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地域文化教育实践以研学旅行方式,成为各地中小学校的热门实践活动之一。其常规操作是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本地自然和文化的情感联结。然而,多数学校在研学旅行中存在着“只旅不学”的问题,这些学校的组织者往往只是将活动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作“研学”,偶有现场教学,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没什么两样,致使研学旅行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效度。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建议研学旅行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也就是说,研学旅行亟待上升到课程层面,而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应以乡土乡情教育为主。笔者基于多年实践研究,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设计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芬兰国际项目课程奖。下面,笔者以本校高年级的PBL探索古代文明课程“千年黄泗浦”(以下簡称“千年黄泗浦”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明晰地域文化的文化内涵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文化背景
明晰地域文化的文化内涵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文化背景,是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这个“前提”,需要教师在活动前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一)明晰地域文化内涵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在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行为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明表现。因此,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根文化”:它根植于特定区域人们的生命结构之中,是该区域范围内每个人一出生就身处其中的特定文化氛围;它对个体生命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并能长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张家港市的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地带,有一处著名的黄泗浦遗址。该遗址2008年11月被发现后,南京博物院联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和张家港博物馆在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先后对该遗址展开了6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唐宋时期的众多房址、河道、水井、灶址、灰坑等遗迹及大量青瓷器物。2019年3月29日,该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遗产点预备清单。据考古发现可知,早在1300多年前,黄泗浦已经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港口,我国的瓷器、茶叶在这里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唐朝年间,曾经有十多批日本遣唐使在黄泗浦登陆,到我国学习文化。唐朝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起航地也在黄泗浦,他向日本传播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书法、绘画、医药等知识,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由上观之,黄泗浦遗址是让学生了解乡土乡情、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极好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二)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笔者以为,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要有文化情怀,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理应以传承地域文化、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滋养为课程使命。2018年10月,张家港市为了对黄泗浦遗址实施有效的保护,启动了“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希望将黄泗浦遗址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校决定以探索和传承黄泗浦古代文明为基本立意,开发一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取名“千年黄泗浦”。
二、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实施策略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重要的教育场所。把世界变成学习的教材,让学生看到窗外的世界并与窗外的世界进行对话成为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追求。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课程使命,同样需要打开校门,引导师生展开无边界的学习,主动与窗外的文化世界展开对话。为此,我校联合张家港博物馆、鉴真东渡纪念馆、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成立了东渡文化研究共同体,作为课程实施的专业支撑。笔者作为该共同体中的校方代表,具体负责组建学校的跨学科教师团队,邀请专家给师生做有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设计和实施“千年黄泗浦”课程。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的Micki Evans博士曾经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八条“黄金法则”(见图1),倡导项目式学习应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推动持续性探究,让学生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在项目中进行反思,适时评价与修正,公开展示作品。作为一种指向目标达成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往往需要学习者综合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力,项目结束时必须有公开的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因此,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以后,依照教、学、评一致的原则设计和实施课程:通过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活动项目驱动学生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可操作的研学任务群,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以致用”,采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学习方式,展开一段时间内内容相对开放的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的过程体验,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认知,直至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个性化的研学作品,可以较好地表达或表现自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传承与创新。 