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这是12年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学的冲刺阶段,要是在国内读书,应该全面进入高考前的倒计时状态了。加拿大虽然不需要高考,但也有全省统考,这一年的学校成绩和全省统考成绩是大学录取时最重要的依据。
都说加拿大读大学不用高考,很简单方便,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父母亲再三对我说,他们对这里报考大学的程序一无所知,要靠我自己多多关注,多多了解信息,所以凡是学校里可以拿到的资料我尽量收集,有什么讲座我也尽量去听。一段时间下来,大致上也有一些了解了。
总体来说,这里上大学的所有事宜,都要通过申请来完成,包括申请大学录取、申请奖学金、申请大学住宿、申请选课等。对我而言,第一步先要确定的是想上什么大学,只有把这个定下来了,才能开展接下去的一系列工作。理论上说,我可以申请加拿大的任何一所大学,连美国的大学也能申请。
说心里话,原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读哈佛大学。不记得从何时起我就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哈佛,我确信,进哈佛就意味着顶级的成功。到加拿大以后,我慢慢地发现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理解似乎跟国内不太一样,哈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神圣。他们认为,本科阶段上名牌大学并没有多大意思,不但学费贵,而且授课时多半是上百人的大课,学生根本没法与教授交流,徒有虚名而已。
自从了解了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看法以后,我也觉得不一定非得上美国名校了, 我决定申请加拿大的学校。第一,申请加拿大以外的学校,经济上的压力会比较大,而我在加拿大就学的话,学费是与加拿大国内公民一样的。第二,加拿大的公立大学总体水平都不低,而美国除了一些私立名校,总体排名还不如加拿大。第三,我可以到攻读硕士和博士的阶段再去美国或欧洲,这样不仅经济压力小,还同样能实现我游历世界的愿望。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该选择加拿大的哪所大学。我了解到,这里的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虽然都颁发学位,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像国内都差不多。大学是综合性的,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学院是比较专业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往往不设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如果想读完大学就找工作,还是上学院更好,因为从学院毕业的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受雇主们的欢迎。然而,我决定要读大学,因为我的目标是拿到博士头衔。
问题一个接一个,我要在本地读还是到外地去读?温哥华本地有两所比较好的大学,一所是综合排名稳居加拿大全国前五位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另一所是排名在十五位左右的西门菲沙大学,但它的强项是理工科专业,与我想上文科的要求有些距离。在温哥华所在的BC省范围内,还有一所维多利亚大学,也是我考虑的大学之一,它坐落在美丽的省府维多利亚。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这所学校,我和父母还专程去考察过,它美丽的校园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可爱的兔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但是,我觉得这些大学对我来说都不是很完美,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全国。通过反复比较,再与父母协商,我最后确定了多伦多大学、女皇大学、阿尔伯塔大学、UBC和渥太华大学五所大学。前三所大学与UBC同属排名前五的一流大学, 渥太华大学属于准一流的。
确定大学以后,接下来就要确定专业方向。我们了解到,这儿的大学在一、二年级是不分具体专业的,到第三年开始才确定专业,但由于一些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需在前两年修完,所以大的专业方向还是要考虑清楚的。
从我的实际成绩和多数华人学生的选择来看,我应该选理科或工科。相对而言,我的数理化生的成绩比文科成绩更好,在年级里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多数华人学生都认为读医科、计算机、工程学等专业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高。这些专业我也都有兴趣,但我认为我更大的兴趣在文科,比如历史、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我对经济学也很感兴趣,曾在网上读到过一位大经济学家的一段话。他说,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哲学家、一个社会学家。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正好,经济学也在文科的方向中。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亲笑呵呵地说,你外公让我转告你,选择专业时一定要选个有真本事的行当,将来才不会吃亏。我理解,所谓的“真本事”就是那些理工科类的专业。我相信这是父亲借外公之口在婉转地表达他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显然与我的愿望不一致。父亲紧接着说,我尊重你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不过你也要考虑未来的实际生活,不能单凭兴趣。
