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体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评判、总结。本次调研主要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效果、群体规范效果;教育内容的目标达成效果、传播途径的选择;对比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群体特点、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途径的传播模式和表现形式及教育环境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在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估体系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9-0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的评估体系能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其中构建实效性体系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评判、总结。
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性的核心概念,并以此分析其特点。有学者通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对参与元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的有效性的判定。[1]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的操作内容,如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及教育者思想素质建设的完善性中得以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也有学者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按照成果呈现的逻辑层面评判。各种观点中共同认同的是网络思政实效性的判断要依据其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影响和教育的成果,其最终目标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网络特殊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缺失的教育传播模式。不同于课堂上一对多进行教育方式,网络传播的方式更为复合,有个人进行的内向传播,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人际传播,有多对多的大众传播,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反向传播。这种复合的传播形式,会在内容上“效果弥补系统”。因此对其实效性的分析要结合其网络传播模式的特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调查法的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83份。调研内容主要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效果、群体规范效果;教育内容的目标达成效果、传播途径的选择;对比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对象主要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一、大二学生,其中女生87人,男生96人,分别占47.54%和52.46%;中共党员正式党员8人,中共预备党员14人,共青团员156人,群众5人,分别占比4.37%、7.65%、85.25%和2.73%;担任校、院及班级的学生干部为42人,占比22.95%。
调研显示,受教育者个人的政治修养、价值观念对教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其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选择性要高于其他学生,68.18 %的党员及预备党员定期通过网络关注时事政治、政策理论等相关内容的,而其他同学中主动关注及学习网络思政内容的仅为21.46%。同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以致教育信息获取的资源不平衡,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渠道的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都会影响其网络思政教育的认知效果。
从群体规范效果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群体行为规范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在网络传播中更易形成“意见领袖”,而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当感觉到自身的意见是少数的时候,根据沉默螺旋理论,往往不会表达出来,因此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性。
对于教育内容目标的达成,调研显示男生和女生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倾向,男生更倾向政策性的解读和经济、政治、军事的相关内容,而女生则倾向接受于社会新闻或情感记述方式的宣传手段的内容信息。两者共同关注的则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如政府就业政策导向等内容。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同时,符合网络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内容分层次、分群体,有的放矢进行三观教育,对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引导。
网络思政教育的表现形式要符合时代性特征,主要形式有理论宣传、典型塑造及思想研讨等。具体表现形式要更符合时代性,例如典型人物塑造可以拍摄微电影或发起网络投票等方式。从调研结果看,对于网络思政教育途径选择,83.06%的学生选择朋友圈等非正式群体的关注、评论、转发,其次是对网络大V的博客、微博关注、评论,以及主流网络社区、贴吧的讨论,分别有52.46%和39.34%。而主动接受政治理论网站或学校的思政网站的理论宣传的学生,则相对较少,但其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政策理论解读和时政引导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
教育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网络思政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介于高校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网络环境尚未形成通力合作的大网络思政格局。要整合设备处管的网络设备硬件;信息化部门服务;团委、学生处及宣传部的学生思政工作等校园网络资源,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同时,协调好与课堂思政教育的配合,形成网上与网下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90后大学生身上的“网络烙印”较为明显,其价值判断和观点导向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调研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对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群体特点、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途径的传播模式和表现形式及教育环境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在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估体系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旭阳,阮俊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2]陶敏,马瑞青,张加磊.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9-0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的评估体系能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其中构建实效性体系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评判、总结。
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网络思政实效性的核心概念,并以此分析其特点。有学者通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对参与元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的有效性的判定。[1]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的操作内容,如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及教育者思想素质建设的完善性中得以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也有学者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按照成果呈现的逻辑层面评判。各种观点中共同认同的是网络思政实效性的判断要依据其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影响和教育的成果,其最终目标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网络特殊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缺失的教育传播模式。不同于课堂上一对多进行教育方式,网络传播的方式更为复合,有个人进行的内向传播,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人际传播,有多对多的大众传播,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反向传播。这种复合的传播形式,会在内容上“效果弥补系统”。因此对其实效性的分析要结合其网络传播模式的特点。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调查法的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83份。调研内容主要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效果、群体规范效果;教育内容的目标达成效果、传播途径的选择;对比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对象主要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一、大二学生,其中女生87人,男生96人,分别占47.54%和52.46%;中共党员正式党员8人,中共预备党员14人,共青团员156人,群众5人,分别占比4.37%、7.65%、85.25%和2.73%;担任校、院及班级的学生干部为42人,占比22.95%。
调研显示,受教育者个人的政治修养、价值观念对教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其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选择性要高于其他学生,68.18 %的党员及预备党员定期通过网络关注时事政治、政策理论等相关内容的,而其他同学中主动关注及学习网络思政内容的仅为21.46%。同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以致教育信息获取的资源不平衡,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渠道的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都会影响其网络思政教育的认知效果。
从群体规范效果角度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共同的价值标准,群体行为规范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在网络传播中更易形成“意见领袖”,而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当感觉到自身的意见是少数的时候,根据沉默螺旋理论,往往不会表达出来,因此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性。
对于教育内容目标的达成,调研显示男生和女生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倾向,男生更倾向政策性的解读和经济、政治、军事的相关内容,而女生则倾向接受于社会新闻或情感记述方式的宣传手段的内容信息。两者共同关注的则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如政府就业政策导向等内容。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同时,符合网络思政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内容分层次、分群体,有的放矢进行三观教育,对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引导。
网络思政教育的表现形式要符合时代性特征,主要形式有理论宣传、典型塑造及思想研讨等。具体表现形式要更符合时代性,例如典型人物塑造可以拍摄微电影或发起网络投票等方式。从调研结果看,对于网络思政教育途径选择,83.06%的学生选择朋友圈等非正式群体的关注、评论、转发,其次是对网络大V的博客、微博关注、评论,以及主流网络社区、贴吧的讨论,分别有52.46%和39.34%。而主动接受政治理论网站或学校的思政网站的理论宣传的学生,则相对较少,但其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政策理论解读和时政引导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
教育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网络思政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介于高校普遍存在行政化倾向,网络环境尚未形成通力合作的大网络思政格局。要整合设备处管的网络设备硬件;信息化部门服务;团委、学生处及宣传部的学生思政工作等校园网络资源,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同时,协调好与课堂思政教育的配合,形成网上与网下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90后大学生身上的“网络烙印”较为明显,其价值判断和观点导向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调研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对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群体特点、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途径的传播模式和表现形式及教育环境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在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估体系时要予以充分的考虑。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旭阳,阮俊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2]陶敏,马瑞青,张加磊.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