三、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原则,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需紧紧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统筹谋划课程目标、驱动问题、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六个维度(见图2)展开设计与实施。首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评价应做到基本一致: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学习评价设计的参考,而学习评价可以反过来检测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其次,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聆听学生的声音,确保项目中的探究任务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挑战欲望。再次,无论是实践活动设计还是成果展示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以及认知水平差异,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是两个需要不断反思、反复修改的过程,特别在成果制作阶段,学生需要对照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多次完善,因此,课程实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耐心,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的课程目标通常包含总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总目标通常是基于教师视角提出来的课程学习目标,分级目标则对应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的自主选择、因人而异。因此,这里的课程目标设计,通常是指基于教师视角提出的总目标。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应坚守文化传承的课程使命,关注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应知的知识和概念、需要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需要培养的成功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認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探索黄泗浦的古代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黄泗浦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遗存,笔者为本课程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第一,全面了解黄泗浦遗址的考古价值,激发对家乡悠久历史的自豪感,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做贡献;第二,初步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知道保护文物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能够初步辨认黄泗浦遗址中的出土文物;第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探究中感知、体验黄泗浦遗址的文化内涵,创作多样化、可视化的研学成果,传承、传播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在小组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力。
(二)驱动问题设计与实施
所谓驱动问题,其实就是驱动学习过程的问题。因为学习过程是属于学生的,所以驱动问题必须是基于学生视角提出来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因为项目式课程以让学生看到窗外的世界并与窗外的世界进行对话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所以驱动项目式课程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同时连接生活场景和课程目标的社会化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在项目式课程中,驱动问题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能够唤起学生的角色代入,也就是说,驱动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实践研究的成果将来能够服务于哪些人、哪些事;二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也就是说,驱动问题只是驱动了学习的过程,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案,并不需要“标准”答案。笔者以为,一个好的驱动问题,不仅能够引领整个项目课程的实施,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认知。
“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文化背景是张家港市要规划建设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于是,笔者创设了一个为遗址公园策展的驱动问题:如何策划一场遗址展览,帮助观展者了解一座繁华港口的往昔?问题中的社会化情境,是还原古黄泗浦“一座繁华港口”的真实情境。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还提出了一些特别的策展要求:该展览要与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不一样,少一点严肃,多一点童趣;展览主题应是“好玩的黄泗浦”,可以让参展者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在与展览内容的互动中切身体验灿烂的唐朝文化。
策划展览对小学生来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但多年的项目式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勇于接受项目挑战的学习品质。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策展思路,笔者提示学生先研究下面一些问题:什么是展览?你参观过哪些展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展览、该展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黄泗浦展览可以采用哪些形式?参展者可能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展览的内容从哪里去获取?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望“窗外的世界”,“与窗外的世界对话”,进一步了解有关展览和举办展览的知识和概念,发展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对策展这回事越来越有信心,挑战课程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与驱动问题紧密相连,并由驱动问题分解出来的一系列子问题的解决来决定的。也就是说,驱动问题把课程目标包裹在真实的社会化情境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课程学习的内容,并经由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1.确定展览内容。策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展什么”,即确定展览内容。而展览内容的基础框架指向驱动问题解决的几个不同侧面,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
