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思路、初步成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纺织工程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建设成效
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自2010年获批建设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纺织行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建设思路和总体成效
1.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纺织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差异化目标导向,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位论文标准和要求、工程实践的实施与考核、奖助体系的建设和研究生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通过近五年的建设,摸索出一套适应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纺织行业的实践性,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增加“双师型”导师数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提高专任老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邀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承担课程教学,并鼓励学校导师积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考评等工作。目前,已从纺织企业聘请校外导师人数达20人,合作指导研究生人数12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条件与环境建设,突出工程化。通过与纺织企业、研究单位、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河南省纺织服装协同创新中心,在此平台上能够培养研究生协同、合作的工程精神,从而实现行业各种力量的集成,目前,已与12家纺织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已有7人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任务。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实验室总占地达到8000m2,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到3500万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外文文献数据库的新增工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满足率达到 95% 以上,外文期刊满足率达到 85% 以上。
4.科学规划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环节和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创新,结合纺织领域内的实际工程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探索,本领域研究生已获得奖学金10项、荣誉称号6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40余项,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纺织及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深受企业欢迎。
二、人才培養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高素质做人、高水平治学、高品位成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以提高研究生的纺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从事各类纺织制品的设计、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检测与控制及应用等方面的,为企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形成以解决纺织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具备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系统地掌握现代纺织制品的设计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纺织加工理论(包括工艺与设备等)、纺织品的检测技术与性能分析方法,具有从事纺织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生产过程与设备管理能力,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解决纺织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和文献。应具备在纺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既可独立开展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三、发展态势
本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和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纺织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培养条件与环境建设,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工程能力越来越符合纺织工程领域发展需求,以解决纺织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使本专业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纺织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基地。
四、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1.改革招生选拔模式。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尽量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生源特点确定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完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个不同类型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突出对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招生评价方式也将由知识结构测试向思维模式和能力测试评价转变。
2.改进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的硕士导师从与纺织企业联系紧密、横向课题较多的老师中选择。鼓励与选派其他指导教师深入纺织企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习掌握企业解决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需来自企业实际问题或行业迫切需求,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力求用企业所需的方法和模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过程监督与实践效果考核。学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校内外导师共同配合,对研究生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促进校外导师参与对研究生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彩虹,许方,陈文兴.提高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之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0, 39(4):95-97.
[2]马建伟,辛玉军,孔燕,孙亚宁,孔凡栋.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规范[J].研究生教育,2010,25(2):32-34.
[3]晏雄,郁崇文,李炜,刘洪来.全国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总结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2010, 25(2):26-27.
关键词:纺织工程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建设成效
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自2010年获批建设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纺织行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建设思路和总体成效
1.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纺织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差异化目标导向,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位论文标准和要求、工程实践的实施与考核、奖助体系的建设和研究生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通过近五年的建设,摸索出一套适应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纺织行业的实践性,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增加“双师型”导师数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提高专任老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邀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承担课程教学,并鼓励学校导师积极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考评等工作。目前,已从纺织企业聘请校外导师人数达20人,合作指导研究生人数12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条件与环境建设,突出工程化。通过与纺织企业、研究单位、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河南省纺织服装协同创新中心,在此平台上能够培养研究生协同、合作的工程精神,从而实现行业各种力量的集成,目前,已与12家纺织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已有7人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任务。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实验室总占地达到8000m2,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到3500万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外文文献数据库的新增工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满足率达到 95% 以上,外文期刊满足率达到 85% 以上。
4.科学规划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环节和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创新,结合纺织领域内的实际工程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探索,本领域研究生已获得奖学金10项、荣誉称号6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40余项,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纺织及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深受企业欢迎。
二、人才培養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高素质做人、高水平治学、高品位成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了以提高研究生的纺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从事各类纺织制品的设计、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检测与控制及应用等方面的,为企业、工程第一线所需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形成以解决纺织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具备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系统地掌握现代纺织制品的设计与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纺织加工理论(包括工艺与设备等)、纺织品的检测技术与性能分析方法,具有从事纺织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生产过程与设备管理能力,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够解决纺织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和文献。应具备在纺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既可独立开展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三、发展态势
本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和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纺织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培养条件与环境建设,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与工程能力越来越符合纺织工程领域发展需求,以解决纺织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使本专业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纺织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基地。
四、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1.改革招生选拔模式。在今后的建设中将尽量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生源特点确定考试内容,逐步建立完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个不同类型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突出对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招生评价方式也将由知识结构测试向思维模式和能力测试评价转变。
2.改进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的硕士导师从与纺织企业联系紧密、横向课题较多的老师中选择。鼓励与选派其他指导教师深入纺织企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习掌握企业解决实际工程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需来自企业实际问题或行业迫切需求,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力求用企业所需的方法和模式来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过程监督与实践效果考核。学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校内外导师共同配合,对研究生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促进校外导师参与对研究生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彩虹,许方,陈文兴.提高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之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0, 39(4):95-97.
[2]马建伟,辛玉军,孔燕,孙亚宁,孔凡栋.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规范[J].研究生教育,2010,25(2):32-34.
[3]晏雄,郁崇文,李炜,刘洪来.全国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总结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2010, 25(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