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河畔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蜿蜒曲折的山路,某拐弯处,目光向前拉伸,突现奇景。
  奔腾的雾,从几座连绵起伏的山间冒出,覆盖着山,遮掩着视线。碧绿水旁的两侧大山,威武耸立,那一条碧绿似丝巾般柔软围绕着巍然屹立的大山流动,守护这真正的山神。
  神话故事里,有关红水河的传说:河里蛰伏着食人的野怪,野怪有已绝迹的恐龙般庞大,锋利尖牙,红色的皮肤粗糙不平,尽是疙瘩,爬满蠕虫。还有章鱼般的吸盘,百姓贮存的粮食总是被那可恶的吸盘掠走,搅起的水浪可以把岸边的房子冲入河底,野怪是把百姓的房子拿去它的洞穴做窝了。这野怪拥有一项魔力,就是能够影响气候,可把天气调节得极寒极热,民不聊生。野怪每一年的九月便出来觅食,这对于百姓而言,便是天灾。玉皇大帝听说这件事,勃然大怒,便派铜鼓神下凡降服野怪。这野怪兴风作浪惯了,便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哪想,铜鼓神一招致命。因为这野怪怕吵,怕热闹,铜鼓神敲打铜鼓以声波的方式传入河底,野怪被惊醒,铜鼓声愈演愈烈,野怪自爆身亡。从此,红水河恢复平静,气候渐渐好起来,植被亦趋茂盛。
  这个故事,是居住在红水河附近的人们告诉我的。
  人们讲时,我津津有味地听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传说,只会令人更加向往,赞叹它的不平凡,增添它的魔幻色彩,抚慰人们想躲避的心灵。不,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惨淡。
  天空作美,阳光驱赶白雾,可白雾不听话,化为云,飘荡在红水河上空,守护着它。因太阳的出现,山显得更绿了,视野更宽广了。山水是绿的,但,绿也分层次,山的倒影下的绿,为深绿;没有倒影下的河水,为浅绿;山的颜色,为嫩绿。天是浅蓝,云的白色,加之山水,便构成了一幅山水画。同时,红水河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湾。湾就在于弯,因为它弯折的程度和雅鲁藏布峡谷有得一拼。光看照片,不明的人还以为是雅鲁藏布江。只是雅鲁藏布江在于深而不在于弯。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第三方的半山腰,俯视红水河。第一次是偶遇,第二次是想念。至今,我还不知道哪边是水的流向,有人告诉我,红水河流向巴马的赐福湖。哇,我熟悉的赐福湖,那宽广翠绿平静的湖,让多少渔民过上富余的日子。那水是红水河传递赐予它的,果然地球的水织网是连在一块的。从第三方的山下到红水河旁,需要走蜿蜒的小路,类似于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只是路并没有那么宽,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
  岸边有河水带来黄色的淤泥,坑坑洼洼,每个坑里还有翠绿的河水,从远处看,似一张已经被瓢虫啃烂了的叶子。近看,还真不美观,像粗糙的脸。和我同行的人,捡起小石子,竟较起劲来,看看谁投中小碧池里的石子多。有船只,不似百舸争流,三三两两的但显清净悠闲。那船只是为了承载旅客而开动,穿梭于两侧屏障间,感受这清荣峻茂,趣味良多。
  我外婆家在东兰县三石镇弄累村,是去红水河的必经之路,但是距离红水河还有一段路程。逢年过节,我会去外婆家。算不上是二级公路的大道蜿蜒俯卧在山腰,外婆家在山坳下,在家门口有一片大约两个半足球场的耕地。四面环山,阳光来得晚,去得早。所以这里的农作物比较晚熟。村子里不到八户人家,平日里尽显冷清,只有傍晚才会稍微热闹一些,唤羊回家的声音,水龙头哗啦啦洗菜的声音,还有小孩子闹着要糖的声音。村子里,青年或中年人离家出去奋斗,在外地租房或买房,只有丧事、新年才会回来。因此大多亲戚对我而言都是生面孔,可是他们对我依然热情,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呀,这大山里的孩子啊。
  可是没有人告诉我距离家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奇景。好巧,我堂嫂的娘家是在四合方向的一个村子,在红水河河段。我第一次见到红水河,是堂哥新婚需要去接新娘,那时,接婚车队特意停下来,欣赏这美景。或许我没那么见多识广,总之我被震撼到了。迎亲队伍需要走小路,山路崎岖,车颠得厉害,本就晕车的我,经不起这等折磨。到了那儿,我已脸色苍白,狼狈不堪。有位奶奶看我偏离人群蹲在角落,便走过来用手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孩子啊,去那喝点水,漱漱口,再歇歇就没事了”。
  饭菜已准备好,吃完饭就要重新出发,毕竟我们是迎亲队伍,不能耽误了时辰。家族把这河畔的女儿迎来了,会好好待她。新娘很水灵,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姑娘。
