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产生的社会因素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生”,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高中“学困生”的生成绝不是朝夕之事,一定有长期历时性累积的过程。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剖析高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学困生 产生原因 社会因素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生”,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它的确切定义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学困生”即普遍意义中的“差生”,是学校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尽管有各种缘由,但我们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但在高考升学指挥棒之下,学校变成了分数的制造机器,教师的关爱给予高分生、优等生,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尤为突出。高中是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对生命的尊重,也理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高中“学困生”的生成不是朝夕之事,一定有其长期历时性累积的过程。高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家庭的、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学生自身的,等等。本文将从社会因素方面剖析高中学困生生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教育资源物质的倾斜和人文的关照
  调查发现,社会弱势群体中成长的学生中“学困”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是产生“学困”的高发人群。教育公平理论警示我们,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决不能漠视,没有对弱势群体的资助、教育、培训和引导,没有对孩子现实成长环境的真切关照,仅仅靠说服教育和精神鼓舞是不可能完全解放“学困生”的现实生存境域的,不可能给予其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现实生存境域的落魄是其产生学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主要矛盾,也是十分客观和显而易见的原因和矛盾。同时,教育公平的社会性要求政府与社会除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物质上的照顾以外,还必须给予其人文性关怀,尊重其做人的尊严和高贵的人格,赋予其表达情感的权利和机会,舒展其伦理美德的体认和养成,导引其价值规范的认同、理解和接受等,让弱势群体在物质得到关照的同时,人性得以丰满、精神得以充实、心情得以充盈。真实的写照有悖于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教育公平。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工作时间超长,使其没有精力和孩子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物质生活困乏,使其没有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世界;被他人漠视和冷遇,使其没有机会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一样有尊严地生活……因此,从教育公平的社会层面来观照“学困生”问题,首先必须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给予弱势群体物质的倾斜和人文的关照。
  二、教育政策制定与生成过程中“公平性”的思考
  教育政策是教育公平顺利践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生成过程中必须基于和体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元素。因此,教育政策必须正视(高中)教育中“学困生”现象的客观实际,分析其生成原因、造成的危害和解决的途径,将“学困生”现象视为与教育公平理论相悖的现象(同时也是违背教育的伦理和人文本性的现象),相信人性可改和人性可善的教育逻辑起点,把“学困生”问题的解决视为政策制定和生成的前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布局,给教育公平的实现造成很大的阻力;高中教育中择优选校政策的默许和认可,更让教育公平流于形式;更有甚者,校内平行班优劣的划分(在我国不少高中这种现象是或显性或隐性客观存在的),不仅违背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还严重刺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造成学生人性的残缺,学困现象的激增。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和教育的悲哀。
  三、教育评价的主体性考量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侧重某一方面的标准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标准,更不能用功利性标准僭越教育的人文性本质。教育公平的社会层面,要辩证地生成其评价标准,考虑学生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阶段性存在的客观现实,赋予被测评者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根本。评价不仅仅是甄选,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基于教育公平的教育评价要邀请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做评价的主体,在反馈和反思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改造和发展。
  我国高中“学困生”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与单一的、线性的、量化的评价模式不无关系。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和家长以分数评价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品头论足的地位,没有发言权,连解释也被视为谎言和借口。学生在外在的评价中对自我失去信心,对学习丧失兴趣,自然恶性循环,转变成所谓的“学困生”。
  四、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宣传的冲突
  没有文化也能赚大钱,甚至比大学毕业者还富足。当前出现在社会上的“有钱才有一切”的“一切向钱看”的风气,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常使这些消极的影响成为主流社会舆论。
  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致使一部分学生走向了轻学、弃学赚钱的歧途。
  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和家庭已经认识到,那种只是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的人生发展模式已无出路,因此,“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当然,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并不是所有的读书都没有用,韩寒读的书必然是对他的写作有用的书;而丁俊晖读的书则是对他打台球有帮助的书;比尔·盖茨在看到眼下的读书对于自己的事业暂时无用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业。可见,不能一概而论读书有没有用,而是要具体指出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有没有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有没有用。再者,也不能将读书仅限于校园和书本,社会与实践是更大的书,需要一辈子来读的书。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择业的资本是文化。读书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学做人,做好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学生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渐走入课堂,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使用误区,以期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中学化学教学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
摘 要: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有关学习兴趣的理论,作者认为,化学教学中的有趣性、活动性、成功性、反馈性和交往性等策略是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兴趣教学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观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功大都起因于从小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社会上新观念和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追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使其人生理想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责任感淡薄。从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象来看,国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
摘 要: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化学教学,要选择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生活化    陶行知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
摘 要: 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理念,倡导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本领。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导入 教学互动 设置悬念 吸引注意力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为了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应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益。那怎样可以更好地做到?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一、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
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消积冲剂对湿热瘀阻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体征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将52例湿热瘀阻型子宫肌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消积冲剂;对照组22例,口服宫瘤消胶囊。两组均连用3个月,经期停服。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性激素(E2、PRL)、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综合判定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
目的:通过对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抽动障碍患儿以及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反映认知功能水平的量表分值,以及各项分数分布情况,分析注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