他这番话我当然听进去了。一方面我很庆幸有一个开明的父亲,看来他是不会竭力反对我自己的选择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不能太理想化了,必须考虑将来的谋生问题。最后,我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兼顾兴趣与谋生两个方面——那就是先学经济学,然后再攻读法学。将来也许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或在大学做一个经济学方面的学者,不行的话,就做律师,专门办理经济案件的律师,收入一定不会少吧。这个方案得到了父母亲的认可。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一切进行得比较顺利。我按照每所大学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准备好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然后寄出去。其中有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网络搞定的。由于网络的健全,申请过程中我感觉很“通气”。每所大学,只要我申请了,便会有一个账号。我随时可以进入账号了解申请的进展情况,校方要求我进一步做什么,也通过这个账号传达给我。
在等待录取的时候,我从学校的职业中心了解到,可以开始申请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了。奖学金不但能减轻我读大学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一种荣誉。能得到某一种奖学金,就意味着你在某个方面得到了认可。这里的奖学金真是五花八门,有各级政府提供的,有各种组织设置的,有各大学推出的,也有个人捐助的。不同的奖学金都有不同的要求,奖给不同的人。经过筛选以后,我选择了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由政府、组织和我申请的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共同点是不针对特定人群,几乎人人都能申请,但往往要求较高,一般对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都很看重。
申请奖学金并不是填一张表格那么简单。通常都会要求你提供简历,简历要能反映你的各方面能力和成果,还会要求你回答几个问题。说是回答问题,其实是针对它的要求写小论文,这也是考察你真实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这还不够,通常还需要一到两位老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写的推荐信。总之申请奖学金是一件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每申请一项,就相当于完成一项复杂的作业。当然,如果你确有优势,而且作业又完成得好的话,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从陆续获得的奖学金来看,我的回报还算丰厚,已经足够我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了。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奖学金,虽然这个奖学金的奖金额度并不高,只有2000加元,但它的意义不同。它只针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而且每年只有两到三个学生能获奖。
那天,我第一次穿上那套有些偏大的西装,与母亲一起去出席颁奖仪式。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成人组织的学术会议。在听了一位教授的学术报告后,接下来便是颁奖。与我一起得奖的还有两位女生,一位来自俄罗斯,一位来自阿富汗。我们每人都上台致答谢辞,这是我第一次对着台下一大群教育专家演讲。奇怪的是我并不紧张,连事先准备的稿子都没用,脱稿讲了几分钟,中间还被他们用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两次。显然,我的演讲比另外两位女生都好,从主持人介绍的情况来看,我的各方面成绩也比她们优秀。这样说来,这一年所有中学的所有ESL学生中我是最棒的,我暗自得意。
好消息接踵而至,我所申请的五所大学都寄来了录取通知书。权衡之后,我选择了UBC。我很激动,因为更加精彩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
都说加拿大读大学不用高考,很简单方便,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父母亲再三对我说,他们对这里报考大学的程序一无所知,要靠我自己多多关注,多多了解信息,所以凡是学校里可以拿到的资料我尽量收集,有什么讲座我也尽量去听。一段时间下来,大致上也有一些了解了。
总体来说,这里上大学的所有事宜,都要通过申请来完成,包括申请大学录取、申请奖学金、申请大学住宿、申请选课等。对我而言,第一步先要确定的是想上什么大学,只有把这个定下来了,才能开展接下去的一系列工作。理论上说,我可以申请加拿大的任何一所大学,连美国的大学也能申请。
说心里话,原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读哈佛大学。不记得从何时起我就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哈佛,我确信,进哈佛就意味着顶级的成功。到加拿大以后,我慢慢地发现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理解似乎跟国内不太一样,哈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神圣。他们认为,本科阶段上名牌大学并没有多大意思,不但学费贵,而且授课时多半是上百人的大课,学生根本没法与教授交流,徒有虚名而已。
自从了解了这里人们对大学的看法以后,我也觉得不一定非得上美国名校了, 我决定申请加拿大的学校。第一,申请加拿大以外的学校,经济上的压力会比较大,而我在加拿大就学的话,学费是与加拿大国内公民一样的。第二,加拿大的公立大学总体水平都不低,而美国除了一些私立名校,总体排名还不如加拿大。第三,我可以到攻读硕士和博士的阶段再去美国或欧洲,这样不仅经济压力小,还同样能实现我游历世界的愿望。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该选择加拿大的哪所大学。我了解到,这里的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虽然都颁发学位,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像国内都差不多。大学是综合性的,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学院是比较专业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往往不设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如果想读完大学就找工作,还是上学院更好,因为从学院毕业的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受雇主们的欢迎。然而,我决定要读大学,因为我的目标是拿到博士头衔。
