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催促着我们要对旧有的艺术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国家需要的是既具有创意思维又能够深入表达国家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师,而不是专注于生产生存的专业技师。因此对于设计艺术学专业背景下民间美术理论课程改革便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理论改革;本土化
一、前言
设计理论课程是高校设计艺术学专业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艺术设计类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原因,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课程的现象。近年来,为了增强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高度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设计理论课程的改革与研究,特别是对特定理论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我院的设计艺术学专业主要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对学科课程的把握上,为了能够实现培养“既具有扎实充分的设计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把握设计技巧和市场观察力的专门人才”这一目的,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先后增设了《设计概论》、《现代设计史》、《设计心理学》、《民间美术》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是设计学经典课程,同时也是我校设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特别是《民间美术》这一门课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均成为设计专业的主要理论课程之一,发挥着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工艺认知的理论素养的功效,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如:《创意图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起到了打造基础理论平台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院艺术类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对于理論课程的逻辑认知有着一定得障碍,特别是对于类似于历史学的《民间美术》课程有着很大的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实际使用意义,这使得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转变学生不愿上理论课程,不来上理论课程的不良意识,并通过对《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进行严肃有效地讨论研究,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与市场应用紧密相连的设计理论框架便显得尤为重要。6同时,我们还能够看出《民间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普遍性”知识性能的理论课程,那么如何让这极具“普遍性”性质的理论课程与其他必须“因材施教”的设计课堂充分融合起来,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需求同样十分迫切。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民间美术理论课程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细算下来不过40年,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仍然处于一种缓慢摸索的阶段。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经过对其他本科院校的调研,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学院对民间美术理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少不能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未达到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预期,大多将艺术设计本科生的培养目的在于完成辅助课程,而非卓越设计师,因此,出现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培养的片面性,成为课时量甚少的思想根源。在大部分艺术设计院系,设计理论课程的课时设置基本上都是每周 2 节,8周课程共 16个课时,如《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设计心理学》等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远远不够展开讲述,只能泛泛而谈,更不用说作为辅助课程的《民间美术》课程,学生根本不可能形成对设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系统认识和深刻理解,难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同时,重专业技术培养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师教学手段机械单一,使得学生难以调动理论学习积极性。艺术学院学生都是专业特长生,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设计理论课程天然的怀有一种排斥甚至是轻视心理,认为艺术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巧的学习而非理论的研究。较之于专业学习,学生对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这些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采用相应教学手段与学生互动,即便有的教师能够出现互动场景,也仅限于课堂提问。
三、基于“本土化”艺术设计环境下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改革
1、确认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新目标
目前艺术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设计心理学》等课程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与一般性内容特征的课程,基本能够涵盖艺术类学生的理论需求。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般性和概括性,使得理论课程变得枯燥与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想主动去了解设计发生过程,也不愿将所学理论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因此,在理论课程的改革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中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现实问题与就业环境的知识点。如针对我院包装专业学生,可增加湖南本土竹制工艺的脉络讲解,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增加湖南本土民间建筑装饰内容,针对平面或广告专业则可增加长沙楚文化对于视觉概念的早期研究。逐步加强理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明确相关学习目的,让学生可以积极融入到设计生活中去。
2、改革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引入“趣味化”有机概念
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不少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知识吸收效率低。因此在教改过程中将采取不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将根据设计理论课的特点,对设计理论观点开展必要的思想交流和辩论,促进多元创新型角度来传播课堂知识点。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针对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专题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设计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3、采取多元化的理论课程考核机制
民间美术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这两种考核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考核目标的不同而有选择地运用,在保留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增加相应的理论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案例的分析和图案纹样的搜集与绘制。通过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案例,从理论掌握到手绘操作,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调研,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开展设计创新,感悟设计生活。
四、小结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宣传方式的民间美术课程培养理念应当深入到学院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对策中去,并加以科学而合理性的论述。同时较为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继而提升设计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故民间美术理论课程的改革对于艺术学院整体人才培养的改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希望民间美术理论课程在未来的不断探索中能持续开出成效之花。
参考文献:
[1]王电章,曾军.当代设计教育的价值取向[J].装饰.2006(09)
[2]何辉,黄柏青.中国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教学刍议[J].美术研究. 2006(04)
