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课堂,应追求“语文教学融于生活”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 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
1. 让字词走进生活。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思。如笔者在执教某课时,意图让学生理解“冻僵”一词,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自己来上学时手的感觉怎样?有的说:“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说:“手硬硬的,伸不直了。”还有的说:“拳头都握不紧了,手有点不听使唤了。”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此时,我们的小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冻僵’。”这样就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变得易于接受,也让学生记忆深刻。
2. 让文本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与文本之间直接建立起某种联系,学生感悟文本描绘的生活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表演,不仅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让体验链接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品悟,加深感受。
如《碧螺春》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課后作业走进生活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其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1. 资料袋的链接。教师可在课文后面资料袋这个板块着手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
如在学习《风筝》这一课时,虽然引导学生学习了课后“资料袋”中的资料,使学生对风筝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在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让他们体验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乐趣。于是,教者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语文课后作业:与家长或同学合作制作风筝,如果没有制作条件可以买一个风筝,星期天去野外放飞风筝。然后把制作过程或是放风筝时有趣的情景写下来,也可以找一些能表达你心情的与风筝有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 情感教育的深入。我们可以精心安排语文课后作业内容,利用课后作业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父母进门时及时递上一双拖鞋,看看长辈的表情,听听长辈的话语,想想长辈的心情,把这些写下来,也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既收到了语文表情达意的练习效果,又教育了孩子要关心他人、尊敬长辈。
3. 实践作业的生活化。在学习完《水》这一课后,结合相关的综合实践内容,学生分小组调查自己小区每户的用水情况,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收集相关水资源的材料,特别倾向于缺水的城市、乡村中的小故事;“节水小天使”到社区宣传节水金点子。在实践中,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
一、 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
1. 让字词走进生活。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思。如笔者在执教某课时,意图让学生理解“冻僵”一词,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自己来上学时手的感觉怎样?有的说:“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说:“手硬硬的,伸不直了。”还有的说:“拳头都握不紧了,手有点不听使唤了。”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此时,我们的小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冻僵’。”这样就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变得易于接受,也让学生记忆深刻。
2. 让文本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与文本之间直接建立起某种联系,学生感悟文本描绘的生活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表演,不仅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让体验链接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品悟,加深感受。
如《碧螺春》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感悟语言文字,学生可能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課后作业走进生活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其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1. 资料袋的链接。教师可在课文后面资料袋这个板块着手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
如在学习《风筝》这一课时,虽然引导学生学习了课后“资料袋”中的资料,使学生对风筝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在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让他们体验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乐趣。于是,教者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语文课后作业:与家长或同学合作制作风筝,如果没有制作条件可以买一个风筝,星期天去野外放飞风筝。然后把制作过程或是放风筝时有趣的情景写下来,也可以找一些能表达你心情的与风筝有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 情感教育的深入。我们可以精心安排语文课后作业内容,利用课后作业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父母进门时及时递上一双拖鞋,看看长辈的表情,听听长辈的话语,想想长辈的心情,把这些写下来,也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既收到了语文表情达意的练习效果,又教育了孩子要关心他人、尊敬长辈。
3. 实践作业的生活化。在学习完《水》这一课后,结合相关的综合实践内容,学生分小组调查自己小区每户的用水情况,并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收集相关水资源的材料,特别倾向于缺水的城市、乡村中的小故事;“节水小天使”到社区宣传节水金点子。在实践中,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生活中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