问题一个接一个,我要在本地读还是到外地去读?温哥华本地有两所比较好的大学,一所是综合排名稳居加拿大全国前五位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另一所是排名在十五位左右的西门菲沙大学,但它的强项是理工科专业,与我想上文科的要求有些距离。在温哥华所在的BC省范围内,还有一所维多利亚大学,也是我考虑的大学之一,它坐落在美丽的省府维多利亚。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这所学校,我和父母还专程去考察过,它美丽的校园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可爱的兔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但是,我觉得这些大学对我来说都不是很完美,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全国。通过反复比较,再与父母协商,我最后确定了多伦多大学、女皇大学、阿尔伯塔大学、UBC和渥太华大学五所大学。前三所大学与UBC同属排名前五的一流大学, 渥太华大学属于准一流的。
确定大学以后,接下来就要确定专业方向。我们了解到,这儿的大学在一、二年级是不分具体专业的,到第三年开始才确定专业,但由于一些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需在前两年修完,所以大的专业方向还是要考虑清楚的。
从我的实际成绩和多数华人学生的选择来看,我应该选理科或工科。相对而言,我的数理化生的成绩比文科成绩更好,在年级里几乎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多数华人学生都认为读医科、计算机、工程学等专业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高。这些专业我也都有兴趣,但我认为我更大的兴趣在文科,比如历史、宗教、哲学、政治、法律等。我对经济学也很感兴趣,曾在网上读到过一位大经济学家的一段话。他说,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哲学家、一个社会学家。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正好,经济学也在文科的方向中。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亲笑呵呵地说,你外公让我转告你,选择专业时一定要选个有真本事的行当,将来才不会吃亏。我理解,所谓的“真本事”就是那些理工科类的专业。我相信这是父亲借外公之口在婉转地表达他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显然与我的愿望不一致。父亲紧接着说,我尊重你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不过你也要考虑未来的实际生活,不能单凭兴趣。
他这番话我当然听进去了。一方面我很庆幸有一个开明的父亲,看来他是不会竭力反对我自己的选择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不能太理想化了,必须考虑将来的谋生问题。最后,我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兼顾兴趣与谋生两个方面——那就是先学经济学,然后再攻读法学。将来也许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或在大学做一个经济学方面的学者,不行的话,就做律师,专门办理经济案件的律师,收入一定不会少吧。这个方案得到了父母亲的认可。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一切进行得比较顺利。我按照每所大学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准备好申请大学所需的材料,然后寄出去。其中有大量的工作是通过网络搞定的。由于网络的健全,申请过程中我感觉很“通气”。每所大学,只要我申请了,便会有一个账号。我随时可以进入账号了解申请的进展情况,校方要求我进一步做什么,也通过这个账号传达给我。
在等待录取的时候,我从学校的职业中心了解到,可以开始申请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了。奖学金不但能减轻我读大学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是一种荣誉。能得到某一种奖学金,就意味着你在某个方面得到了认可。这里的奖学金真是五花八门,有各级政府提供的,有各种组织设置的,有各大学推出的,也有个人捐助的。不同的奖学金都有不同的要求,奖给不同的人。经过筛选以后,我选择了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由政府、组织和我申请的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共同点是不针对特定人群,几乎人人都能申请,但往往要求较高,一般对学习成绩和活动能力都很看重。
申请奖学金并不是填一张表格那么简单。通常都会要求你提供简历,简历要能反映你的各方面能力和成果,还会要求你回答几个问题。说是回答问题,其实是针对它的要求写小论文,这也是考察你真实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这还不够,通常还需要一到两位老师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写的推荐信。总之申请奖学金是一件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每申请一项,就相当于完成一项复杂的作业。当然,如果你确有优势,而且作业又完成得好的话,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从陆续获得的奖学金来看,我的回报还算丰厚,已经足够我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了。其中最让我得意的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奖学金,虽然这个奖学金的奖金额度并不高,只有2000加元,但它的意义不同。它只针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而且每年只有两到三个学生能获奖。
那天,我第一次穿上那套有些偏大的西装,与母亲一起去出席颁奖仪式。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成人组织的学术会议。在听了一位教授的学术报告后,接下来便是颁奖。与我一起得奖的还有两位女生,一位来自俄罗斯,一位来自阿富汗。我们每人都上台致答谢辞,这是我第一次对着台下一大群教育专家演讲。奇怪的是我并不紧张,连事先准备的稿子都没用,脱稿讲了几分钟,中间还被他们用热烈的掌声打断了两次。显然,我的演讲比另外两位女生都好,从主持人介绍的情况来看,我的各方面成绩也比她们优秀。这样说来,这一年所有中学的所有ESL学生中我是最棒的,我暗自得意。
好消息接踵而至,我所申请的五所大学都寄来了录取通知书。权衡之后,我选择了UBC。我很激动,因为更加精彩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