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
   ——刘琨
  “文贵独创”。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风格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表现,不能仅仅从运笔等形式来探讨作品的风格。古人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①可见作品的风格,正是作家“情”、“理”的表现。
  对于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上的特点,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简练、朴素和幽默感。
  一、简洁和凝练
  契诃夫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然而,这个特点在鲁迅身上却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达到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的小说,不但在用笔上惜墨如金,凝重有力,而且在整个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简练的原则,以最简短的篇幅,概括了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容。如:《阿Q正传》,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整个社会动态,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精确的缩影;而《祝福》,则以三个简短的生活片段就概括了中国农妇备受压迫而无告的悲苦命运;或者是《孔乙己》、《伤逝》、《孤独者》等篇,都是以一两个典型,概括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就是那些被人称为类乎速写的片段,又何尝不是概括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呢?的确,在鲁迅的每一个短篇里,都蕴藏着深厚的内容。……可以说,在鲁迅的这些篇幅简短的作品里,无一不包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当然,要将这样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容,包容在如此简短而凝练的艺术形式之中,还需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鲁迅小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简练程度,不仅决定于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和深刻的洞察力,同时还在于他纯熟地掌握了以少胜多的艺术规律。
  此外,鲁迅小说的简练,还与艺术造型上的白描手法和语言的锤炼有关。鲁迅的小说,绝没有大段的说理和离开形象本身而外加的解释性的句子,更没有那种叠床架屋的繁复语言,却只用淡墨加以勾勒,而神态毕肖。
  二、朴素和平实
  鲁迅小说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被凝结在简洁而洗练的艺术形式中,而且总是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
  鲁迅的小说,无论是直接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的,如《风波》、《阿Q正传》等,或者是表面上看来只不过是描写个人生活遭遇的,如《祝福》、《伤逝》等,都毫无例外地揭露了时代的重大矛盾。但是,对于这些时代的重大矛盾,鲁迅又从来不选取紧张激烈的场面加以渲染,却总是通过平凡的生活矛盾加以表现。翻开鲁迅的小说,无论碰到哪一个人物,无论遇到哪一种场合,总是这样的简单、朴素、平实,毫无离奇曲折之处。以《伤逝》为例,故事也是同样的简单:一对青年男女受了时代风浪的影响,冲出了封建专制的家庭,自由结婚了。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没有坚强的经济力量做后盾,终于在旧势力的打击之下失败了。……如果照这样叙述起来,那确实是十分乏味的。但是,这么简单的情节,经过鲁迅艺术的笔墨一点染,却变得那样的深沉隽永,成为一篇深刻的激动读者心弦的抒情诗篇,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应该说,鲁迅小说所处理的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他又总是从平凡的生活矛盾这一角度加以提炼,这就是鲁迅处理题材的特点,从而也决定了作品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是的,鲁迅小说的朴素、平实,正是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高升为不见火焰的白热的表现。他的小说,犹如万丈深渊,表面上澄净如练,而里面却龙蛇变幻,震撼人心!
