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有素质农民,从农村高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隐忧。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有素质的农民;农村高中生的价值选择;就业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要重点突出“农业产业要优化、农村文化要繁荣、基层政权要牢固、互联网要全覆盖、农村改革要深化”等目标,而农村高中学生可能会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人生目标与价值选择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农业种植缺乏科技含量,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解放、保守,市场意识不强,在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寄希望于政府的好政策,“等、靠、要 ”思想严重。因此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农民,焦点在农民素质的提高。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公共交通、医疗、文化等领域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城乡差距明显,造成大批农民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
缺乏科技带头人和市场信息领路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较低,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和把握市场信息。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农村的基层干部中,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年龄较大、观念较旧、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农民群众向更高目标奋斗的能力。
破解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这就需要一批有志于农村发展的青年,而在我们进行的《农村高中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影响策略研究》中,发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本次调查于2017年10月进行,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道德状况。调查选取武威市三所农村高中学校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学生各25人。共发放问卷675份,收回有效问卷631份,有效回收率96.64%。其中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生占54.3%,女生占45.7%。家庭的抽样分布为:来自较贫困家庭的占24.6%,来自低保家庭的占12.3%,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占32.3%,来自富裕家庭的占30.8%。同时还选取四位家庭状况和学习成绩具有明显差异的农村高中学生做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详细访谈。
调查显示,西部农村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从整体看,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些问题上经常表现出矛盾或多态变化,在人生目标、升学、就业、事业规划、建设家乡等问题的调查中有喜有忧。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高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52%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3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5%的中学生没有考虑。农村高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未来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9%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9%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83%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愿望,11%的学生选择学习一门技术,5%选择外出打工,只有1%的学生选择在家创业。几乎所有农村高中学生都希望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想通过学习、升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增强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从而能留在城市。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想通过学习技术,出外寻找更好的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与学生本人的谈话,可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96%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62%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不愿回农村发展,这种结果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农村缺乏优秀的青年劳动者将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缺乏动力。造成农村高中学生这种价值选择的原因是:
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明显,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各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文化娱乐场所,使农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有诸多的不便和忧虑。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放松了对子女教育和沟通,使高中学生与家庭的亲情淡化,少了对家庭、对家乡的依恋;
市场化的冲击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很有市场,从而使一部分农村学生渴望财富、渴望城市生活。
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担忧和缺乏信心。大部分农村高中学生都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可能有潜力,但难度大、见效慢,在农村不会有很好的机会。
西部农村经济要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关切自我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家乡。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还应加快提升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提高农村青少年对农村发展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宿感。出臺鼓励农村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在农村营造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使得农村青少年愿意留在农村发展。
作者简介:
蔺斌武,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有素质的农民;农村高中生的价值选择;就业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要重点突出“农业产业要优化、农村文化要繁荣、基层政权要牢固、互联网要全覆盖、农村改革要深化”等目标,而农村高中学生可能会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人生目标与价值选择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部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农业种植缺乏科技含量,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解放、保守,市场意识不强,在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寄希望于政府的好政策,“等、靠、要 ”思想严重。因此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农民,焦点在农民素质的提高。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公共交通、医疗、文化等领域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城乡差距明显,造成大批农民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
缺乏科技带头人和市场信息领路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较低,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和把握市场信息。
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农村的基层干部中,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年龄较大、观念较旧、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农民群众向更高目标奋斗的能力。
破解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从业者。这就需要一批有志于农村发展的青年,而在我们进行的《农村高中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影响策略研究》中,发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本次调查于2017年10月进行,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道德状况。调查选取武威市三所农村高中学校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实验班、普通班、艺术班学生各25人。共发放问卷675份,收回有效问卷631份,有效回收率96.64%。其中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生占54.3%,女生占45.7%。家庭的抽样分布为:来自较贫困家庭的占24.6%,来自低保家庭的占12.3%,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占32.3%,来自富裕家庭的占30.8%。同时还选取四位家庭状况和学习成绩具有明显差异的农村高中学生做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详细访谈。
调查显示,西部农村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从整体看,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些问题上经常表现出矛盾或多态变化,在人生目标、升学、就业、事业规划、建设家乡等问题的调查中有喜有忧。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高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52%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3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5%的中学生没有考虑。农村高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未来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9%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9%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83%的学生有读大学的愿望,11%的学生选择学习一门技术,5%选择外出打工,只有1%的学生选择在家创业。几乎所有农村高中学生都希望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想通过学习、升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增强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从而能留在城市。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实现更高的目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想通过学习技术,出外寻找更好的发展。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与学生本人的谈话,可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96%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62%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不愿回农村发展,这种结果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农村缺乏优秀的青年劳动者将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缺乏动力。造成农村高中学生这种价值选择的原因是:
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明显,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各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文化娱乐场所,使农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有诸多的不便和忧虑。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放松了对子女教育和沟通,使高中学生与家庭的亲情淡化,少了对家庭、对家乡的依恋;
市场化的冲击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很有市场,从而使一部分农村学生渴望财富、渴望城市生活。
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担忧和缺乏信心。大部分农村高中学生都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可能有潜力,但难度大、见效慢,在农村不会有很好的机会。
西部农村经济要发展,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关切自我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家乡。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还应加快提升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提高农村青少年对农村发展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宿感。出臺鼓励农村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在农村营造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使得农村青少年愿意留在农村发展。
作者简介:
蔺斌武,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