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课程思政出发,基于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四个视角分析我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并指出五个维度的实施策略,即教师行动策略、思政教师协助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策略、课程知识与价值属性衔接策略、思政实施路径与思政元素融合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规范化策略,旨在完善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等职业素养,真正起到隐性教育中“空气”和“盐”之功效。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06-02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英语课程是文化和道德的桥梁,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在英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如何深挖高职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把它们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中值得大家深思,同时理性地分析实施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同样有益于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一、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2018年学院提出“三化三元素”(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思政元素、英语元素、应用元素)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思政元素要融入课程改革中。2020年,学院提出落实鲁冠球“三创”(创业、创新、创造)精神的思政课堂,着力课堂革命,强化思想导航,全力打造“三全”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回顾我院高职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反思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现状,成绩值得肯定,不足同样令人深思。
首先,从教师视角,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行动略显迟缓,精力投入呈现选择性缺位。部分教师要么把工作重心放在完成科研任务上,要么在总工作量获取上迟迟不肯行动,导致不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氛围不够。课程思政不是一个“口号化”“标题化”的“面子”工程,思政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承担“思政”重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人人成为思政工作者,才能画出思政教育的同心圆”(张淼,2019)。
其次,从教材开拓和课堂教学的视角,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挖掘程度不深,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不协调。在思政素材挖掘方面,教师对教材缺少系统性研究,有些思政观点“植入”生硬,与教学内容出现“两张皮”现象;在课堂实践方面,教师在课堂思政落实方面主要通过观看伟人纪录片、背诵谚语、学习与最新时事有关的单词等,很少考虑课程内容与思政的一致性、关联度等,也很少挖掘这些学习资料背后的故事,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分离”状态。杨建超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师资的能力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二是“教师的人文知识积累及运用能力不足”;三是“教学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杨建超,2019)。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课程教师的能力水平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变量(何源,2019)。
总之,无论是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識、思政教学材料的适切性、课堂思政教学的实践性还是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方面,英语教师还需要加快步伐,适应改革需要,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凸显课程的隐性价值,与思政课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打破“孤岛化”困境,助推“三全育人”体系的落实,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挖掘该课程思政的隐性元素,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之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标,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教师思想导航,理念更新,行动跟进
美国学者劳厄这样表述:“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长期不用、不进行更新换代是会很快被忘记的、被淘汰的,唯有在教育熏陶下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即贯穿人们思维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和审美趣味等人文精神很难从人们心中泯灭,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这是教育的初衷和真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曾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课,同时他们也承担着育人者的职责,是学生生活中的导师,也是他们道德上的引路人。在新时代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价值维度,这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拒绝、退让、犹豫。
(二)构建新模式,打通课程思政关节点,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德国学者Haken在协同理论中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何郁冰,2012)。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教育融于课堂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更为有效,其关键在教师(刘清生,2018),而教师“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构建“课程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的新型学习模式,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提升工程,精准把控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此外,以点引线,以线引面,打通课程思政关节点,即:以学院课程思政比赛优秀案例示范为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从“点”上进行突破;从课程教学大纲开始,从教案、教材、线上辅助学习资料等方面着手,全流程设置思政元素,从“线”上进行突破;全面提升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强化该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拓展“平台+课堂+选修课程”的三维课程思政组织形式,从“面”上进行突破。
(三)多渠道开拓课程思政路径,多方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是要让学生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有方向感,让学生闻到“思政”味、淋到“思政”雨、吹到“思政”风、沾到“思政”露(杨建超,2019)。为此,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优势,比如利用公共外语的公众号,将思政资源分享给学生,利用浙江省在线开放平台,开设中西文化比较栏目,通过阅读材料提高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以增设选修课程或开展讲座的形式,传递思政正能量,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四)完善学生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评价具有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课程思政要将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向人文素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环境伦理道德、全球意识等思政维度延伸。学生学习思政效果如何,如何考核?高职学生自控力差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对他们实行“丁(叮咛学生)关(关注学生)跟(跟进措施)”的同时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在完善评价标准方面,广东省高校采用课堂效果师生“双评估”的体系标准,以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英语课程思政有必要从教师、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教学评教等方面着手,立足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托,提炼该课程中隐性思政要素,激活该课程的价值属性,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从而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无缝衔接。
三、结语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程中,教师思想要领先,行动要跟进,模式要创新,方式要突破,路径要多样化,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贴近学生,全员育人;利用平台,全程育人;利用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全方位育人,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www.tibet.cn/cn/index/tt/201903/html.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3.
[3]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育,2019(10):45-48.
