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提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回归儿童文化,让小学美术找到属于儿童的真正价值,就要在师生对话中秉承真实、平等、理性的原则,让美术课堂在对话中走向共生。《土布童趣》一课通过让学生掌握土布工艺的特点和基本技法,以及对童谣、土布的欣赏及制作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璀璨的民间艺术,提供了展开师生对话的良好素材,本文以小学美术中《土布童趣》一课为例,谈谈在此方面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真”——遵从真实经历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有效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拉近美术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师生对话中有感而发、言之有物。遵从学生的现实体验与既有经历,让学生所积累的感性素材得以充分的激活与唤醒,为后继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如在《土布童趣》一课的导入阶段,教师设计了如下提问:今天顾老师带了些土布,想不想看?虽说这个是土布,但是它一点都不土。(课前在黑板上悬挂上五种不同花纹的土布)
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摸一摸,感受一下。①摸上去什么感觉?②有什么不一样?③像这块用横着、竖着的线条互相交叉形成的小方格的花型就叫芦扉花布。④这些布有没有在爷爷、奶奶家里见过?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一下子汇聚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和说一说,深化了学生感性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了祖辈家中的土布实物,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经历体验范围。通过这些步骤,使得师生间的对话在现实基础上展开,贴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现实经历,保障了师生对话的真实性。
“斟”——尊重个体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动态的、充满灵气的存在,尤其在美术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表达。教师要谨慎地对待这些客观差异,以包容的心去斟酌不同学生的言行,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防止“一刀切”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个性,从而让美术课堂上个性飞扬。
在本课中,指导学生“了解土布的历史”这一环节,教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①喜欢土布吗?想不想知道土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②摘棉花——纺纱——染色——整经——织布(大屏幕展示)③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织成的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土布的花纹有很多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展示)④看图片的时候再介绍一下花布。⑤(PPT最后展示包、衣服)解说:这些土布不仅可以做成包还可以做成舒适、漂亮的衣服。
在这一环节的对话中,教师扣住“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织成的布都是不一样的”这一主旨,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抛弃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毫无顾忌的进行富有童趣的想象和创造;对于学生哪怕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艺术想法,教师要能仔细斟酌,找到其中的亮点并给予肯定,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对话氛围。
“甄”——回顧梳理和自我建构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能够发挥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进行回顾与梳理,甄别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其能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从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灵活、多元的评价。这种理性的对话,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如在本课的“学生作业、评价拓展”环节,教师将学生推到“小裁判、小评委”的位置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学生作业、教师指导。①老师这里还有几幅根据童谣创作的布贴画。(大屏幕出示)②出示作业要求。③今天的作业就写在KT板上,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童谣的音乐声中完成我们的作品。第二,评价与拓展。①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下你们小组的布贴画。②生生互评,师生集体评议。③今天我们用充满着浓郁味道的土布做出了很有趣的童谣画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布艺产品真是琳琅满目,顾老师的家乡就有一座闻名全国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在自评、互评与集体评议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挖掘他人的长处,看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和不足。这种全面、客观且积极的甄别式评价,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评价热情,使得他们在彼此接纳、互相造就中体现了自我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地接触。”通过切身地教学实践,使得笔者真正认识到,只有对话,才能生成美术课堂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
“真”——遵从真实经历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有效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拉近美术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在师生对话中有感而发、言之有物。遵从学生的现实体验与既有经历,让学生所积累的感性素材得以充分的激活与唤醒,为后继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如在《土布童趣》一课的导入阶段,教师设计了如下提问:今天顾老师带了些土布,想不想看?虽说这个是土布,但是它一点都不土。(课前在黑板上悬挂上五种不同花纹的土布)
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摸一摸,感受一下。①摸上去什么感觉?②有什么不一样?③像这块用横着、竖着的线条互相交叉形成的小方格的花型就叫芦扉花布。④这些布有没有在爷爷、奶奶家里见过?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一下子汇聚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和说一说,深化了学生感性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了祖辈家中的土布实物,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经历体验范围。通过这些步骤,使得师生间的对话在现实基础上展开,贴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现实经历,保障了师生对话的真实性。
“斟”——尊重个体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动态的、充满灵气的存在,尤其在美术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充满个性、与众不同的表达。教师要谨慎地对待这些客观差异,以包容的心去斟酌不同学生的言行,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防止“一刀切”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个性,从而让美术课堂上个性飞扬。
在本课中,指导学生“了解土布的历史”这一环节,教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对话环境——①喜欢土布吗?想不想知道土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②摘棉花——纺纱——染色——整经——织布(大屏幕展示)③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织成的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土布的花纹有很多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展示)④看图片的时候再介绍一下花布。⑤(PPT最后展示包、衣服)解说:这些土布不仅可以做成包还可以做成舒适、漂亮的衣服。
在这一环节的对话中,教师扣住“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织成的布都是不一样的”这一主旨,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抛弃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毫无顾忌的进行富有童趣的想象和创造;对于学生哪怕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艺术想法,教师要能仔细斟酌,找到其中的亮点并给予肯定,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无拘无束的对话氛围。
“甄”——回顧梳理和自我建构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能够发挥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引导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进行回顾与梳理,甄别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其能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从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灵活、多元的评价。这种理性的对话,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如在本课的“学生作业、评价拓展”环节,教师将学生推到“小裁判、小评委”的位置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学生作业、教师指导。①老师这里还有几幅根据童谣创作的布贴画。(大屏幕出示)②出示作业要求。③今天的作业就写在KT板上,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童谣的音乐声中完成我们的作品。第二,评价与拓展。①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下你们小组的布贴画。②生生互评,师生集体评议。③今天我们用充满着浓郁味道的土布做出了很有趣的童谣画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布艺产品真是琳琅满目,顾老师的家乡就有一座闻名全国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在自评、互评与集体评议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挖掘他人的长处,看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和不足。这种全面、客观且积极的甄别式评价,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评价热情,使得他们在彼此接纳、互相造就中体现了自我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地接触。”通过切身地教学实践,使得笔者真正认识到,只有对话,才能生成美术课堂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