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刘桂英:助“聋儿”考上研究生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总有一份爱相伴我们一生,总有一种感动时常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个人时刻牵挂在我们的心田——她的名字叫做“母亲”。2016年10月21日,“汉山养老杯”洛阳首届十大孟母颁奖典礼在洛阳航空城会议中心举行。
  由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洛阳市文明办、洛阳市总工会、洛阳市妇联、东方今报、洛阳市孟子思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以“母爱、母教、感恩、孝亲”为主题的“汉山养老杯”洛阳首届“十大孟母”评选活动,通过广泛推荐、媒体报道、事迹展示、网上投票、评委投票等程序,评选出王玉平、李素珍、杜燕红、王英、张花妞、侯清香、刘桂英、樊瑛、郑玲、王灿丽等10名“十大孟母”,今天我们摘发刘桂英的事迹,以飨读者。
  培养两个研究生,其中一个是“聋儿”
  初见刘桂英,从她那满面灿烂的笑容,就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刘桂英说,她的两个女儿都是研究生毕业,都已结婚成家,很幸福地生活着,她很开心,没有什么压力了。
  相比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前的刘桂英其实没这么轻松,因为在两个女儿中,有一个是“聋儿”,培养一个正常孩子都很艰难,更别说面对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儿”了,但刘桂英没有放弃,用母爱的涓涓细流,帮助女儿逾越了一道道“坎”。
  1980年,刘桂英的女儿亮亮诞生了,小生命给夫妇俩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每天看着女儿乖乖的小模样,刘桂英忘记了疲劳,再苦再累都不觉得。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幸福和希望在这个家中不断滋长。
  日子过得真快,女儿一岁多时,学会了喊“爸爸”“妈妈”,还会跟着刘桂英唱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刘桂英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幸福里,享受着、陶醉着。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女儿生了一场病后,刘桂英发现女儿不爱说话了,眼神也变得呆滞了。
  刘桂英赶快带女儿去看病,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在洛阳当地不好确诊。刘桂英带着单位开的介绍信,跑到了北京。一番检查下来,医生说,亮亮的听神经受了损伤,也就是说耳朵聋了。拿着这个诊断书,刘桂英感到天都塌了,她抱着女儿无奈、绝望地哭泣。
  一个好心的教授告诉刘桂英,当时国际上也没有办法治疗这个病,让她不要到处跑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错过孩子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机,给孩子做语言康复训练,尽量使孩子聋而不哑。
  当时,我国的聋儿康复事业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刘桂英得知康复中心一名万主任,培育“聋儿”很有经验,就向她请教学习,并买了些教材。从此,刘桂英带着女儿踏上了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之路。
  晚上上夜班,白天教听力障碍女儿识字
  “作为母亲,我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爱她、疼她,我要把她带出无声的世界,利用她仅存的一点听力,让她开口说话,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融入社会。”带着对女儿的爱和坚定的意志,刘桂英成了女儿的首任康复老师。
  刘桂英给女儿戴上助听器,教她从一个字、一个词学起。正常的孩子学说话是很快的,也许不经意的游戏中,在大人们的说话中就学会了,但对于有中度听力障碍的女儿来说,每学一个字、一个词比登天还难。
  有时候女儿学烦了,就闹情绪,不想学。刘桂英难过得直掉眼泪,很无助、绝望。但伤心后,还是静下心来,耐心地教孩子。
  为了帮女儿创造学习环境,增加感知,刘桂英在家中的柜子、床、墙壁、桌子等家具上,都张贴了相对应的字词。女儿发音不准时,刘桂英就让女儿摸着自己的喉结感受发音的位置。
  刘桂英原是医院护士,上白班,但为了能更好地教女儿识字,她主动要求上夜班。就这样在每天忙了一夜工作后,刘桂英回到家中,看到女儿,就又打起精神,教女儿发音、识字,反复教、反复练。在女儿下午三四点睡觉时,刘桂英才会躺下休息一会儿。
  有时候刘桂英实在困得睁不开眼睛,但想想女儿的前途,她就又强咬着牙,坚持和女儿交流。
  刘桂英除了工作,就是女儿,很少逛街、看电影,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取消了,但从没有放弃过女儿。
  孩子,妈妈始终在你身边
  “女儿很聪明、很刻苦,慢慢地学会了很多字、词,在没入学时,就已经学会了查字典。”刘桂英很欣慰,女儿没有因聋致哑,她学会了说话。
  在上学问题上,刘桂英曾经挣扎过,因为很多人劝她,把女儿送到聋哑学校学习,但刘桂英担心女儿在那样的环境下,失去了学习语言的机会,更不会说话了。为了能让女儿跟正常孩子一样,刘桂英把女儿送到了正常孩子上的小学。
  亮亮入學后,学习很努力,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进入初中后,刘桂英发现女儿的话越来越少了。
  后来才得知,因为在学校有人对她是“聋儿”、说话不清楚“指指点点”,亮亮有点难过。
  “你虽然个别字说不清楚,但你有健全的四肢,有聪明的头脑,有漂亮的眼睛,只要我们努力,照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刘桂英不想让女儿有自卑的心理,希望她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态。
  为了鼓励女儿,刘桂英给女儿讲海伦的故事,讲无脚飞行员的故事,让她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每年放假,带她到大自然中去感觉社会,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走出自卑,走出自闭。