黄泗浦遗址的考古工作从2008年开始,历时十年,涉及众多的专业领域。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频道播放了两集纪录片《追寻黄泗浦》,以现场视频、实物讲解、专家访谈等丰富的形式,介绍了黄泗浦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设计“千年黄泗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该纪录片,再让学生以这部纪录片为参考设计“好玩的黄泗浦”的展览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展览内容(见图3),反映古黄泗浦当年的社会影响力和繁华港口形象;而为了体现“好玩”的展览要求,学生们在相关展览内容中设计了陶艺学习、文创设计、桥模制作、建模拼搭等趣味实践活动。
2.细化关联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聚焦学习目标培养成功技能,这是项目式学习与常规的主题实践活动最大的区别。主题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活动的体验与感性收获,而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掌握一定的知识、概念与成功技能,扎实提升综合素养水平。因此,项目式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名教师,都要从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本学段教材内容中提取出与本项目式课程学习相关的学科核心概念或关键能力,同时梳理出与该核心概念、关键能力相匹配的适用于本项目式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素养兼得的学习目标。 “千年黄泗浦”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为此我校组建了一支由科学、美术、音乐、语文、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六个学科教师在内的高年级跨学科教师团队。各学科教师基于展览内容需要,参照本学科课程标准和高年级教材内容,提取出本学科与该课程实践相关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见图4)。
项目式课程的内容和学科课程不同,这类课程没有严格的学科知识体系,粗看是各个学科知识的“大杂烩”,细看却蕴含着驱动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实践活动设计及课程实施规划
1.实践活动设计。项目式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须秉持解决一个驱动问题、做成一件事情的思维逻辑,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以致用”还原到事件情境当中,让学生将自己代入事件的进程,设身处地地思考“我是当事人,我要怎么办”“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事情发展又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调查、辩论、表演、策划、创意物化等。根据驱动问题的问题解决逻辑,项目式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串联式实践活动设计,即每一项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上一项实践活动的完成,做完上一项才能进入下一项,如我校的“泥艺工作室”项目课程,设计了调查、设计、制作、装饰、定价和推销六项依次相连的实践活动,直至把作品变成产品、商品;另一种是并列式实践活动设计,即每一项实践活动都相对独立,可同时进行。事实上,并列式实践活动设计要比串联式实践活动设计复杂得多。
“千年黄泗浦”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混合了并列式与串联式的实践活动设计。本课程一共设计了7个大组的实践活动(如图5、表1),分别是“我是策展人”大组、“项目日志记录员”大组、“东渡故事传承人”大组、“东渡文化设计师”大组、“文物鉴赏家”大组、“唐风建筑师”大组、“古黄泗浦代言人”大组。其中的“我是策展人”大组的组员来自其余六个大组,他们将带着其余六个大组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走进“我是策展人”大组,陈述其余六个大组的活动任务和作品展示的预期成果。这样的实践活动设计,既能够指向驱动问题的解决,体现实践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又兼顾了每一项实践活动的细节,让实践活动更具可操作性。
2.课程实施规划。项目式课程涉及不同的学科,需要统筹学校的课程资源,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安排,这也是项目式课程常态实施的基础条件。
在我校,项目式课程通常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且多采用跨班走课模式。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3—6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的规定,我校将项目式课程统一安排在了每周五下午,便于各年级统筹实施此类课程。在此基础上,我校跨学科教师团队对“千年黄泗浦”课程进行了系统规划(如图6)。
(五)成果展示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成功达成目标的技能,因此,成果展示必不可少。伴随着驱动问题的解决,学生有选择地展开了多样化的分组实践活动,在达成学习目标后得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包括实体作品(含各种模型和连环画)、研究报告、节目表演、实验演示等。为了让成果展示更具仪式感,学校鼓励组织现场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参加,让每一个参与课程实践的学生都有展示成果的机会,给学生的课程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千年黄泗浦”项目课程从确定项目选题,到设计驱动问题、课程内容,再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直至成果展示,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仅六年级便有5个班270名学生、30名教师、3个專业机构共同参与。师生基于“如何策划和组织一场遗址展览”的驱动问题,经历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考古之旅”学习探究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形式多样的作品。成果展示时,我校安排了线下布展、网络观展、线上直播三类展示形式:在张家港博物馆陈列部专家的指导下,“我是策展人”大组的组员全程参与了“鉴真东渡”“文物鉴赏”“东流文创”“桥梁建筑”“自然地理”“多媒体展示”六个大类作品在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并在布展现场设计了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自由参与作品的制作、体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博物馆现场严格控制了观展人数,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观展,课程团队还制作了云展览系统,方便市民在手机或电脑上随时随地观展。此外,学校还利用校内的网络直播平台,安排“小主播”向全国各地的听众分享了“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情况,观看课程直播者达3 480人次。
(六)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给学生提供特定的问题情境,观察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鉴于“千年黄泗浦”课程实施的时间跨度较大,且空间活动范围较广,学生分属不同的学习团队和学习空间,我校跨学科教师团队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反思性评价表(如表2)。
反思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由学生对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得失做出评价,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收上来的学生反思性评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各有不同的收获。
生1:我在大组活动中的任务是拍照和提取信息。我把文物按类别拍照,再从中找出对研究有帮助的信息。我在活动中掌握了提取信息的方法,这项本领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更加快速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生2:我在参观完博物馆以后绘制了一份思维导图,展现古黄泗浦的不同方面。这种方法能够条理清晰地展现黄泗浦遗址的特点。