[4]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5]王秋辉.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以南京地区理工类院校为例[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9.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8]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21-128.
◎编辑 李 争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06-02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英语课程是文化和道德的桥梁,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在英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如何深挖高职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把它们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中值得大家深思,同时理性地分析实施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同样有益于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一、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2018年学院提出“三化三元素”(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思政元素、英语元素、应用元素)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思政元素要融入课程改革中。2020年,学院提出落实鲁冠球“三创”(创业、创新、创造)精神的思政课堂,着力课堂革命,强化思想导航,全力打造“三全”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回顾我院高职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反思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现状,成绩值得肯定,不足同样令人深思。
首先,从教师视角,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行动略显迟缓,精力投入呈现选择性缺位。部分教师要么把工作重心放在完成科研任务上,要么在总工作量获取上迟迟不肯行动,导致不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氛围不够。课程思政不是一个“口号化”“标题化”的“面子”工程,思政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承担“思政”重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人人成为思政工作者,才能画出思政教育的同心圆”(张淼,2019)。
其次,从教材开拓和课堂教学的视角,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挖掘程度不深,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不协调。在思政素材挖掘方面,教师对教材缺少系统性研究,有些思政观点“植入”生硬,与教学内容出现“两张皮”现象;在课堂实践方面,教师在课堂思政落实方面主要通过观看伟人纪录片、背诵谚语、学习与最新时事有关的单词等,很少考虑课程内容与思政的一致性、关联度等,也很少挖掘这些学习资料背后的故事,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分离”状态。杨建超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师资的能力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二是“教师的人文知识积累及运用能力不足”;三是“教学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杨建超,2019)。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课程教师的能力水平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变量(何源,2019)。
总之,无论是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識、思政教学材料的适切性、课堂思政教学的实践性还是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方面,英语教师还需要加快步伐,适应改革需要,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凸显课程的隐性价值,与思政课程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打破“孤岛化”困境,助推“三全育人”体系的落实,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挖掘该课程思政的隐性元素,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之路,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标,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教师思想导航,理念更新,行动跟进
美国学者劳厄这样表述:“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长期不用、不进行更新换代是会很快被忘记的、被淘汰的,唯有在教育熏陶下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即贯穿人们思维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和审美趣味等人文精神很难从人们心中泯灭,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这是教育的初衷和真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曾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课,同时他们也承担着育人者的职责,是学生生活中的导师,也是他们道德上的引路人。在新时代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价值维度,这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拒绝、退让、犹豫。
(二)构建新模式,打通课程思政关节点,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德国学者Haken在协同理论中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何郁冰,2012)。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教育融于课堂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更为有效,其关键在教师(刘清生,2018),而教师“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构建“课程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的新型学习模式,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提升工程,精准把控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此外,以点引线,以线引面,打通课程思政关节点,即:以学院课程思政比赛优秀案例示范为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从“点”上进行突破;从课程教学大纲开始,从教案、教材、线上辅助学习资料等方面着手,全流程设置思政元素,从“线”上进行突破;全面提升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强化该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拓展“平台+课堂+选修课程”的三维课程思政组织形式,从“面”上进行突破。
(三)多渠道开拓课程思政路径,多方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是要让学生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有方向感,让学生闻到“思政”味、淋到“思政”雨、吹到“思政”风、沾到“思政”露(杨建超,2019)。为此,一方面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优势,比如利用公共外语的公众号,将思政资源分享给学生,利用浙江省在线开放平台,开设中西文化比较栏目,通过阅读材料提高民族自信;另一方面,以增设选修课程或开展讲座的形式,传递思政正能量,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四)完善学生课程思政考核标准,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评价具有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课程思政要将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向人文素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环境伦理道德、全球意识等思政维度延伸。学生学习思政效果如何,如何考核?高职学生自控力差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对他们实行“丁(叮咛学生)关(关注学生)跟(跟进措施)”的同时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在完善评价标准方面,广东省高校采用课堂效果师生“双评估”的体系标准,以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英语课程思政有必要从教师、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教学评教等方面着手,立足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托,提炼该课程中隐性思政要素,激活该课程的价值属性,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从而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无缝衔接。
三、结语
课程思政要融入课程中,教师思想要领先,行动要跟进,模式要创新,方式要突破,路径要多样化,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贴近学生,全员育人;利用平台,全程育人;利用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全方位育人,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www.tibet.cn/cn/index/tt/201903/html.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3.
[3]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育,2019(10):45-48.
[4]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2-155.
[5]王秋辉.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研究:以南京地区理工类院校为例[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9.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8]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21-128.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