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创造力。学习主体的参与是指班级学生个体参与课堂的激情、程度和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的全面性、创造性等,以及班级交流中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性、重塑自我的有效性等。学习主体的创造力是指学生思维的灵动、思想的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分组活动,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呢?
1 课堂分组活动的组织
学生分组活动,是当下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首先,它体现了“全面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或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形式思考分析——信息反馈(一般点名或举手回答)的流程,往往是语文课堂固定的程式。学习基础好的同学、表现积极的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得到锻炼、发展,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表现欲不强的同学就成了观看者、聆听者。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好中差学生都能参与,不受教师思维的束缚和课堂氛围的影响,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组织,分组活动就会滑入“散漫、杂乱、费时”的境地。其次,它体现了“发展性”。组内成员相对有限而稳定,他们各有所长,各有职责,在学习活动中,其优势特长得到体现和发展,其不足之处得以借鉴和提高,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改的发展理念。
1.1 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小组活动的目的,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素养、交际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小组活动的要求,包括积极思考发言,过程记录等方面,应有明晰的制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分组活动的随意性、散乱差现象就会随时出现,就根本谈不上课堂高效的建设了!
1.2 选好领头雁。领头雁必须具备某方面的相对优势,或写作、或交际、甚或藏书较多都可以是优势,能成为一种凝聚因素,成为小组活动的生命点。领头雁的产生可自荐、可推荐。
1.3 组建学习小组。在产生领头雁的基础之上,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能更好的增进小组的凝聚力,促使其发展。尽量避免临时性、随意性的小组组建。
1.4 张扬小组个性。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知识竞赛、校内文体活动、小组命名等活动方式,张扬小组的个性,增强小组活力和魅力。
2 课堂分组活动的调控
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一是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承载千年的人文情怀,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尽可体现在语文课堂中。一是学生表现的丰富多彩,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可想、可说、可创造,气氛热烈,火花四溅。只因为如此,在分组活动时没有教师的有效调控,就难以达成目标。
2.1 课堂调控。教师要把握好分组活动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开展,还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不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交流到这里”。
2.2 内容调控。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明确具体,不能所有的小组都讨论一个问题(这样时效性很差),也不能一个小组一个不同的问题(这样失去了比照)。分组活动时以3~4个问题为宜。
2.3 小组调控。教师应参与小组的讨论活动,了解学生的思考状况,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时将其他小组的最新信息进行传递,促使小组的调整提高。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步骤。
2.4 成果交流调控。在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内容的表达、发言的时长、成果的梳理等方面加以调控,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全面性”、“发展性”,使全体学生的三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当然,一节语文课的高效离不开教者的学识、素养,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甚至包括教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都会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职能作用,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1 课堂分组活动的组织
学生分组活动,是当下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首先,它体现了“全面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或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形式思考分析——信息反馈(一般点名或举手回答)的流程,往往是语文课堂固定的程式。学习基础好的同学、表现积极的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得到锻炼、发展,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表现欲不强的同学就成了观看者、聆听者。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好中差学生都能参与,不受教师思维的束缚和课堂氛围的影响,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组织,分组活动就会滑入“散漫、杂乱、费时”的境地。其次,它体现了“发展性”。组内成员相对有限而稳定,他们各有所长,各有职责,在学习活动中,其优势特长得到体现和发展,其不足之处得以借鉴和提高,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改的发展理念。
1.1 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小组活动的目的,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素养、交际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小组活动的要求,包括积极思考发言,过程记录等方面,应有明晰的制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分组活动的随意性、散乱差现象就会随时出现,就根本谈不上课堂高效的建设了!
1.2 选好领头雁。领头雁必须具备某方面的相对优势,或写作、或交际、甚或藏书较多都可以是优势,能成为一种凝聚因素,成为小组活动的生命点。领头雁的产生可自荐、可推荐。
1.3 组建学习小组。在产生领头雁的基础之上,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能更好的增进小组的凝聚力,促使其发展。尽量避免临时性、随意性的小组组建。
1.4 张扬小组个性。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知识竞赛、校内文体活动、小组命名等活动方式,张扬小组的个性,增强小组活力和魅力。
2 课堂分组活动的调控
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一是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承载千年的人文情怀,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尽可体现在语文课堂中。一是学生表现的丰富多彩,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可想、可说、可创造,气氛热烈,火花四溅。只因为如此,在分组活动时没有教师的有效调控,就难以达成目标。
2.1 课堂调控。教师要把握好分组活动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开展,还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不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交流到这里”。
2.2 内容调控。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明确具体,不能所有的小组都讨论一个问题(这样时效性很差),也不能一个小组一个不同的问题(这样失去了比照)。分组活动时以3~4个问题为宜。
2.3 小组调控。教师应参与小组的讨论活动,了解学生的思考状况,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时将其他小组的最新信息进行传递,促使小组的调整提高。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步骤。
2.4 成果交流调控。在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内容的表达、发言的时长、成果的梳理等方面加以调控,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全面性”、“发展性”,使全体学生的三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当然,一节语文课的高效离不开教者的学识、素养,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甚至包括教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都会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职能作用,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