生3:我知道了很多考古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些遗址挖掘技巧,了解了考古工作要从几个方面展开。以后,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家,去探究更丰富的历史文化。
生4:我精心制作了茶壶和古代的盘子,还原了文物的原貌。我觉得,我还可以制作鉴真东渡时寺庙的模型,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5:我认真制作了东渡绘本,很好地演绎了东渡精神,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生6:我认真研究了河道变化的原因,还做了模拟实验,知道了做实验时要考虑周详。
生7: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个“黄泗浦遗址”视频,学会了如何用“剪映”这个软件。我想,我还可以多拍一些生活中的小视频,来记录我的“开心一刻”。
生8:我和同学们设计了一款适合我们学生玩的“古黄泗浦”专题游戏,让大家从游戏中了解古黄泗浦,传承东渡精神。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活动的成果、活动的过程、活动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了小结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活动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继续为问题寻找恰当的解决对策,推动持续性探究。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最后的课程交流,让学生对项目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东渡文化设计师”大组的学生听“古黄泗浦代言人”大组的学生说,他们在参观鉴真东渡纪念馆时,发现缺少东渡文化艺术衍生品售卖,于是得出了一条“生意经”,想着可以在下个阶段把本组所创作的文创作品陈列到东渡纪念馆,供游客选购;“文物鉴赏家”大组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想起,可以在学做陶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的茶文化;“东渡故事传承人”大组的学生在与本市融媒体记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其实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东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两者一脉相承,于是慢慢悟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千年黄泗浦”课程立足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以统整理念设计课程内容,把德育活动、学科教学和社区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把整个课程分解为多个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扎实经历了课程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更多资料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渡之路”),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课程使命。
注:6月9日,从芬兰传来消息,本文所用案例获2021年度芬兰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全球最佳科学与技术项目奖(金奖)。芬兰国际StarT跨学科学习与教学实践比赛由芬兰LUMA中心组织。LUMA是芬兰语“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缩写,该中心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国际合作来促进科学、技术、数学的教学水平。StarT是LUMA中心2017年推出的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旨在通过每年一度的比赛、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等活动来分享学习经验,填补教育与工作之间的鸿沟。在StarT 2020—2021赛季,共有830个项目工作和680个教育实践参赛,1 420个学习社区、5 580名教師和14 150名儿童和年轻人分享了学习的乐趣。
(责编 白聪敏)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建议研学旅行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也就是说,研学旅行亟待上升到课程层面,而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应以乡土乡情教育为主。笔者基于多年实践研究,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设计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芬兰国际项目课程奖。下面,笔者以本校高年级的PBL探索古代文明课程“千年黄泗浦”(以下簡称“千年黄泗浦”课程)为例,阐述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明晰地域文化的文化内涵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文化背景
明晰地域文化的文化内涵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文化背景,是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这个“前提”,需要教师在活动前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一)明晰地域文化内涵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在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行为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明表现。因此,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根文化”:它根植于特定区域人们的生命结构之中,是该区域范围内每个人一出生就身处其中的特定文化氛围;它对个体生命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并能长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张家港市的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地带,有一处著名的黄泗浦遗址。该遗址2008年11月被发现后,南京博物院联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和张家港博物馆在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先后对该遗址展开了6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唐宋时期的众多房址、河道、水井、灶址、灰坑等遗迹及大量青瓷器物。2019年3月29日,该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遗产点预备清单。据考古发现可知,早在1300多年前,黄泗浦已经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港口,我国的瓷器、茶叶在这里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唐朝年间,曾经有十多批日本遣唐使在黄泗浦登陆,到我国学习文化。唐朝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起航地也在黄泗浦,他向日本传播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书法、绘画、医药等知识,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由上观之,黄泗浦遗址是让学生了解乡土乡情、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极好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二)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笔者以为,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要有文化情怀,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理应以传承地域文化、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滋养为课程使命。2018年10月,张家港市为了对黄泗浦遗址实施有效的保护,启动了“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希望将黄泗浦遗址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校决定以探索和传承黄泗浦古代文明为基本立意,开发一门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取名“千年黄泗浦”。
