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即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我们称之为反馈。反馈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出知识信息,并回收知识,信息被利用和传播效果的活动。但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提出一个话题之后,教师的反馈语中较多的是“哦,是这样啊!”“你做的真棒”等不具切的赞美或者简单重复幼儿的回答,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有效的反馈,谈话持续时间很短,话题很快就会终止。教师无法判断或者无法及时判断幼儿的行为,不能很好地抓住时机,整个活动中的反馈多是对幼儿的回答作出简单的重复和表扬,最后导致我们的表扬无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难以与幼儿进行很好的互动。
一、恰如其分运用表扬的反馈策略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无法评价自己,需要借助成人的反馈。成人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兴趣,扩大幼儿的参与程度,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正反馈;相反,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负反馈过多,就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且教师的表扬鼓励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缓解幼儿的紧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更加自如的表现。但是如果教师对幼儿所有积极的行为都进行表扬鼓励,那么教师的表扬就会显得很廉价,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如有个孩子在集中活动中总是表现得十分乖巧、文静,每次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吵吵闹闹时,只要老师一个眼神示意,她就总是能第一个安静下来坐好。于是教师总是表扬“多多真棒”“多多最乖了”等。但是家长们却反映,多多在家里脾气很大,做错事情后家长提出批评她根本不愿意听,她总是说老师一直表扬自己是懂事的孩子、最棒的孩子。听完家长的话,教师反思了对多多的表现反馈行为。的确,对多多在幼儿园的表现,几乎都是表扬,这就助长了她在家的坏脾气,成为她反驳家长的把柄。表扬不是多多益善,关键是恰到好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恰当运用表扬的语言会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即使表扬鼓励是一种有效必需的反馈方式,也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很不同,比如一位妈妈反映,孩子在家的时候总是不收拾玩具,妈妈让他收拾好,语气稍重了一些,孩子就受不了了,大声对妈说:“你不能批评我,今天老师表扬了我好几次。”可见,过多的表扬也是有负面性的,被表扬声包围的幼儿往往容易处于骄傲自满的状态,缺乏抗挫能力,容不下半点批评。在表扬声中成长的幼儿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看不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失去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无原则的表扬容易助长幼儿的不良习惯,一味表扬会成为幼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慎用表扬、善用表扬。
二、有针对性地回应和提问的反馈策略
1.引导式提问,多追问。
《指南》中的教学建议强调:教师应积极回应孩子,对幼儿的答问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行引导式提问,进而追问,给予一定的暗示和帮助。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并给予幼儿语言示范。教师引导式的反馈更能引发幼儿深层次的思考,推进幼儿的表述,如果采用提示告知的方式,幼儿可以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答案,但不会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这样就会降低幼儿的自主性。所以有智慧的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引导来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馈,如果当幼儿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期望,教师可采用追踪性提问的方式推进幼儿的表述,或引导幼儿调整思考的方向。
如在科学活动《谁沉得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5不同的物品,先引导幼儿猜想它们沉的速度一样吗?幼儿的答案是不一样。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因为它们是不同材料做的。师进一步追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因为1号是铁做的,2号是木头做的,5号塑料做的。教师小结:不同材料做的物体沉的速度有没有不同,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教师在抛出问题听到幼儿的回答之后,很快意识到幼儿之间的认知冲突,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重复肯定,采用的反馈策略是启发性提问,及时追问,帮助幼儿分析问题。通过教师的追问,幼儿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就呈现出来了。教师在追问中,要求幼儿解释思考的过程,并且总会对幼儿的话进行总结完善,联系高级词汇,使之富有逻辑性。再如在语言活动《小蛇历险记中》中,针对一幅比较复杂的画面,教师进行了以下的引导式提问与追问:师:最后一幅图上的故事谁看懂了?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幼:他们两个在一起。师: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幼:蛇宝宝和蛇妈妈在拥抱。师:它们是怎么抱的?幼:它们是把尾巴卷起来拥抱的。师:它们把尾巴卷在一起看起来像什么?幼:像麻花一样。师:像麻花一样,你说得真好!师:这样是轻轻地拥抱还是紧紧地拥抱?幼:是紧紧地抱在一起。师:为什么它们要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因为小蛇走丢了,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师:谁能用一段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画的内容。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图画,教师采用引导提问与追问的回应方式,一步步引导幼儿从概括到具体,有层次地进行表达。不但使幼儿清楚了画面的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看图兴趣,理解了画面内容,更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表达和感受能力。