项目来源:
该论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本土化”教学环境下的地方高校设计学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
湘城院发〔2016〕51号-41
关键词:民间美术;理论改革;本土化
一、前言
设计理论课程是高校设计艺术学专业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艺术设计类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原因,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课程的现象。近年来,为了增强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高度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设计理论课程的改革与研究,特别是对特定理论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我院的设计艺术学专业主要招收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对学科课程的把握上,为了能够实现培养“既具有扎实充分的设计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把握设计技巧和市场观察力的专门人才”这一目的,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先后增设了《设计概论》、《现代设计史》、《设计心理学》、《民间美术》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是设计学经典课程,同时也是我校设计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特别是《民间美术》这一门课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均成为设计专业的主要理论课程之一,发挥着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工艺认知的理论素养的功效,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如:《创意图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起到了打造基础理论平台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院艺术类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对于理論课程的逻辑认知有着一定得障碍,特别是对于类似于历史学的《民间美术》课程有着很大的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实际使用意义,这使得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转变学生不愿上理论课程,不来上理论课程的不良意识,并通过对《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进行严肃有效地讨论研究,将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与市场应用紧密相连的设计理论框架便显得尤为重要。6同时,我们还能够看出《民间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普遍性”知识性能的理论课程,那么如何让这极具“普遍性”性质的理论课程与其他必须“因材施教”的设计课堂充分融合起来,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需求同样十分迫切。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民间美术理论课程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细算下来不过40年,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仍然处于一种缓慢摸索的阶段。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经过对其他本科院校的调研,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学院对民间美术理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少不能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未达到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预期,大多将艺术设计本科生的培养目的在于完成辅助课程,而非卓越设计师,因此,出现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培养的片面性,成为课时量甚少的思想根源。在大部分艺术设计院系,设计理论课程的课时设置基本上都是每周 2 节,8周课程共 16个课时,如《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设计心理学》等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远远不够展开讲述,只能泛泛而谈,更不用说作为辅助课程的《民间美术》课程,学生根本不可能形成对设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系统认识和深刻理解,难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同时,重专业技术培养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教师教学手段机械单一,使得学生难以调动理论学习积极性。艺术学院学生都是专业特长生,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设计理论课程天然的怀有一种排斥甚至是轻视心理,认为艺术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巧的学习而非理论的研究。较之于专业学习,学生对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这些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采用相应教学手段与学生互动,即便有的教师能够出现互动场景,也仅限于课堂提问。
三、基于“本土化”艺术设计环境下的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改革
1、确认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新目标
目前艺术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设计心理学》等课程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与一般性内容特征的课程,基本能够涵盖艺术类学生的理论需求。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般性和概括性,使得理论课程变得枯燥与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想主动去了解设计发生过程,也不愿将所学理论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因此,在理论课程的改革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中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现实问题与就业环境的知识点。如针对我院包装专业学生,可增加湖南本土竹制工艺的脉络讲解,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增加湖南本土民间建筑装饰内容,针对平面或广告专业则可增加长沙楚文化对于视觉概念的早期研究。逐步加强理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明确相关学习目的,让学生可以积极融入到设计生活中去。
2、改革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引入“趣味化”有机概念
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不少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知识吸收效率低。因此在教改过程中将采取不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将根据设计理论课的特点,对设计理论观点开展必要的思想交流和辩论,促进多元创新型角度来传播课堂知识点。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针对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专题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设计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3、采取多元化的理论课程考核机制
民间美术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这两种考核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考核目标的不同而有选择地运用,在保留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增加相应的理论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案例的分析和图案纹样的搜集与绘制。通过从理论知识到现实案例,从理论掌握到手绘操作,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调研,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开展设计创新,感悟设计生活。
四、小结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宣传方式的民间美术课程培养理念应当深入到学院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对策中去,并加以科学而合理性的论述。同时较为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继而提升设计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故民间美术理论课程的改革对于艺术学院整体人才培养的改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希望民间美术理论课程在未来的不断探索中能持续开出成效之花。
参考文献:
[1]王电章,曾军.当代设计教育的价值取向[J].装饰.2006(09)
[2]何辉,黄柏青.中国设计艺术基础理论教育教学刍议[J].美术研究. 2006(04)
项目来源:
该论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本土化”教学环境下的地方高校设计学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
湘城院发〔2016〕51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