二、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实施策略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重要的教育场所。把世界变成学习的教材,让学生看到窗外的世界并与窗外的世界进行对话成为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追求。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课程使命,同样需要打开校门,引导师生展开无边界的学习,主动与窗外的文化世界展开对话。为此,我校联合张家港博物馆、鉴真东渡纪念馆、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成立了东渡文化研究共同体,作为课程实施的专业支撑。笔者作为该共同体中的校方代表,具体负责组建学校的跨学科教师团队,邀请专家给师生做有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设计和实施“千年黄泗浦”课程。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的Micki Evans博士曾经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八条“黄金法则”(见图1),倡导项目式学习应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推动持续性探究,让学生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在项目中进行反思,适时评价与修正,公开展示作品。作为一种指向目标达成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往往需要学习者综合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力,项目结束时必须有公开的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因此,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必须在明确课程目标以后,依照教、学、评一致的原则设计和实施课程:通过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活动项目驱动学生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可操作的研学任务群,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以致用”,采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学习方式,展开一段时间内内容相对开放的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的过程体验,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认知,直至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个性化的研学作品,可以较好地表达或表现自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传承与创新。 三、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原则,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需紧紧围绕课程的学习目标,统筹谋划课程目标、驱动问题、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六个维度(见图2)展开设计与实施。首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评价应做到基本一致: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学习评价设计的参考,而学习评价可以反过来检测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其次,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聆听学生的声音,确保项目中的探究任务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挑战欲望。再次,无论是实践活动设计还是成果展示设计,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以及认知水平差异,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成果展示和学习评价是两个需要不断反思、反复修改的过程,特别在成果制作阶段,学生需要对照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多次完善,因此,课程实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耐心,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的课程目标通常包含总目标和分级目标两大类。总目标通常是基于教师视角提出来的课程学习目标,分级目标则对应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的自主选择、因人而异。因此,这里的课程目标设计,通常是指基于教师视角提出的总目标。项目式地域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应坚守文化传承的课程使命,关注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应知的知识和概念、需要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需要培养的成功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認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探索黄泗浦的古代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黄泗浦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遗存,笔者为本课程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第一,全面了解黄泗浦遗址的考古价值,激发对家乡悠久历史的自豪感,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做贡献;第二,初步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知道保护文物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能够初步辨认黄泗浦遗址中的出土文物;第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探究中感知、体验黄泗浦遗址的文化内涵,创作多样化、可视化的研学成果,传承、传播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在小组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力。
(二)驱动问题设计与实施
