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原因解析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站得够高,才能看懂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成长问题、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发展的三大关键,其中对班主任影响最大的是学生成长问题。
  学生成长问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影响学生成长的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和家庭中。在家庭里,主要是亲子沟通、感恩品质和成长目标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班级中,主要是学习、行为和思想方面的问题。
  家庭:人“初始化”的第一场所
  家庭是一个人“初始化”成长的场所。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品质、个性和交往能力都会获得成长。我们常评价一个素质优秀的人,说他的家庭教育好。同样,一个浑身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浑身问题”的家庭。
  作为班主任,要看到家庭教育的作用,携手家长,才能做好学校教育。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更是协同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主要问题有三类:亲子沟通问题,家长想要沟通,孩子保持沉默;感恩品质问题,孩子只想获取,不想付出;目标定位问题,家长望子成龙,没有考虑现实条件。基于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解决学生成长问题。
  类型一:沟通和沉默的差距——沟通
  亲子沟通是初中学生和家长之间最大的问题。不良的亲子沟通影响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和学生的成长等。相反,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关系和谐,孩子自然心理健康。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学校情况,孩子闭嘴不言;家长想和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孩子厌烦;家长想和孩子沟通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不理;家长的沟通方式严肃,孩子转身就走;孩子回家就进入自己的房间,不和家长交流。
  以上问题主要是三种原因造成的:(1)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区别对待大人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时间久了,孩子不愿和大人沟通;(2)家长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于是孩子拒绝沟通;(3)家长沟通的目的性太明显,重点不在孩子的成长,而在目标的实现。
  一般来说,解决沟通问题,根源还在于家长,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在溝通过程中,时刻注意孩子也是一个人,一个成长中的人;(2)以尊重为核心建立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3)以回归立场为目的,家长回到儿童立场,理解儿童思维,做好沟通的前期准备。
  类型二:付出和获得的差距——感恩
  感恩是人成长的必备品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感恩不仅仅是感谢别人,更重要的是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实中,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在不断地索取和获得中,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变得自私、冷漠。
  在家庭教育中,不懂感恩主要表现为:孩子对于家长的帮助无动于衷;孩子认为长辈的关爱理所当然;孩子对于想要的东西,只会索取,不懂感谢;孩子自私冷漠,对于他人的不幸遭遇冷眼相待;孩子从不顾及他人感受。以上问题,主要是孩子成长品质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父母给孩子“全方位”的服务,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2)父母在感恩教育中的说教和灌输,让孩子逆反;(3)父母缺乏感恩品质,“身教”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家长反思自我,调整教育方式,不溺爱,不做全天候保姆式家长;(2)家长以身作则,做一个感恩式的父母,在生活中感恩自己的“遇见”,传递感恩品质;(3)家校配合,联合社会进行教育,在生活中认识爱,传递爱,感受爱,懂得感恩。
  类型三:标准和现实的差距——目标
  目标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方向,也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努力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定位目标是最常见的方式。在孩子的成长中,一个合理有效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动力源泉。
  但是很多时候,在家长眼里,孩子是自己的延续。于是,很多曾经的梦想“降落”在孩子身上。不合理的目标定位直接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进而让目标从“助力”变成了“阻力”。
  在常态中,主要表现为:目标太高,成了空话;目标时间太长,影响了执行的成就感;目标不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只有家长一厢情愿;目标没有挑战性,孩子看不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当下家庭教育在目标上的无效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单方面定位目标,与实际脱节;(2)目标过大,距离孩子的能力太遥远,耗时太长,缺乏实施动力;(3)目标只是单纯的定位,与人无关,人与目标不相容。
  成长是孩子生活的方向,让目标成为家庭教育的动力,要做好以下四点:(1)目标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制订的;(2)目标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过高,让人无法企及;(3)目标的实施应该有具体的可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看到希望;(4)孩子不是家长梦想的替代者,目标应该是孩子未来人生的推动力。
  班级: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几乎具备社会中所有的元素,班级生活就是构建自我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人都将在班级中遇见自己未来在社会上会遇到的事情。所以,班级不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场所,孩子的成长和班级密切相关。
  一个班级的整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班风”,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作为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级,首先要对一个班级的建设有自己的思路。班主任的核心能力在于带好一个班,班主任的成就体现在一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上。学生从群体走向团队的过程,就是从班级走向班集体的过程。
  班级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成长问题的直接体现。在班级中,学生成长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问题;行为问题,包括人际交往、自我规范、对待集体等方面的问题;思想问题,包括集体荣誉感,成长重要性问题等。   本文挑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谈谈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思路。
  类型一:学习问题之“作业做不好”
  学习问题是班级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作为升学的首要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人的成长中,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在学业方面的投入程度。从学校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仅影响升学,更影响他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在班级中,学生的作业做不好是一个小问题,却是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关键问题。作业做不好,主要是:作业有难度,不会做,又不想向老师请教;作业太多,做不完;学习习惯不好,出现各种各样的遗漏;对于作业,简单应付,不问对错;只做简单题,对于稍难的问题直接忽略等。
  作業做不好的原因是:(1)学习习惯不好,课堂听课、作业记录、问题理解都存在问题,做作业的时候出现困难;(2)家长期望太高,安排过多的任务,使孩子不愿努力;(3)班级和家庭学习环境不好,无法安心学习,更无法做好作业;(4)学生的依赖性太强,不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学习困难时选择放弃。
  要解决这类问题,不仅学生单方面需要改变,还要整合家庭、班级和学生多个因素,建议如下:(1)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方向,获得成长;(2)以课堂听课能力为核心点,拓展到预习、复习,重视课堂学习效果;(3)培养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包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唤醒内心,由内而外地解决问题;(4)重视时间规划、专注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学习问题的解决。