  三、沉郁的幽默感和深刻的讽刺
  从鲁迅创作的发展过程看,在早期那种振臂直呼的作品里,还缺乏沉郁的幽默感,讽刺的因素也并不显著。而当鲁迅的创作由热情的呼喊转变为深沉的解剖的时候,与朴素的构思俱来的是,在作品中还弥漫着那种隐藏在表面的平静和滑稽之下的深刻的讽刺与沉郁的幽默感。
  鲁迅小说这种喜剧性的根源,在于作者高远的革命理想和积重难返的社会恶势力的深刻的矛盾。它是革命的理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遭到沉重的压抑,而且暂时还难以实现的结果。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小说的喜剧性,首先出于对人民麻木状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所以,他的幽默决不是轻松愉快的玩笑,更不是“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的解嘲的麻醉剂,而是掩饰在表面的平静和滑稽之下的沉郁和严肃。鲁迅反对那种轻松的幽默感,他认为,在中国还不适宜于这种幽默的存在。所以,他那沉郁的幽默总是“倾于对社会的讽刺”。②
  就以《阿Q正传》为例,在这篇小说里,可以说是从头至尾,通篇都充满着幽默的笑。能够把沉痛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表现在平静的叙述里,这种笔墨比比皆是,从“精神胜利法”、“君子动嘴不动手”到“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从“阿Q真能做”到钱府门前的“龙虎斗”……简直不胜枚举。甚至直到阿Q走向革命时,也还是阿Q式的白盔白甲、元宝女人等等的幻想,而在临死之前,他还羞愧于判决书上的画押画的不圆呢。……这是怎样的幽默和讽刺啊!这就好像是平静的叙述后面,隐藏着多么深刻的沉痛与悲哀!也许在开始阅读这篇作品时,你是读的发笑的,但是,如果不是麻木不仁的话,那么,你就越读越沉重,越读越悲痛,越读越愤怒,以至于读得热泪盈眶,心痛欲绝了。鲁迅的小说,就常常是这样地将喜和悲、笑和泪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幕带有喜剧性的大悲剧,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再以《祝福》为例,文中鲁四老爷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却时常要发怒、骂人,而且动不动就皱眉心……这些事,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太普遍太平常了,甚至人们都已经习惯,不以为奇了,但经鲁迅锋利的笔锋淡淡地一勾勒,虽然未加片言只语的贬责,而丑态却暴露无遗,而且是格外的动人。
  讽刺的任务,在于有声有色地揭露出事物丑陋的内容和美好形式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在笑声中否定旧事物。鲁迅的小说,还不仅止于对枝节现象的讽刺,作者善于利用讽刺艺术的特点,紧紧抓住讽刺对象的要害,在放大镜下一照,于是就会捉襟见肘、丑态毕露,而且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就揭露得更加有力了。
  法国作家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古代也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鲁迅小说的风格特点,正是作家艺术思想和创作个性的表现。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
  ②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它是一个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过程。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位置退后一步,把学生推前一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把精彩留给学生,让他们永远是课堂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比知识的学习更为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本文力图从当前对生成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剖析、反思并寻找相对应的策略,使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学生、老师尽展才华的课堂,
期刊
这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为了得到可观的100万元奖金,多少人对这座架在两座高楼之间的惊心独木知跃跃试之:
期刊
如果让你作出选择的话,你是喜欢阅读那些“板着面孔说话”的文章,还是喜欢阅读那些语言风趣、有些幽默感的文章?我想,你选择的恐怕是后者,因为谁都希望阅读过程是轻松的、愉悦的。
期刊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不带有个性,不带有创造性,那只能叫作“死读书”。
期刊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期刊
天上的流星,转瞬即逝,却能划破长空,耀人眼目;《红楼梦》中的过场人物,来去匆匆,却形象飞动,惹人注目。第七十三回出场的丫鬟小鹊就是这样的人物,着墨仅一百七十字,不妨抄录如下:  却说怡红院中宝玉正才睡下,丫鬟们正欲各散安歇,忽听有人击院门。老婆子开了门,见是赵姨娘房内的丫鬟名唤小鹊的。问她什么事,小鹊不答,直往房内来找宝玉。只见宝玉才睡下,晴雯等犹在床边坐着,大家玩笑,见他来了,都问“什么事,这时
期刊
唐代文坛李杜诗歌创作,大源出于《楚辞》与《诗经》。李白赋诗,豪迈遒劲,高蹈进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杜甫放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急流奔腾,月色喷涌,其文笔“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文艺批评,要向作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审美就是欣赏生活与艺术美的感受、领悟过程。马克思18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时强调:“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体验感受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李白的《蜀道难》极富美学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份重任,教材编排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这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杜甫称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
期刊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使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对构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立体化体系提供了可能。为了解我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我们在初一年级的800多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我校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构建语文课外阅读立体化体系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在构建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