所谓驱动问题,其实就是驱动学习过程的问题。因为学习过程是属于学生的,所以驱动问题必须是基于学生视角提出来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因为项目式课程以让学生看到窗外的世界并与窗外的世界进行对话为重要的价值追求,所以驱动项目式课程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同时连接生活场景和课程目标的社会化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在项目式课程中,驱动问题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能够唤起学生的角色代入,也就是说,驱动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实践研究的成果将来能够服务于哪些人、哪些事;二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也就是说,驱动问题只是驱动了学习的过程,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案,并不需要“标准”答案。笔者以为,一个好的驱动问题,不仅能够引领整个项目课程的实施,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认知。
“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文化背景是张家港市要规划建设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于是,笔者创设了一个为遗址公园策展的驱动问题:如何策划一场遗址展览,帮助观展者了解一座繁华港口的往昔?问题中的社会化情境,是还原古黄泗浦“一座繁华港口”的真实情境。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还提出了一些特别的策展要求:该展览要与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不一样,少一点严肃,多一点童趣;展览主题应是“好玩的黄泗浦”,可以让参展者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在与展览内容的互动中切身体验灿烂的唐朝文化。
策划展览对小学生来说其实是相当陌生的,但多年的项目式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勇于接受项目挑战的学习品质。为了帮助学生厘清策展思路,笔者提示学生先研究下面一些问题:什么是展览?你参观过哪些展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展览、该展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黄泗浦展览可以采用哪些形式?参展者可能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展览的内容从哪里去获取?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望“窗外的世界”,“与窗外的世界对话”,进一步了解有关展览和举办展览的知识和概念,发展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对策展这回事越来越有信心,挑战课程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与驱动问题紧密相连,并由驱动问题分解出来的一系列子问题的解决来决定的。也就是说,驱动问题把课程目标包裹在真实的社会化情境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课程学习的内容,并经由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1.确定展览内容。策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展什么”,即确定展览内容。而展览内容的基础框架指向驱动问题解决的几个不同侧面,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
黄泗浦遗址的考古工作从2008年开始,历时十年,涉及众多的专业领域。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频道播放了两集纪录片《追寻黄泗浦》,以现场视频、实物讲解、专家访谈等丰富的形式,介绍了黄泗浦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设计“千年黄泗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该纪录片,再让学生以这部纪录片为参考设计“好玩的黄泗浦”的展览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之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五个方面的展览内容(见图3),反映古黄泗浦当年的社会影响力和繁华港口形象;而为了体现“好玩”的展览要求,学生们在相关展览内容中设计了陶艺学习、文创设计、桥模制作、建模拼搭等趣味实践活动。
2.细化关联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聚焦学习目标培养成功技能,这是项目式学习与常规的主题实践活动最大的区别。主题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活动的体验与感性收获,而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掌握一定的知识、概念与成功技能,扎实提升综合素养水平。因此,项目式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名教师,都要从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本学段教材内容中提取出与本项目式课程学习相关的学科核心概念或关键能力,同时梳理出与该核心概念、关键能力相匹配的适用于本项目式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素养兼得的学习目标。 “千年黄泗浦”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为此我校组建了一支由科学、美术、音乐、语文、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六个学科教师在内的高年级跨学科教师团队。各学科教师基于展览内容需要,参照本学科课程标准和高年级教材内容,提取出本学科与该课程实践相关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见图4)。
项目式课程的内容和学科课程不同,这类课程没有严格的学科知识体系,粗看是各个学科知识的“大杂烩”,细看却蕴含着驱动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实践活动设计及课程实施规划
1.实践活动设计。项目式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须秉持解决一个驱动问题、做成一件事情的思维逻辑,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以致用”还原到事件情境当中,让学生将自己代入事件的进程,设身处地地思考“我是当事人,我要怎么办”“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事情发展又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调查、辩论、表演、策划、创意物化等。根据驱动问题的问题解决逻辑,项目式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串联式实践活动设计,即每一项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上一项实践活动的完成,做完上一项才能进入下一项,如我校的“泥艺工作室”项目课程,设计了调查、设计、制作、装饰、定价和推销六项依次相连的实践活动,直至把作品变成产品、商品;另一种是并列式实践活动设计,即每一项实践活动都相对独立,可同时进行。事实上,并列式实践活动设计要比串联式实践活动设计复杂得多。
“千年黄泗浦”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混合了并列式与串联式的实践活动设计。本课程一共设计了7个大组的实践活动(如图5、表1),分别是“我是策展人”大组、“项目日志记录员”大组、“东渡故事传承人”大组、“东渡文化设计师”大组、“文物鉴赏家”大组、“唐风建筑师”大组、“古黄泗浦代言人”大组。其中的“我是策展人”大组的组员来自其余六个大组,他们将带着其余六个大组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走进“我是策展人”大组,陈述其余六个大组的活动任务和作品展示的预期成果。这样的实践活动设计,既能够指向驱动问题的解决,体现实践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又兼顾了每一项实践活动的细节,让实践活动更具可操作性。
2.课程实施规划。项目式课程涉及不同的学科,需要统筹学校的课程资源,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安排,这也是项目式课程常态实施的基础条件。
在我校,项目式课程通常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且多采用跨班走课模式。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3—6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的规定,我校将项目式课程统一安排在了每周五下午,便于各年级统筹实施此类课程。在此基础上,我校跨学科教师团队对“千年黄泗浦”课程进行了系统规划(如图6)。
