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往往难以正确把握小说主题:要么全篇阅读下来不知所云,要么言谈起来离题万里,以致一说到小说主题,学生便退避三舍。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的阅读量积累还不够,对小说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感悟和积淀还不够;二是,对小说主题归纳的方法缺乏认识,技巧掌握还不够。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长远计划,难以急就;对于第二种情况,我們倒是可以从老师的角度给予指导,授人以术。笔者曾对小说主题把握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愿与大家分享。
其实主题并不陌生,对于一篇小说,在阅读之后,我们总会问问:这篇小说在表达什么?这个什么其实就是小说的主题。主题,乃是一篇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心。我们阅读小说往往要透过外在的因素来洞察那颗深藏于内的心,看清了这颗心,我们才可以说,对此篇小说有所了解和感悟。
然而小说的主题难以直接得到,就像盐溶于水,虽咸味无处不在,但盐的形状却无迹可寻。所以,当我们分析和鉴赏小说主题时,就必须要学会看“心”:从小说的要素中看出小说的“心”来。一般来说,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 千变万化呈其“心”——小说情节现文心
情节即小说的故事。故事的意义往往取决于如何来讲故事,情节的内容、安排、添减,都可以直接影响小说的主题。
在高尔基的《丹柯》中,当丹柯带领族人到达自由的土地时,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发生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这个情节,即使删掉,小说的完整性也丝毫不受影响。那么,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它让小说的主题从单一浅显的层次升华到一种丰富而深沉的境地。如果我们去掉这个情节的话,小说的主题就限制在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上。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可见当时人们对英雄的遗忘。这是人们无情和冷酷的一面。“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可见人们不光有遗忘,还有伤害。这颗心应该被手轻轻捧起,被浓浓的敬意所祭拜。可见,《丹柯》一文寓意更深一层,既有对英雄牺牲的观照,也有对人类劣根性的观照。全文在赞美之后,有着更深沉的悲痛和伤感。
同时,这颗“熄了”的心,是否早早就预知这种结局呢?从前面的情节看,应该是的。于是,这个情节生发了一个思考:丹柯既然已预知这个悲惨的结局,为什么还要抓出那颗心来,直至燃烧成灰呢?深究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作者不光要写出英雄那种不计自我的牺牲精神,更要写出这种精神背后的悲壮感,即英雄们那种悲悯的情怀——拯救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而不拯救自己。于是全文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壮感和肃穆感,深厚,不轻浮。
可见,通过情节的对比、添加、挖掘等手段可以看清文心。
二 有所见人皆见“心”——小说人物现文心
有些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来展现的,从人物一出场,所有细微的描写都向主题走近。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衣着举止,还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行,更要关注人物的发展,即人物的心理、情感、形象的发展。
在课文《炼金术士》中,男孩开始对自己的梦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个梦没有任何现实的根据,荒谬难以实现。所以在吉卜赛老妇人释梦的时候,男孩的心理表现是:恐惧、骗人、不安、意外、气恼、浪费时间、失望、再也不把梦当一回事了……通过这些神态或心理的描写,把一个对梦想没有执着,甚至没有理解梦想就轻易抛弃的形象塑造了出来。
之后,他遇到了撒冷王化成的老人,心灵开始成长,梦再一次出现在他的心中,且难以磨灭。
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
……
文中这些充满哲理的话,让男孩对自己的梦境充满了力量,对梦想的期盼和执着也油然而生。其实这些话是男孩心理成长的感悟,形象由幼稚到成熟。
分析男孩逐渐成长的形象,即可得出小说的主旨:
梦想看起来都缥缈难以实现,但只要我们迈步,执着地走下去,便会实现;实现梦想的过程,可以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可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让我们把握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有时,小说的人物不止一个,人物间的关系也是主题表现的主要因素。
三 情感摇曳通其“心”——小说情感呈文心
小说的情感有时指两种情况:一是指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一是指作者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可以指向小说的主题。
如我们高一学过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通过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来表达主题的。小说中“我”的生命历程跌宕起伏,情感悲喜交集:被俘虏的痛苦,逃脱的喜悦,丧失妻女、家园的悲痛,闻儿参军的欣慰,独子战死的绝望,收养孤儿的慰藉,生活艰辛的忧患……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正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让人经历了非人的遭遇,从而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这些情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始终不曾倒下,这又表现了人性中的坚忍。同时,当我们分析“我”和孤儿相遇时的感情,可以真实地感触人类那颗博大宽厚的悲悯之心,它在生命枯竭之时不曾消逝。