2.开放式提问,多梳理。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对教师要求比较高但却非常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发散幼儿的思维。但幼儿语言比较零碎、简单,表达的信息也不完整,教师反馈幼儿回答时,在肯定幼儿的基础上用更加完整、精简的语言复述幼儿的回答,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也为其他幼儿提供语言示范。
如在数学活动《认识粗和细》中,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小棒,然后提问:怎么样把这些粗细不一样的小棒分开?幼儿:一根一根比看再分。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吗?幼儿:可以请尺子来帮忙。教师追问:还有什么工具来帮助吗?幼儿:可以请有不同大小洞洞的小框来帮忙分。教师:除了请工具帮忙,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儿: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人挑一种。教师小结:用工具来筛选粗细的方法很不错,合作分工的方法也非常好,大家去试一试,哪一种方法更快。教师多次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还有什么”“哪一种更好”,发散幼儿的思维,充分地给予幼儿表达想法的机会,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最后进行了梳理和小结,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再如在音乐活动《听雨》中,教师提问幼儿听雨的感受,男女幼儿对听雨的感受出现分歧。男生:喜欢,因为下雨可以陪着小朋友们静静地入睡。女生:听着雨声就睡不着,觉得雨声太响了。这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他们的感受,男生:雨落在小朋友的手上,好像雨点与小朋友逗着玩。教师进行一定的语言示范:他不仅想得美,说得也好,雨点落在手心里,我们接住了它,和雨点怎么样?男生进一步回答:和雨点一起玩。教师:哦,雨点和你一起玩游戏了。女生:我觉得我不喜欢下雨,因为有些草房子会被雷打坏。教师再次进行了语言示范:那是夏天会发生的事情对吗?夏天下雨的时候往往会伴着雷声,那个叫雷阵雨,你的观察真仔细。在教师提出听雨的感受这个开放性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与他人的回答做比较,并对幼儿的语言进行精简,用更加高级的语言复述等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幼儿很多的语言示范。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交谈,在肯定幼儿回答的同时及时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观点,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活动,十分灵活,让幼儿自主思考,发散思维,最后对幼儿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三、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反馈策略
眼神暗示与肢体语言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对幼儿常用的反馈方式,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幼儿可以通过老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运动接收信息,引起关注。但单纯的肢体语言,有时会让幼儿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老师的反馈易被幼儿忽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肢体语言再配合上口头语言的使用可以让教师的反馈更加具体明确,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如在语言活动《宝贝不可以》中,当老师提问之后,一个男生在椅子上举手大声说“我知道”,老师双眼看着小男生直摇双手,然后把双手放腿上边说“把你想的放在心里”,小男生看到老师的手势和眼神之后安静地坐好放下手。在这个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手势和眼神两种态势语言和口头语对幼儿的不当行为进行反馈,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纠正了幼儿的不当行为。如果教师仅仅用眼神反馈,可能被忽略,或者仅仅用手势,可能指向性不明,同时使用眼神和手势,能在引起幼儿注意的同时,让幼儿了解到教师只针对自己作出反馈,能更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当行为。再如在社会活动《抱一抱》中,教师提问:拥抱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面带微笑,温暖地拥抱了幼儿,营造出了温馨与宽松的氛围,幼儿有了真情感,把拥抱的感觉表达得非常丰富。教师亲切的表情可以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幼儿可以自如地表现。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面带微笑,使用鼓励的眼神、温暖的拥抱、温和的语气为幼儿营造温馨宽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鼓励幼儿交流,较少限制幼儿的活动,让幼儿能够自如地表现,这些都使得教师的反馈更加有效。