(五)成果展示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成功达成目标的技能,因此,成果展示必不可少。伴随着驱动问题的解决,学生有选择地展开了多样化的分组实践活动,在达成学习目标后得以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包括实体作品(含各种模型和连环画)、研究报告、节目表演、实验演示等。为了让成果展示更具仪式感,学校鼓励组织现场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参加,让每一个参与课程实践的学生都有展示成果的机会,给学生的课程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千年黄泗浦”项目课程从确定项目选题,到设计驱动问题、课程内容,再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直至成果展示,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仅六年级便有5个班270名学生、30名教师、3个專业机构共同参与。师生基于“如何策划和组织一场遗址展览”的驱动问题,经历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考古之旅”学习探究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形式多样的作品。成果展示时,我校安排了线下布展、网络观展、线上直播三类展示形式:在张家港博物馆陈列部专家的指导下,“我是策展人”大组的组员全程参与了“鉴真东渡”“文物鉴赏”“东流文创”“桥梁建筑”“自然地理”“多媒体展示”六个大类作品在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并在布展现场设计了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自由参与作品的制作、体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博物馆现场严格控制了观展人数,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观展,课程团队还制作了云展览系统,方便市民在手机或电脑上随时随地观展。此外,学校还利用校内的网络直播平台,安排“小主播”向全国各地的听众分享了“千年黄泗浦”课程的情况,观看课程直播者达3 480人次。
(六)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式课程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给学生提供特定的问题情境,观察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鉴于“千年黄泗浦”课程实施的时间跨度较大,且空间活动范围较广,学生分属不同的学习团队和学习空间,我校跨学科教师团队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反思性评价表(如表2)。
反思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由学生对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得失做出评价,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收上来的学生反思性评价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各有不同的收获。
生1:我在大组活动中的任务是拍照和提取信息。我把文物按类别拍照,再从中找出对研究有帮助的信息。我在活动中掌握了提取信息的方法,这项本领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更加快速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生2:我在参观完博物馆以后绘制了一份思维导图,展现古黄泗浦的不同方面。这种方法能够条理清晰地展现黄泗浦遗址的特点。
生3:我知道了很多考古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些遗址挖掘技巧,了解了考古工作要从几个方面展开。以后,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家,去探究更丰富的历史文化。
生4:我精心制作了茶壶和古代的盘子,还原了文物的原貌。我觉得,我还可以制作鉴真东渡时寺庙的模型,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5:我认真制作了东渡绘本,很好地演绎了东渡精神,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生6:我认真研究了河道变化的原因,还做了模拟实验,知道了做实验时要考虑周详。
生7: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个“黄泗浦遗址”视频,学会了如何用“剪映”这个软件。我想,我还可以多拍一些生活中的小视频,来记录我的“开心一刻”。
生8:我和同学们设计了一款适合我们学生玩的“古黄泗浦”专题游戏,让大家从游戏中了解古黄泗浦,传承东渡精神。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活动的成果、活动的过程、活动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了小结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活动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继续为问题寻找恰当的解决对策,推动持续性探究。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最后的课程交流,让学生对项目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东渡文化设计师”大组的学生听“古黄泗浦代言人”大组的学生说,他们在参观鉴真东渡纪念馆时,发现缺少东渡文化艺术衍生品售卖,于是得出了一条“生意经”,想着可以在下个阶段把本组所创作的文创作品陈列到东渡纪念馆,供游客选购;“文物鉴赏家”大组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想起,可以在学做陶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的茶文化;“东渡故事传承人”大组的学生在与本市融媒体记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其实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东渡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两者一脉相承,于是慢慢悟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千年黄泗浦”课程立足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以统整理念设计课程内容,把德育活动、学科教学和社区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把整个课程分解为多个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扎实经历了课程学习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更多资料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渡之路”),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课程使命。
注:6月9日,从芬兰传来消息,本文所用案例获2021年度芬兰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全球最佳科学与技术项目奖(金奖)。芬兰国际StarT跨学科学习与教学实践比赛由芬兰LUMA中心组织。LUMA是芬兰语“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缩写,该中心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国际合作来促进科学、技术、数学的教学水平。StarT是LUMA中心2017年推出的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旨在通过每年一度的比赛、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等活动来分享学习经验,填补教育与工作之间的鸿沟。在StarT 2020—2021赛季,共有830个项目工作和680个教育实践参赛,1 420个学习社区、5 580名教師和14 150名儿童和年轻人分享了学习的乐趣。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