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或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自发主动的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位体育名家曾说过: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锻炼能力埋下种子,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及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體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要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举办各种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每一个兴趣小组应有计划地安排每周2~3次的体育活动,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要教育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和友好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及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體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要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举办各种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每一个兴趣小组应有计划地安排每周2~3次的体育活动,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要教育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和友好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锻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