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融于生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6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应追求“语文教学融于生活”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 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
  1. 让字词走进生活。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思。如笔者在执教某课时,意图让学生理解“冻僵”一词,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自己来上学时手的感觉怎样?有的说:“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说:“手硬硬的,伸不直了。”还有的说:“拳头都握不紧了,手有点不听使唤了。”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此时,我们的小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冻僵’。”这样就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变得易于接受,也让学生记忆深刻。
  2. 让文本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与文本之间直接建立起某种联系,学生感悟文本描绘的生活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表演,不仅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让体验链接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品悟,加深感受。
  如《碧螺春》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課后作业走进生活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其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1. 资料袋的链接。教师可在课文后面资料袋这个板块着手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
  如在学习《风筝》这一课时,虽然引导学生学习了课后“资料袋”中的资料,使学生对风筝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在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让他们体验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乐趣。于是,教者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语文课后作业:与家长或同学合作制作风筝,如果没有制作条件可以买一个风筝,星期天去野外放飞风筝。然后把制作过程或是放风筝时有趣的情景写下来,也可以找一些能表达你心情的与风筝有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 情感教育的深入。我们可以精心安排语文课后作业内容,利用课后作业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父母进门时及时递上一双拖鞋,看看长辈的表情,听听长辈的话语,想想长辈的心情,把这些写下来,也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既收到了语文表情达意的练习效果,又教育了孩子要关心他人、尊敬长辈。
  3. 实践作业的生活化。在学习完《水》这一课后,结合相关的综合实践内容,学生分小组调查自己小区每户的用水情况,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收集相关水资源的材料,特别倾向于缺水的城市、乡村中的小故事;“节水小天使”到社区宣传节水金点子。在实践中,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情节十分简单,文字间蕴含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信念情感,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也不成问题。仔细地审视全文,似乎很难找到较好的语言训练点。那么,面对这类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我们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 抓住课文主线,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如果没有以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言语内化行为,那么语文教学的有效训练将是一句
期刊
随文练笔是训练学生言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教学历练中,教师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应对对指导学生随文练笔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到底怎么应对,才算是实施了有效指导呢?    一、 善于倾听,及时鼓励    【案例】《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品读完课文后,屏幕上出示以下小练笔:  《半截蜡烛》一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用自己的机智和聪慧保护了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期刊
随着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随着阅读教学走向本真,“让课堂多一点语文的味道”的呼唤愈加强烈,这让我们仍然可以在常态课堂中享受到阵阵的语文味。    一、 语文味,漫溯在品词析字中    字词是构成一篇课文的基本单位。因此,品词析字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阅读的语文味就可以在品词析字中体现。笔者在执教《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是这样进行揭题导入的:  师:(上课伊始,即板书生字“葬”)今天
期刊
一、 回顾文本,设疑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黄河的主人》。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河的主人就是艄公。艄公,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呢?(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近艄公,去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  [评析:教学伊始,教者紧紧抓住课后练习中的思考问题设疑发问,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本节课预期的目标,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 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    
期刊
2008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校本研修观摩研讨会”。会上,来自镇江的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的《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给我印象最深。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三点收获。    一、 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走进《三国演义》    随着中央电视台“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阅读《三国演义》,也希望这部经典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元素。但是,《三国演义》内容纷繁、结构宏伟,怎样让孩子能亲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今年推出的“课题研究培训”专题,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从《谈谈课题研究的选题》,到《浅谈课题的管理》,到《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注入“生命活水”》,再到《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老师们对课题的认识更清晰、操作更明确了,对课题研究也更喜爱了。本期培训,我们推出“专题式校本教研”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它们提醒您,“教学即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只有与平时的教学紧
期刊
2009年2月27日,由张瑾颖、王晓春两位校长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太仓沪太外国语小学进行结题。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太仓市教育局尤培亚副局长、教育科郁利平副科长出席结题论证。此外,王晓春名师工作室学员和全市近30所小学的骨干教师观摩了结题活动。    开发与利用,共生共荣    课题组准备了丰厚的结题材料:科研报告、教学专著、学生习作集、习
期刊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  一、 目标的简明,体现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简明的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要简单、适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才能使学生学必有得。  目标的简明每个人也许的思考不同,但应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提高语文能力为
期刊
在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宕开一笔,扫描一下当今语文课堂中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推陈出新”的公开课。我们冷眼观察一下现在的公开课,同样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教师上来,能上出不同的内容,美其名曰“上出特色”“推陈出新”。而同一篇文本,在不同的阶段,又上的同样的内容,因为大家觉得教的内容也不变,这叫“以不变应万变”。  【镜头二】“包罗万象”的家常课。有些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将文本中所蕴含的内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课堂上,老师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的欣赏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