教师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应该以《指南》为指导,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努力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在了解反馈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及时、恰当的反馈,提高反馈质量,与幼儿进行更好的交流、互动,促进幼儿自我和个性的发展。
一、恰如其分运用表扬的反馈策略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无法评价自己,需要借助成人的反馈。成人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兴趣,扩大幼儿的参与程度,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正反馈;相反,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负反馈过多,就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且教师的表扬鼓励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缓解幼儿的紧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更加自如的表现。但是如果教师对幼儿所有积极的行为都进行表扬鼓励,那么教师的表扬就会显得很廉价,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如有个孩子在集中活动中总是表现得十分乖巧、文静,每次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吵吵闹闹时,只要老师一个眼神示意,她就总是能第一个安静下来坐好。于是教师总是表扬“多多真棒”“多多最乖了”等。但是家长们却反映,多多在家里脾气很大,做错事情后家长提出批评她根本不愿意听,她总是说老师一直表扬自己是懂事的孩子、最棒的孩子。听完家长的话,教师反思了对多多的表现反馈行为。的确,对多多在幼儿园的表现,几乎都是表扬,这就助长了她在家的坏脾气,成为她反驳家长的把柄。表扬不是多多益善,关键是恰到好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恰当运用表扬的语言会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即使表扬鼓励是一种有效必需的反馈方式,也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很不同,比如一位妈妈反映,孩子在家的时候总是不收拾玩具,妈妈让他收拾好,语气稍重了一些,孩子就受不了了,大声对妈说:“你不能批评我,今天老师表扬了我好几次。”可见,过多的表扬也是有负面性的,被表扬声包围的幼儿往往容易处于骄傲自满的状态,缺乏抗挫能力,容不下半点批评。在表扬声中成长的幼儿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看不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失去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无原则的表扬容易助长幼儿的不良习惯,一味表扬会成为幼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慎用表扬、善用表扬。
二、有针对性地回应和提问的反馈策略
1.引导式提问,多追问。
《指南》中的教学建议强调:教师应积极回应孩子,对幼儿的答问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行引导式提问,进而追问,给予一定的暗示和帮助。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并给予幼儿语言示范。教师引导式的反馈更能引发幼儿深层次的思考,推进幼儿的表述,如果采用提示告知的方式,幼儿可以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答案,但不会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这样就会降低幼儿的自主性。所以有智慧的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引导来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馈,如果当幼儿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期望,教师可采用追踪性提问的方式推进幼儿的表述,或引导幼儿调整思考的方向。
如在科学活动《谁沉得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5不同的物品,先引导幼儿猜想它们沉的速度一样吗?幼儿的答案是不一样。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因为它们是不同材料做的。师进一步追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因为1号是铁做的,2号是木头做的,5号塑料做的。教师小结:不同材料做的物体沉的速度有没有不同,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教师在抛出问题听到幼儿的回答之后,很快意识到幼儿之间的认知冲突,师对幼儿的回答不是简单的重复肯定,采用的反馈策略是启发性提问,及时追问,帮助幼儿分析问题。通过教师的追问,幼儿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就呈现出来了。教师在追问中,要求幼儿解释思考的过程,并且总会对幼儿的话进行总结完善,联系高级词汇,使之富有逻辑性。再如在语言活动《小蛇历险记中》中,针对一幅比较复杂的画面,教师进行了以下的引导式提问与追问:师:最后一幅图上的故事谁看懂了?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幼:他们两个在一起。师: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幼:蛇宝宝和蛇妈妈在拥抱。师:它们是怎么抱的?幼:它们是把尾巴卷起来拥抱的。师:它们把尾巴卷在一起看起来像什么?幼:像麻花一样。师:像麻花一样,你说得真好!师:这样是轻轻地拥抱还是紧紧地拥抱?幼:是紧紧地抱在一起。师:为什么它们要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因为小蛇走丢了,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师:谁能用一段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画的内容。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图画,教师采用引导提问与追问的回应方式,一步步引导幼儿从概括到具体,有层次地进行表达。不但使幼儿清楚了画面的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看图兴趣,理解了画面内容,更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表达和感受能力。