  类型二:行为问题之“上课讲话”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建立的,这就是行为规范的影响。行为问题中,对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影响较大的是上课说话。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学说话,没有认真听课;上课喜欢和老师随意搭话,影响课堂效果和同学听课的效率;上课随意,并不一定说话,但是不认真听课等。这些问题,主要是听课方式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的课堂行为上。
  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1)学习习惯问题,不会听课;(2)抵触老师,对于老师的教学存在抗拒心理;(3)学习兴趣点不够,未能获得成就感,丧失兴趣;(4)旁边有同学影响,自控力不足。
  解决上课爱说话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设定较低的“成功点”,以成就感带动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2)习惯养成从小入手,设定具体的操作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改变自我的过程;(3)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以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4)引导孩子多角度认识老师,喜欢老师,并喜欢老师上的课。
  类型三:思想问题之“无集体荣誉”
  集体荣誉感是一个班级班风最直接的表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会将学生拧成一股绳,为集体做好一件事,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规范意识,让他明白自己该为集体做什么。
  集体的价值观决定个人的价值观,还影响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集体荣誉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问题,更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中“无集体荣誉感”的主要表现为:对于班级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的事情表现冷漠;只在乎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在乎规则。这些都是一个人缺乏集体荣誉感的直接表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1)塑造集体荣誉感的过程有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2)未能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理清,双方脱节;(3)集体的价值观没有达成共识,出现各种不认同。
  培养集体荣誉感,我们要做到以下四点:(1)从活动入手,选择团队合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2)建立集体信仰,推广集体普遍价值观,构建属于集体的价值认识;(3)重视个人的作用,让集体荣誉感强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宣传并影响其他孩子;(4)在集体的层次上,鼓励更多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出现,让“正气”得到宣扬。
  责任编辑 何欣容
其他文献
一个不想成长的教师,即使给他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和機会,他也不会珍惜。相反,一个愿意进步的教师,即使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他也会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进行职业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改变——从内打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的成长亦然,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写道:说到人的成长,我们总是喜欢说是“领导的培养”。这里的“培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員,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问题:孩子没有上进心了  这一天,一对中年父母陪同孩子远道来访。  初步沟通
没有年龄感的夏娟娟,时而成熟如知心姐姐,时而纯真得像一个小女孩。  你很难将夏娟娟和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  “全市教育系统双创主题教育优秀个人”“武汉市功勋班主任”“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武汉市第一届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少先队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江岸区政府优秀教师”“江岸区首届首席班主任”“江岸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江岸区首届人才培养园丁奖”“江岸教育楷模提名奖”……所带班级
马国新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初中分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生导师,国内“帮教育”的倡导者。  教育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更是为了生命的美好和人的尊严与幸福而存在。但当下的教育,除了知识和关于知识的考试,已经难觅生活的痕迹,更无生活的味道。  所以,我们需要探寻走向生活的教育。  事实上,探寻走向生活的教育并不是一
缘起  一次课间休息,我坐在讲台旁边的凳子上和学生聊天。说说笑笑间,虎头虎脑的小宇凑到我耳边神神秘秘地说:“老师,浩浩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嗯?不对呀!每次小组长检查后都说全做完了呀?”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小侦探”神秘一笑说:“他每次都给小组长两块钱买零食,小组长当然不说了。”这还了得?!才二年级的孩子就学会这一套了?我想起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小皮球”花钱买球队的替补资格,花5元钱抄作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似乎是一个人人认可的真理。然而,现实的普遍情况是,有爱且施以无尽之爱的教育,却依然难以收获满意的果实。问题在哪里?“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最近,笔者有幸读到《教育的情调》一书,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在我们身边,一些父母或教师常常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挂在嘴边,可是在实施教育时
主题教育活动以其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成效的丰富性,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湖北省荆门市竹园小学(以下简称“竹园小学”)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化、课程化、常态化、协同化、实践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导向科学化,让每一次活动有的放矢  在实施各项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竹园小学坚持紧扣德育目标,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5大德育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
谈到自己带的班和班上的孩子,郑晓菲的言语和神情中都是掩饰不住的喜爱和自豪。  “我班上的孩子从来不怕困难,他们更愿意主动挑战困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他们很明白,要释放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让别人认可。”  “越到高年级我越省心。学生不仅不需要我操心,还反过来处处关心我!”  ……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级,是“好运气”三个字就能解释的吗?显然不是。采访中,记者从各种细节中感
周日到校,我发现办公桌上放着几个包装很精致的苹果,还附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祝老师圣诞快乐!”原来,圣诞节快到了!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时,看见窗台上摆了不少“盛装”的苹果,甚至还有几顶圣诞帽。这些东西出现在教室里,很有节日氛围。  见我进来,几个满脸洋溢着笑容的孩子拥了上来:“老师,圣诞快乐!”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脸庞,我也被这欢快的气氛感染了:“哇,谢谢你们!也祝你们圣诞快乐呀!” 
作为教师,我们时常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命令”甚至“训斥”等手段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殊不知,学生早就厌烦了这些“为你好”的“唠叨”,而且,随着学生年龄增大,这种训导式的管理效果逐渐减弱。  模仿、暗示和感染这三种“无痕”教育方式,都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春风化雨,举重若轻,让班级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有效、有趣。  模仿:一言一行皆教育  “你交不交手机!”在长时间沟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