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描述污染排放与经济收入之间关系的EKC曲线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现有研究多分析国内生产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较少探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国际贸易而产生的隐性污染转移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角出发,依据“谁消费、谁负责”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了基于消费的各国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与传统的基于生产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比较。基于29个代表性国家SO2排放与收入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70-2000年间,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向外转出污染,促使EKC曲线拐点提前到达,其中发达国家由基于生产的7 775美元右移至基于消费的11 060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由5 717美元右移至6 841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在两种情况下的污染排放仍不断上升,尚未出现转折。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对外贸易增加了国内污染排放,因此在大力开展现有污染减排工作的同时,应重视贸易中隐含的污染转移排放以降低其对国内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贸易;污染-收入关系;EKC
中图分类号 F752.62;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73-08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称“污染-收入关系”(Pollution Income Relationship)一直是环境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作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抽象概括引起广泛关注。通常认为环境污染先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当人均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污染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1]。以SO2排放为例,当前发达国家的排放已经跨越EKC顶点且不断减少,发展中国家的SO2排放则仍然持续上升。1970-2000年期间,美国SO2排放量从1 417.3万t下降至742.2万t,年均下降率为2.06%;日本则从248.7万t下降至41.0万t,年均下降率达5.41%;而同期中国和印度的SO2排放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1%和4.06%[2]。发达国家污染排放下降与发展中国家污染排放持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消耗的环境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缘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然而,这些产品生产并非仅仅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消费,不断扩大的贸易活动表明国外需求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商品的生产带来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的排放,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也势必影响到参与贸易国家的国内资源环境状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先期工业化国家已经或正在逐步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则刚开始专注于工业乃至重工业的发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清洁型”产品,同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3]。那么,在发达国家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好转、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依然还在恶化的现象背后,国际贸易作为国家间物质产品交流的主要途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将国际贸易纳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分析框架后,不同类型国家的污染-收入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1 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等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环境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后,大量学者采用不同的数据验证了EKC曲线的存在。Selden and Song[4]利用22个OECD国家及8个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Grossman and Krueger[5]对42个国家的城市SO2浓度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范金[6]利用中国81个大中型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人均GDP数据验证EKC的存在。然而,现有污染-收入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国内生产产生的污染排放,考虑到各经济体开放特征的客观存在,这种基于国家内部生产排放的污染-收入关系研究没有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有失偏颇[7-8]。
事实上,由于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排放,伴随着国际贸易产品的流动,一国可以将环境压力转移至其他国家,如Peters and Hertwich[9]、Ghertner and Fripp[10]、陈迎和潘家华[11]关于贸易隐含污染的研究。这意味着,发达国家EKC倒U型曲线右支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其国内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而造成,部分源于通过国际贸易将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与之对应的则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出口产品供他国消费而产生的。因此,忽视贸易进出口这部分产品中隐含的污染转出或转入,而仅仅关注一国国内生产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可能会误导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一些学者注意到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在传统EKC分析中加入了贸易相关变量[7,12-14]。
然而,总体来看,当前关于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将贸易相关因素(如进出口比例[7,12]、贸易开放度[13-14]等)作为与经济收入相并列的一个解释变量,加入传统EKC的计量分析中。这类研究反映了污染排放与贸易有关变量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但难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大小。
少数学者提出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影响,对EKC的经验分析应该从生产角度向消费角度转变。
某种程度上讲,进口国应该为其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负责”,即应基于“谁消费,谁负责”的原则,从消费的角度重新确定一国的污染排放[15]。鉴于此,本文建立基于消费(consumptionbased)的污染-收入关系,将贸易中隐含的污染排放计入到进口国的污染排放当中,从其国内消费引致的污染排放视角来考察污染-收入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对基于生产和基于消费两种视角下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
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污染排放影响不同,有必要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从计量分析来看,已有实证研究多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所有样本国家整体表现出来的污染-收入关系[4,12]。Diao[16]认为分析结果与选取的样本国家有很大关系,于峰等[17]质疑将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数据进行简单“拼接”而得到的结论。本文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别,分别对三类国家的基于生产和基于消费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贸易;污染-收入关系;EKC
中图分类号 F752.62;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4-0073-08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称“污染-收入关系”(Pollution Income Relationship)一直是环境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作为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抽象概括引起广泛关注。通常认为环境污染先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当人均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污染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1]。以SO2排放为例,当前发达国家的排放已经跨越EKC顶点且不断减少,发展中国家的SO2排放则仍然持续上升。1970-2000年期间,美国SO2排放量从1 417.3万t下降至742.2万t,年均下降率为2.06%;日本则从248.7万t下降至41.0万t,年均下降率达5.41%;而同期中国和印度的SO2排放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1%和4.06%[2]。发达国家污染排放下降与发展中国家污染排放持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消耗的环境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缘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然而,这些产品生产并非仅仅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消费,不断扩大的贸易活动表明国外需求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商品的生产带来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的排放,因此国际贸易活动也势必影响到参与贸易国家的国内资源环境状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先期工业化国家已经或正在逐步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则刚开始专注于工业乃至重工业的发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严格的发达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清洁型”产品,同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3]。那么,在发达国家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好转、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依然还在恶化的现象背后,国际贸易作为国家间物质产品交流的主要途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将国际贸易纳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分析框架后,不同类型国家的污染-收入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1 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等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环境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后,大量学者采用不同的数据验证了EKC曲线的存在。Selden and Song[4]利用22个OECD国家及8个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Grossman and Krueger[5]对42个国家的城市SO2浓度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回归;范金[6]利用中国81个大中型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和人均GDP数据验证EKC的存在。然而,现有污染-收入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国内生产产生的污染排放,考虑到各经济体开放特征的客观存在,这种基于国家内部生产排放的污染-收入关系研究没有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有失偏颇[7-8]。
事实上,由于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排放,伴随着国际贸易产品的流动,一国可以将环境压力转移至其他国家,如Peters and Hertwich[9]、Ghertner and Fripp[10]、陈迎和潘家华[11]关于贸易隐含污染的研究。这意味着,发达国家EKC倒U型曲线右支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其国内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而造成,部分源于通过国际贸易将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与之对应的则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出口产品供他国消费而产生的。因此,忽视贸易进出口这部分产品中隐含的污染转出或转入,而仅仅关注一国国内生产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可能会误导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
一些学者注意到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在传统EKC分析中加入了贸易相关变量[7,12-14]。
然而,总体来看,当前关于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将贸易相关因素(如进出口比例[7,12]、贸易开放度[13-14]等)作为与经济收入相并列的一个解释变量,加入传统EKC的计量分析中。这类研究反映了污染排放与贸易有关变量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但难以深入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大小。
少数学者提出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影响,对EKC的经验分析应该从生产角度向消费角度转变。
某种程度上讲,进口国应该为其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负责”,即应基于“谁消费,谁负责”的原则,从消费的角度重新确定一国的污染排放[15]。鉴于此,本文建立基于消费(consumptionbased)的污染-收入关系,将贸易中隐含的污染排放计入到进口国的污染排放当中,从其国内消费引致的污染排放视角来考察污染-收入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对基于生产和基于消费两种视角下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
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污染排放影响不同,有必要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从计量分析来看,已有实证研究多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所有样本国家整体表现出来的污染-收入关系[4,12]。Diao[16]认为分析结果与选取的样本国家有很大关系,于峰等[17]质疑将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数据进行简单“拼接”而得到的结论。本文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别,分别对三类国家的基于生产和基于消费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其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