2.开放式提问,多梳理。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对教师要求比较高但却非常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发散幼儿的思维。但幼儿语言比较零碎、简单,表达的信息也不完整,教师反馈幼儿回答时,在肯定幼儿的基础上用更加完整、精简的语言复述幼儿的回答,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也为其他幼儿提供语言示范。
如在数学活动《认识粗和细》中,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小棒,然后提问:怎么样把这些粗细不一样的小棒分开?幼儿:一根一根比看再分。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吗?幼儿:可以请尺子来帮忙。教师追问:还有什么工具来帮助吗?幼儿:可以请有不同大小洞洞的小框来帮忙分。教师:除了请工具帮忙,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儿: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人挑一种。教师小结:用工具来筛选粗细的方法很不错,合作分工的方法也非常好,大家去试一试,哪一种方法更快。教师多次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还有什么”“哪一种更好”,发散幼儿的思维,充分地给予幼儿表达想法的机会,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最后进行了梳理和小结,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肯定的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再如在音乐活动《听雨》中,教师提问幼儿听雨的感受,男女幼儿对听雨的感受出现分歧。男生:喜欢,因为下雨可以陪着小朋友们静静地入睡。女生:听着雨声就睡不着,觉得雨声太响了。这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他们的感受,男生:雨落在小朋友的手上,好像雨点与小朋友逗着玩。教师进行一定的语言示范:他不仅想得美,说得也好,雨点落在手心里,我们接住了它,和雨点怎么样?男生进一步回答:和雨点一起玩。教师:哦,雨点和你一起玩游戏了。女生:我觉得我不喜欢下雨,因为有些草房子会被雷打坏。教师再次进行了语言示范:那是夏天会发生的事情对吗?夏天下雨的时候往往会伴着雷声,那个叫雷阵雨,你的观察真仔细。在教师提出听雨的感受这个开放性问题之后,幼儿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与他人的回答做比较,并对幼儿的语言进行精简,用更加高级的语言复述等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反馈,给予幼儿很多的语言示范。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交谈,在肯定幼儿回答的同时及时追问,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观点,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活动,十分灵活,让幼儿自主思考,发散思维,最后对幼儿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三、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反馈策略
眼神暗示与肢体语言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教师对幼儿常用的反馈方式,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幼儿可以通过老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运动接收信息,引起关注。但单纯的肢体语言,有时会让幼儿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意图,老师的反馈易被幼儿忽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肢体语言再配合上口头语言的使用可以让教师的反馈更加具体明确,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如在语言活动《宝贝不可以》中,当老师提问之后,一个男生在椅子上举手大声说“我知道”,老师双眼看着小男生直摇双手,然后把双手放腿上边说“把你想的放在心里”,小男生看到老师的手势和眼神之后安静地坐好放下手。在这个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使用了手势和眼神两种态势语言和口头语对幼儿的不当行为进行反馈,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纠正了幼儿的不当行为。如果教师仅仅用眼神反馈,可能被忽略,或者仅仅用手势,可能指向性不明,同时使用眼神和手势,能在引起幼儿注意的同时,让幼儿了解到教师只针对自己作出反馈,能更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当行为。再如在社会活动《抱一抱》中,教师提问:拥抱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面带微笑,温暖地拥抱了幼儿,营造出了温馨与宽松的氛围,幼儿有了真情感,把拥抱的感觉表达得非常丰富。教师亲切的表情可以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幼儿可以自如地表现。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面带微笑,使用鼓励的眼神、温暖的拥抱、温和的语气为幼儿营造温馨宽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鼓励幼儿交流,较少限制幼儿的活动,让幼儿能够自如地表现,这些都使得教师的反馈更加有效。
教师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应该以《指南》为指导,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努力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在了解反馈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及时、恰当的反馈,提高反馈质量,与幼儿进行更好的交流、互动,促进幼儿自我和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