  “孩子,你患有听力障碍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妈妈希望你能正确面对,抛开一切,努力再努力,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始终在你身边!”每每女儿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刘桂英都这样鼓励女儿,从不放弃女儿,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中、大学、研究生生活,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幸福地生活着。
其他文献
金鸡报晓,大地回春。抟沙转石之间,又将是新的一年。  时间是有重量的,也是有温情的。当2017年的阳光打在你的身上,无论你在飘雪的北国,还是在和煦的南国;无论你施人过以多少援手,还是接受过多少馈赠,都会满怀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许下一个属于你的“小目标”,都会意气风发地迈出新的步伐。  回首过去的一年,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响亮地提出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期刊
一个普通的早晨,河南省南阳市街头有些热闹。行人依旧步履匆匆,交谈的低语、商场的音乐、门店的吆喝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湿漉漉的街道两边,摆着几排椅子,椅子前放着小桌,城里的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环坐桌子周围,桌子上摆着包子、腊八粥、菜肴。史英超穿梭在人群中间,穿着红色上衣,看到哪一桌上要添饭,他就灵活地端走盘子,须臾回来,将盛满饭菜的盘子放到桌上。几个老人向他道谢,他只是憨厚一笑,又跑到其他桌子旁帮
期刊
在中国,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自组建之日起便凝聚起世人关注的目光,他们面对时代风云担负着最困难复杂的反恐作战任务,在巨大的挑战前奋发求索,打磨克敌尖刀,时刻准备战斗。  从参与新疆喀什9.18反恐战斗,到圆满完成全国两会、APEC峰会、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会晤、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从训练场摸爬滚打精武强能,到两次蝉联国际特种兵比武桂冠、勇夺第一届
期刊
白玉是天津疗养院院长,人如其名,拥有纯净通透、一尘不染的个性,温润坚韧、热忱正直的品格。她刚上任时就向全院官兵承诺:一不贪、二不占、三不搞特殊,请全院同志监督。她也要求大家做到:损害官兵利益的事不能干,砸疗养院牌子的事不能干,昧着良心欺骗患者的事不能干。  1  白玉刚当上院长不久,一位合作科室的地方负责人得知院里准备整治军地合作科室,担心科室被撤,便悄悄来到白玉办公室送礼。  没成想,看起来温和
期刊
“黝黑的皮肤,中等个头,半月眉下藏着一双小眼睛,脸上时常挂着憨厚而拘谨的笑容”,在中部战区某通信团三营八连,战友们都喜欢这样描述炊事班班长于龙。  2008年入伍至今,于龙在冀辽蒙交界的河北平泉县山沟深处,已待了8年。他乐于助人,爱管闲事,无论是群众的事、战友的事,只要他遇到了、看到了、知道了,就一定要幫一帮。  帮群众灭火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于龙到连队附近副食店购买调料,店主是一位上了岁数的
期刊
4月的高密,春意盎然,生机无限。在这座城市,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马路边,看得见穿红马甲的引路人;进商铺,有增添免费服务的店家;学校里,有传承“雷锋精神”的孩子们……眼下的高密,每天都有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一个个凡人善举,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将文明之花深植城乡沃土,让雷锋精神扎根凤城大地。  近年
期刊
党员志愿服务,是全国学雷锋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创新实践。党员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贯彻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呈现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式。山东省高密市志愿者协会,注重发掘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强化党建创新对于学雷锋志愿服务方向性的引导和支撑,在实践中探索党建创新引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路径,成效显著,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以高密市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调研主体,探讨党员引领志愿服务的经验做法,以期为志
期刊
在抚顺市望花区的瓢儿屯车站,走进车站的候车大厅,一处座设计简洁大气、展示内容丰富的雷锋精神教育展厅特别引人注目。自2016年11月中旬,展厅建成并免费开放后,瓢儿屯车站以雷锋精神建站育人有了更具特色、更为优秀的载体和阵地,让雷锋精神在候车室内“扎根落户”,又随着进出这里的旅客“传播四方”。  瓢儿屯车站因为与雷锋的历史渊源而远近闻名。据老职工回忆,雷锋生前经常来到车站义务除雪,或是帮着清打扫候车室
期刊
傍晚下班一进家门,发现阳台上新买的几株花在陶瓷花盆里袅袅娜娜,原本粗陋的一次性塑料盆已无踪影,花砖地板上干净利落。像花一样欣喜的心情只持续了不足5分钟,我立马反应过来:爸妈又爬楼了。  一个电话打过去:“你们这么大年纪了,腿脚又不好,有时间来看看就行了,还拎着那么沉的土和花盆。这不算,还给换盆换土。我爸血压高,使劲低着头干活对身体不好。跟你们说了那么多次了,就是不听……”  妈妈忙解释:“我跟你爸
期刊
2002年盛夏,一个炎热缺雨的中午,娘因突发心梗,在妹妹家悄悄地走了,没有花费一分钱,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有见到一个子女。从那天起,39岁的我成了一个没娘的孩子。    1963年深秋,娘32岁时生下了我。那时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但是,从十月怀胎开始,我就一直沐浴在娘的爱河里,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  娘离开我已整整16年了。16年来,母子阴阳相隔,相见只能在梦里。可我想娘啊!每每看到年逾花甲的好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