就连“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后代,也渐渐不再从事这种传统工艺,转而经商。
  此外,想得到“真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营造技术容易学,可技术背后对苏派建筑文化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对“香山帮”营造技艺的文化寓意,对自然、人文的解读,才是“香山帮”的真正内涵。缺少耳濡目染的熏陶,充其量只能是工,而成不了匠,更不用说成为大师了。
  2018年发布的(2014-2018年)全国传統建筑行业数据指标中,传统建筑行业人均产值为48.75万元。虽然整体是增长的趋势,但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处于偏下水平。企业平均职工数量62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数44人,占比65%,企业管理者平均年龄57岁,人才流失率0.8%,这也反映了传统建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人员流动性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市面上的仿古建筑,虽然施工者多打着“香山帮”的名头,可无论从营造工艺还是形制,都徒有其表,而缺失了其中的文化意蕴。好在,重新振兴“香山帮”,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
  首先,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2017年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了20%,而中国则刚刚超过3%。这个差距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广阔的市场,这无疑为“香山帮”通过营造技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提供了强大的物质载体。其次,苏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香山帮”的再度振兴有了生根的土壤。作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厚,苏州园林和大运河两个世界遗产,都与香山帮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苏州走向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就是在那时还是贝家私人宅院的狮子林里成长起来,他从“香山帮”营造的园林中发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如今,当代的苏州青年,也逐渐对这传承了千百年的“香山帮”营造工艺产生了兴趣。他们中。既有因为兴趣而拜师的80后、90后,又有“香山帮”营造团体与苏州大学合作培养的大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向往和传承,是他们共同的志向。
  在市场中传承
  从“香山帮”的兴衰历史不难看出,经济对它的繁荣具有决定作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香山帮”营造传承中,苏州的“香山帮”营造团体,也为自己的发展想好了去路,向文化产业的方向延伸,把设计、咨询、施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一条龙服务,更好地走向市场。就拿第一豪宅苏州“桃花源”来说,能卖出10亿元的天价,靠的不仅仅是情怀,还有文化。
  据说,“桃花源”复刻了宋朝苏州平江古城的规划理念,南北主轴、东西水巷、八座园林和“春夏秋冬”四季院,32间卧室全部朝南,为了保证最佳采光。更为难得的是,“桃花源”全部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的方法构建,大到建筑、庭院、平台、假山,小到檐口木雕、栏杆、油漆砖瓦,从造型到工艺都和古法对应,有据可查,有典可循。开发商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豪宅,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房子,“香山帮”施展了手艺,获得了效益,也传承了文化。
  一千年前建皇宫,现在造豪宅,“香山帮”的传承,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融入市场的大浪大潮中。
其他文献
通常贫民窟的定义是,恶劣的住房条件,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高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  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都出现了贫民窟现象。这些贫民窟大多位于城市周边,有的甚至与闹市区仅一墙之隔。贫民窟,似乎成为不少国家发展过程中逃不掉的“诅咒”。比如巴西和阿根廷。  贫民窟是怎样形成的?专家认为,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而城市又无法接纳这么多人口的涌入,是贫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  然
期刊
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接力棒,按照自己的风格重新装修叶利钦搭建的房子。如今的修宪,只是对房子外形的简单修补,而房间的内部风格,早已不同于叶利钦时期。  7月2日,俄罗斯选举委员会宣布,已完成俄罗斯宪法修正案全民投票全部计票,结果显示77.92%的选民赞成修宪,21.27%的选民反对。这一投票结果意味着,普京导演的年度修宪大戏正式谢幕。  尽管此次修宪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但舆论焦点依然是现任
期刊
时逢佳节喜相连。康县山川欢笑,晴野景娇妍。贫困学生情激荡,新歌高唱入云端。  资助虔诚能感天。童稚心中温暖,深念是长安。真爱无私圆绮梦,靳君嘉譽故乡传。
期刊
近几年,随着《盗墓笔记》《老九门》《鬼吹灯之寻龙诀》等盗墓IP影视剧的热播,古墓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古墓类型的短视频越来越多,有人戏称,“拍视频的比考古的人还多”。  2020年6月15日早上六点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某村的宋代古墓考古现场,宁静早早被打破了。快手用户“宋哥不是传说”一早就开了直播:“关注宋哥不迷路,宋哥带你看古墓。”  考古现场,五六名工作人员站在墓坑中,正在对一处古墓进行“装箱
期刊
从“打酱油”出身的小人物到中国顶级富豪,年过花甲的庞康鲜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个人公开照片也只有几张,如自家酿造的酱油一样神秘。  酱油价值4000亿  6月24日,端午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股价一度升至每股124元。截至收盘,股价报每股123.8元,这也意味着海天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011.67亿元,成为餐饮行业的“巨无霸”。  目前,海天的市值已远超以市值3067亿元排名地产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让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区陷入了沉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为了安全起见,过起了居家的“宅”生活。同时,不免让忙惯了的我们陷入沉思与焦虑,在这一档口,我们除了减少外出,避免疫情传播,日常所需又该何去何从?柴米油盐酱醋茶、日用品、消杀用品、物业费缴纳……这一切,在社区这方寸之地,又能否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完成一站式“无接触”到达?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智慧社区的生活性服务平台,“楼里楼
期刊
在这个没有多少明星敢说真话、敢做真我的时代,“不懂事”、“没脑子”的张雨绮,还真有一点可爱。  还记得罗志祥出轨门刚曝出时,整个娱乐圈集体失声。张雨绮是第一个公然发视频,内涵罗志祥劈腿的女明星。  不久前,主持人在采访中再提“剪八爪鱼”事件,张雨绮大方回应:“是我干的,怎么了?”  敢做敢当,霸气逼人,短短几句话圈粉无数,立刻引爆热搜。  她和罗志祥合作过,承认他有才又有趣。可刚关注他的视频号,隔
期刊
开蒙三岁人黉堂,门第光辉世代香。  学富五车谙孔孟,才高八斗德流芳。  学成报国华章秀,奔走西洋國学扬。  不忘初心捐巨款,明灯巨帜国之光。
期刊
一般来说,一种制度配置通常都起源于现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这种制度配置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文化”,那么我们就需要考察它是否仍然适应现实。  日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频繁出镜的日本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其身上的另一重属性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他以“入赘女婿”身份继承了岳父的议员席位,从而步入政界。因此,日本政坛“世袭”这个老话题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严格来说,“世袭”这个说法颇不严谨
期刊
距离奥利给大叔拍下《看见》宣传片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被众人热议的他过得依旧平淡,不过近日有记者探访到他住的地方,透露了他更为真实的一面。  一个普通人的古怪笨拙、不合时宜,被大众看见,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藏起来  “找黄春生啊,搁那儿呢。”胖男人伸手一指,指向前方30米的一座老房子,“就破洞的那个。”那是水泥砌成的两间屋子,左右相对,外面的红色砖块垒起了一道围墙,将院里院外分隔了起来,杂草和碎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