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 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广大老师在教学时,应侧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高能力;培养兴趣;数学知识
一、课堂教学知识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 现行的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概括,题目所需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答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解答课本中的题目,而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常感到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欲望,更应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实践活动. “笑笑家在近段时间刚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让学生观察这套经济适用房的平面图并完成三个问题:1. 请你算出笑笑家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 在装修时,笑笑家想将原来的客厅隔成一个正方形的会客室和一个小餐厅,怎样才能使会客室的面积最大?3. 如果在这个会客室和餐厅顶面的四周贴上装饰条,各需装饰条多少米?”这些问题都是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知识加以解决,让学生切身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应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数学营养,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学校围墙边松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学生们踊跃发言. 一个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 ”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松树横截面积. 下课以后,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到学校边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景之中. 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 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搜集生活数学事例,感受知识应用价值
日常生活无处不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事例的信息,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起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过程的深刻领悟. 例如:组织毕业班学生参观家乡水电站建设时,除了进行爱国爱乡等教育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工地建设,详细收集有关数据及信息,充分说说自己所观察、体验到的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十分投入,收集数据十分认真,说数学问题十分活跃. 如,有的说我看清了水电站拦河大坝横截面是梯形的,根据收集的数据可计算大坝所用的混凝土总立方数以及所需的水泥、沙、石的各种数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也极力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 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才会理解和运用. 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例如,在学生学习圆柱、圆锥体积之后,设计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想知道你的体积,你能告诉老师吗?”有的学生马上就露出疑惑的表情,问:“人的体积怎样求啊?它没有计算公式啊!”的确,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这时候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完后立刻让学生体验一下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让学生分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用品,如水、圆柱容器、尺、土豆等,去算一下土豆的体积. 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讨论、探究、实践操作,用多种方法测出土豆的体积. 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错的实践锻炼机会,还加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 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当然,教师需要用比较久的时间去培养、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 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高能力;培养兴趣;数学知识
一、课堂教学知识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要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 现行的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概括,题目所需的条件都是现成的,学生只需按解题模式就能完成解答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只能解答课本中的题目,而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常感到不知从何入手. 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欲望,更应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实践活动. “笑笑家在近段时间刚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让学生观察这套经济适用房的平面图并完成三个问题:1. 请你算出笑笑家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 在装修时,笑笑家想将原来的客厅隔成一个正方形的会客室和一个小餐厅,怎样才能使会客室的面积最大?3. 如果在这个会客室和餐厅顶面的四周贴上装饰条,各需装饰条多少米?”这些问题都是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知识加以解决,让学生切身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应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数学营养,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学校围墙边松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学生们踊跃发言. 一个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 ”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松树横截面积. 下课以后,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到学校边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景之中. 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 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搜集生活数学事例,感受知识应用价值
日常生活无处不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事例的信息,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起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过程的深刻领悟. 例如:组织毕业班学生参观家乡水电站建设时,除了进行爱国爱乡等教育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工地建设,详细收集有关数据及信息,充分说说自己所观察、体验到的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十分投入,收集数据十分认真,说数学问题十分活跃. 如,有的说我看清了水电站拦河大坝横截面是梯形的,根据收集的数据可计算大坝所用的混凝土总立方数以及所需的水泥、沙、石的各种数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也极力倡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 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才会理解和运用. 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例如,在学生学习圆柱、圆锥体积之后,设计这么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想知道你的体积,你能告诉老师吗?”有的学生马上就露出疑惑的表情,问:“人的体积怎样求啊?它没有计算公式啊!”的确,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这时候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完后立刻让学生体验一下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 让学生分小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用品,如水、圆柱容器、尺、土豆等,去算一下土豆的体积. 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讨论、探究、实践操作,用多种方法测出土豆的体积. 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错的实践锻炼机会,还加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 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当然,教师需要用比较久的时间去培养、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 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