以上我们结合课文,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和鉴赏小说的主题。这个三个角度比较容易抓住小说的主题,从而让我们更快更深地走进小说。
其实主题并不陌生,对于一篇小说,在阅读之后,我们总会问问:这篇小说在表达什么?这个什么其实就是小说的主题。主题,乃是一篇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心。我们阅读小说往往要透过外在的因素来洞察那颗深藏于内的心,看清了这颗心,我们才可以说,对此篇小说有所了解和感悟。
然而小说的主题难以直接得到,就像盐溶于水,虽咸味无处不在,但盐的形状却无迹可寻。所以,当我们分析和鉴赏小说主题时,就必须要学会看“心”:从小说的要素中看出小说的“心”来。一般来说,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 千变万化呈其“心”——小说情节现文心
情节即小说的故事。故事的意义往往取决于如何来讲故事,情节的内容、安排、添减,都可以直接影响小说的主题。
在高尔基的《丹柯》中,当丹柯带领族人到达自由的土地时,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情节发生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这个情节,即使删掉,小说的完整性也丝毫不受影响。那么,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它让小说的主题从单一浅显的层次升华到一种丰富而深沉的境地。如果我们去掉这个情节的话,小说的主题就限制在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上。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可见当时人们对英雄的遗忘。这是人们无情和冷酷的一面。“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可见人们不光有遗忘,还有伤害。这颗心应该被手轻轻捧起,被浓浓的敬意所祭拜。可见,《丹柯》一文寓意更深一层,既有对英雄牺牲的观照,也有对人类劣根性的观照。全文在赞美之后,有着更深沉的悲痛和伤感。
同时,这颗“熄了”的心,是否早早就预知这种结局呢?从前面的情节看,应该是的。于是,这个情节生发了一个思考:丹柯既然已预知这个悲惨的结局,为什么还要抓出那颗心来,直至燃烧成灰呢?深究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作者不光要写出英雄那种不计自我的牺牲精神,更要写出这种精神背后的悲壮感,即英雄们那种悲悯的情怀——拯救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而不拯救自己。于是全文有着一种深沉的悲壮感和肃穆感,深厚,不轻浮。
可见,通过情节的对比、添加、挖掘等手段可以看清文心。
二 有所见人皆见“心”——小说人物现文心
有些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来展现的,从人物一出场,所有细微的描写都向主题走近。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人物的衣着举止,还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行,更要关注人物的发展,即人物的心理、情感、形象的发展。
在课文《炼金术士》中,男孩开始对自己的梦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个梦没有任何现实的根据,荒谬难以实现。所以在吉卜赛老妇人释梦的时候,男孩的心理表现是:恐惧、骗人、不安、意外、气恼、浪费时间、失望、再也不把梦当一回事了……通过这些神态或心理的描写,把一个对梦想没有执着,甚至没有理解梦想就轻易抛弃的形象塑造了出来。
之后,他遇到了撒冷王化成的老人,心灵开始成长,梦再一次出现在他的心中,且难以磨灭。
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
……
文中这些充满哲理的话,让男孩对自己的梦境充满了力量,对梦想的期盼和执着也油然而生。其实这些话是男孩心理成长的感悟,形象由幼稚到成熟。
分析男孩逐渐成长的形象,即可得出小说的主旨:
梦想看起来都缥缈难以实现,但只要我们迈步,执着地走下去,便会实现;实现梦想的过程,可以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可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让我们把握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有时,小说的人物不止一个,人物间的关系也是主题表现的主要因素。
三 情感摇曳通其“心”——小说情感呈文心
小说的情感有时指两种情况:一是指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一是指作者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可以指向小说的主题。
如我们高一学过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通过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来表达主题的。小说中“我”的生命历程跌宕起伏,情感悲喜交集:被俘虏的痛苦,逃脱的喜悦,丧失妻女、家园的悲痛,闻儿参军的欣慰,独子战死的绝望,收养孤儿的慰藉,生活艰辛的忧患……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正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让人经历了非人的遭遇,从而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从这些情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始终不曾倒下,这又表现了人性中的坚忍。同时,当我们分析“我”和孤儿相遇时的感情,可以真实地感触人类那颗博大宽厚的悲悯之心,它在生命枯竭之时不曾消逝。
以上我们结合课文,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和鉴赏小说的主题。这个三个角度比较容易抓住小说的主题,从而让我们更快更深地走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