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母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读为本,要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道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认识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充分读文本。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着你们的表现,大家有信心展现出你最优秀的一面吗?
生:有。
师:从同学们充满微笑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请把你自信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师板书:“美极了”)
师:听了老师的表扬,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好吗?
师:你还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很兴奋。
师:请你来读一读。
师:读出了你的理解,但生活中除了表扬,我们还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糟透了。(师板书:“糟透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题目“美极了”和“糟透了”是两句相反的评价,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
师:真好,你在课前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这两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所以课题用了双引号。
师:看来大家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步的了解了课文,老师相信,通过这节我们深入的学习课文,你会对本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师:首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生读文略。
师:谁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生答略。
师:说的很全面,只是语言不够简练,谁再来谈一谈?
生:巴德写了一首诗,妈妈评价这首诗美极了,爸爸却说糟透了,巴德长大后,知道这都是父母对他的爱。
师:概括能力很强,说的非常完整。
三、细读文本,品词析句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
生:学生读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2.想一想: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读一读你们找到的句子?
生:生读略。
师:对于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呢?
生:因为巴德的妈妈是想给他以鼓励,但他的爸爸很严格,他想让巴德更上一层楼。
师:你能理解到他父母亲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得非常深刻,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妈妈鼓励巴德写诗,为了让他对自己有信心;然而,父亲说他的诗“糟透了”,父亲想让他在批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其实都是对巴德的爱。(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读读课文,讨论一下就行了,文章中的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揣摩的,请你试着读读这几句话。(多媒体出示: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美极了!巴德,真是你写的吗?”)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师:成年后的巴德,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加清醒、正确地认识到了父母之爱的珍贵。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这道题。(多媒体出示:无论是母亲的( )还是父亲的( ),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时我想对巴迪说( )。
五、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的爱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如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我们成长,课后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石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叶清晨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写下对这一课的感悟。
评析:
本节课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精心建构课堂,很好的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教材处理独到,教学过程简洁有效
刘老师扣住重点精讲课文,做到了长文短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使整个教学程序简洁有效。
二、鼓励质疑问难,尊重学生个性化感受
对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刘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通过从老师提供的审题入手读文法,品词析句读段法,拓展思维、迁移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读、悟、问、议、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让他们与巴德一同得意、一同忧伤,从而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注重情感激发,凸显文本价值
课堂上,刘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显文本价值。时时能把课文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及时地予以恰当的点评及鼓励。眼睛能及时地捕捉到每位学生的动向,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很灵活,确实体现出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底。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刘老师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知识,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滋润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所有给过他们帮助的人。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童年时,父母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高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读为本,要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道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联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认识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充分读文本。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除了我还有别的老师也在关注着你们的表现,大家有信心展现出你最优秀的一面吗?
生:有。
师:从同学们充满微笑的脸上老师看出了你们的自信,请把你自信的笑容展示给同学们。老师感觉你们的笑容美极了!(师板书:“美极了”)
师:听了老师的表扬,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特别开心,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好吗?
师:你还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很兴奋。
师:请你来读一读。
师:读出了你的理解,但生活中除了表扬,我们还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糟透了。(师板书:“糟透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题目“美极了”和“糟透了”是两句相反的评价,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
师:真好,你在课前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这两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所以课题用了双引号。
师:看来大家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步的了解了课文,老师相信,通过这节我们深入的学习课文,你会对本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师:首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生读文略。
师:谁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生答略。
师:说的很全面,只是语言不够简练,谁再来谈一谈?
生:巴德写了一首诗,妈妈评价这首诗美极了,爸爸却说糟透了,巴德长大后,知道这都是父母对他的爱。
师:概括能力很强,说的非常完整。
三、细读文本,品词析句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
生:学生读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2.想一想: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读一读你们找到的句子?
生:生读略。
师:对于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呢?
生:因为巴德的妈妈是想给他以鼓励,但他的爸爸很严格,他想让巴德更上一层楼。
师:你能理解到他父母亲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体会得非常深刻,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妈妈鼓励巴德写诗,为了让他对自己有信心;然而,父亲说他的诗“糟透了”,父亲想让他在批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其实都是对巴德的爱。(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读读课文,讨论一下就行了,文章中的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揣摩的,请你试着读读这几句话。(多媒体出示: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美极了!巴德,真是你写的吗?”)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师:成年后的巴德,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加清醒、正确地认识到了父母之爱的珍贵。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这道题。(多媒体出示:无论是母亲的( )还是父亲的( ),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时我想对巴迪说( )。
五、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的爱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如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我们成长,课后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石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叶清晨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写下对这一课的感悟。
评析:
本节课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精心建构课堂,很好的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教材处理独到,教学过程简洁有效
刘老师扣住重点精讲课文,做到了长文短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使整个教学程序简洁有效。
二、鼓励质疑问难,尊重学生个性化感受
对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刘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通过从老师提供的审题入手读文法,品词析句读段法,拓展思维、迁移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读、悟、问、议、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让他们与巴德一同得意、一同忧伤,从而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注重情感激发,凸显文本价值
课堂上,刘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显文本价值。时时能把课文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及时地予以恰当的点评及鼓励。眼睛能及时地捕捉到每位学生的动向,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很灵活,确实体现出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底。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刘老师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知识,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滋润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所有给过他们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