  這河畔的人呵,我和你结缘了。
其他文献
故乡,频频捎来口信  把秋天也捎来  把绿叶和星宿似的果实也捎来  在大地之上仰望,一串串枣  挂在半空中,捎来居住思念的巢  从青涩到微红,在大地和星辰之间  在爱和沥沥雨水之间  爷爷的拐杖,敲打过无数个星星  它们落到地上,秋意就更浓了  奶奶的围裙,兜住地平线上  枣粒滚動的迷人梦境  故乡捎来口信,口音是南方的  凝结着露珠和大地的甜蜜  红在枝头的消息追着山村的风  摇落一地枣子可以品
期刊
1  郑老头子五岁就舞得动刀。  平日他老子是不准他在铺子上晃悠的。那天说来也怪,五岁的郑老头子在菜市转累了,歪着脑袋嚼块奶糖,耳根一撮黄毛,屁颠屁颠往回走,见老子不在铺子忙活,案头搁了三四个空盆,郑老头子忽然抄起一把明晃晃的剔骨刀,舞得生风。庞镇方圆十里的叶子纷纷被扯下枝头跟着旋动,烟尘升起遮住半边太阳。菜市上的人很快就聚拢了看郑老头子表演,站得远些的眼睛被刀光灼痛,站得近的被扑面的风拍的两颊生
期刊
临水而居。骆山村不折的是水乡风骨  不变的是青山绿水。荡舟石臼湖  以桨为行,犁开湖面的清波  每年三月的乡戏,接明月秀水  字正腔圆村民的喜庆  与乡邻的和美  湖滩上,百米长的“骆山大龙”劲舞  这承云表之气的江南第一大龙  祈福风调雨顺,佑五谷丰登  走进村里,平坦、整洁、宽敞的水泥路  覆盖了一条条纵横阡陌的尘土路  在一户民舍的院内  一位老父亲弯曲的脊背, 像他家屋内荒废的犁  袅袅炊
期刊
你踏过的小道,新四军量过  你采下的花朵,新四军闻过  你触摸的矮墙,扛过新四军的枪  这是历史的厚度,李巷的厚度  青砖斑驳,池塘漂萍  当年新四军抱过的娃娃  已满头银发  穿过岁月,历历眼前  这是历史的传奇,李巷的村史  我知道,你已泪光闪闪  因为你看到了红色的基因  已成長一座丰碑  战火燃烧,国破家亡  生灵涂炭,人民绝望  狼烟下,铁马惊梦  风展红旗万里长  新四军东进来苏南  
期刊
重返十四岁,骑着父亲的永久自行车  穿过静静的风  一张旧照片在笔记本里  占据所有文字的中心  钢笔是刚刚授予的闪亮勋章  星光一样,靠近少年的瘦削胸膛  初夏,朝阳还是那么依依,两个人的  合影里,初涉尘世的云老师就是云朵  霞光映照少年的脸庞,第一次  和白云肩并肩,侧过身子  不羁少年第一次将衣服上的补丁遮挡  青春的风,再一次將记忆的补丁撩起
期刊
钟情秋风  是为稻子即将成熟  当年  半饥半饱的我  曾与一群麻雀相约  共同关注  家乡梯田的颜色  至今  我依然耳熟着  父亲开镰时  照例,那一声粗獷的高吼
期刊
转瞬间,整个身子我都迈进八月  七月的路上还停留着我的汗渍  八月,你是两季星辰中的使者  传遞着祥和与水晶的透彻  八月,在稻田里用季节的深绿  开始寻找我的黑夜、白天  八月的天空啊,白云开了窗  用一张湛蓝的画布,让云儿、雀儿  泼洒着逸动的画颜  愿年年八月我如此深情地  在稻田和村庄的背景下  展开梦幻的画笔,去匹配  越走越近的饱满和金黄石榴红了  五月的石榴花  挂在枝头,历经风雨 
期刊
牛生活在一座荒山北面的山脚下,那里有一个石洞,洞里干爽清洁,有大堆的干草,冬暖夏凉,住着比一般的牛舍还要舒适,关键是,那里由于有崎岖的荒山阻隔而远离闹市和人群,十分清静。牛每天小心翼翼地翻过悬崖峭壁,到山的南面的草地去吃草。不知是因为土质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这里的草长得并不十分茂盛,但好在是新鲜的,无污染的,也足够填饱牛的肚皮。除了吃草,牛还可以恣意奔跑、跳跃、打滚。草地前方,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缓缓
期刊
我们没有在春天里发疯,倒是在夏秋之交——开学的第二周——发疯了,毛楞、团结和我尤其疯得厉害,恨不得上天入地,大闹天空。我们的龌龊表现因一个人的到来变本加厉,令人不齿,可我们这些疯子已被那人勾走了魂,乐在其中。  那天放学后,我们仨聚在操场一角的老柳树下,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毛楞抠了抠鼻孔,打开了话匣子:“张敬娥的黑裤子绝对不是布做的,知道是啥做的?”  “那还用说,是塑料袋子做的。”团结拍了拍自己
期刊
1984年底,在县农业银行工作的父亲终于分得一个套房,地点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财贸新村。记得我第一次步行到这里,是穿过了一片油菜花地到达的,那时的财贸新村尚在庄稼地里,虽号称是县城第一居民小区,其实也就四五幢楼。它拥有一个在其他小区独一无二的明镜般的方塘,塘的东边有一个叫做“老干部活动室”的场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个活动室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公园。它的所有建筑都是青瓦飞檐,房子共有三进,每一进用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