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街角都是台,眼角眉梢都是戏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镇戏剧节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三届,相比于第一届的未知,第二届的惊艳,这一届的戏剧节已经可以用火热来形容:不仅吸引了专业观众、戏剧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追捧名团、大戏——比如今年的“戏王”《尼伯龙根的指环》,连德国驻沪总领事都要追到乌镇来看一场,因为“今天能走进剧场的都是‘幸运阶层’,要知道在德国的瓦格纳之城拜罗伊特,不通宵排队也是休想买到一张《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但除此之外,相比于前两届,这一届的戏剧节期间乌镇迎来了数量翻倍的“非专业观众”,他们不认识孟京辉和田沁鑫,也并不会花钱购买任何一场戏票,但他们的目标依然明确而切题——来乌镇看戏。
  原来,在戏剧节期间,除了来自法国、德国、巴西、瑞士、意大利、荷兰、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台顶尖剧目共73场演出外,戏剧节保留节目“古镇嘉年华”单元更是集聚了来自五大洲数百组艺术表演团体,以西栅景区的木屋、石桥、巷陌甚至乌篷船为舞台献上了上千场精彩演出。十天之约,这个水乡小镇化身戏剧的海洋,桥头街角都是台,眼角眉梢都是戏。
  “嘉年华有1000场好戏在上演,你准备好腿了么”
  “在阿维尼翁,往往在街头拉一块白布,演员就演起戏来。”乌镇戏剧节开办之初,主办人之一的陈向宏曾经专程去欧洲考察戏剧节,在阿维尼翁他遇到了一对老夫妻,“他们说自己每年戏剧节都要来看戏,这是他们婚后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这给了陈向宏启发——让戏剧融入生活,打破剧院的墙壁,让所有来戏剧节的人都可以“看戏”。在这样的初衷下,“古镇嘉年华”成了乌镇戏剧节的保留项目。
  当你乘着木船抵达西栅码头的那一刻起,“戏”和“真”就分不开了:在石板路上走着走着,身后的人群忽然骚动起来,一回身就会发现两个身高3米的“巨人”正在悠然逛街,他们时而“仗着身高”摸摸两边店家高悬在门栏上的木头店招,时而弯腰恶作剧地拍拍游客的草帽,引来一片尖叫——这是来自法国艺术候鸟联盟的木偶巡游《旅行家》在进行表演;当你转进一条石板小巷,寻找一个藏匿于古宅中的剧场的时候,迎面一群把全身涂成雪白的年轻人面无表情地拖着一张长长的白色“渔网”与你擦肩而过,“渔网”上空无一物,但他们人人都是身体前倾、一副负重的样子,如果不是白天简直让人想要夺路而逃——这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剧团正在进行他们的“实验情景剧”;越过一座石桥,就有外国艺人在露天白墙上投影,然后一个人投入地给卓别林式的黑白电影配上电子音乐和人声合奏;转过一个街角,一对“新婚夫妇”的婚礼正被搅得一团糟……在他们的旁边,有人席地而坐,有人端坐长条木板凳上,还有人站着举起相机不停拍照,这样的场景在戏剧节的街头处处可见,连路边操着旧式火炉卖爆米花的老伯都知道,“只要有人演,就有人要看。不管演得怎么样,大家总是看得开心着呢。”然而有趣的是,这位老伯本人也常常被来自摩登城市的游客们当做“演员”在进行“行为艺术”。对此,编剧史航把在乌镇的体验总结为“穿越”:这一分钟你才看到杜丽娘“游园惊梦”,下一分钟你就看到她和赖声川一起吃泡面;在这条小巷你遇到日本踏舞,过几条街你又看到一只踩着高跷的长腿螳螂。“戏剧在这儿变得既神秘,又不神秘。”他也时常分不清身边发生的到底是戏剧还是生活。有人在石板桥上吵架,史航凑上去,以为又是“嘉年华”的街头演出。定睛一看,嚯,女人正用矿泉水瓶猛击男人的肩膀,“不对,这是真打。”
  在整个“嘉年华”环节里,来自欧洲的艺术候鸟联盟ART BIRDS UNION不仅受邀参加了三年,而且是其中最大的艺术团体,这是一个集公共空间跨界艺术创作、欧中艺术团队推广、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情境艺术平台,三年里为嘉年华带来了好几个顶级的剧团和世界级水平的表演。比如CIE CHAP’DE LUNE月亮盒子剧团(法国)带来古怪精灵的木偶巡游,奇异昆虫、萨杜林爷爷人体木偶、印第安人BOB,引发观众好奇的正是他们的作品。CIE D’OUTRE-RUE伍特街剧团(比利时)的高跷队伍缓慢地走在大街上,俯瞰人群,并不停地使用他们的高科技技能审视世界,这两个对周遭一切均感到好奇的机器人将用它们那双犹如情感侦测指南针的眼睛与你对话;千里耳木偶是两位神秘的使者,能听到最细微的噪音,以及你内心的对白。CIE MACHTIERN马舍提耶克剧团(法国)派出两位头部被套进玻璃鱼缸的男人,引发了人群对荒诞的发笑;另外还有《大面人Les Caboches》木偶巡游,一位头大身小、身披红色斗篷的人物,将用他丰富的表情、灵动的眼神与你交流,并用他們独特的方式把你的情感无限放大……在艺术候鸟联盟的中国项目执行制作人伦艺卓看来,乌镇戏剧节的嘉年华单元每年都在大幅度地进步,不仅团队的整体水平一年比一年好,表演与环境的结合程度也一年比一年有明显提升。“公共空间表演要更多利用环境因素,并且考虑观众的位置,现在也有很多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开始想了解这一块。乌镇戏剧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国内的年轻艺术家看到世界上比较成熟的作品,对他们也是一个学习。”
  说到年轻人,在嘉年华的环节里,学生剧社和民间剧团常常是最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团体。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也未必有过传统技艺的传承,他们年轻、稚嫩、青涩,但这些并不妨碍观众爱看他们的演出,因为他们眼里,不在乎创作的边界,内心表达纯粹又炽烈。无论是讲述青春的迷茫、初临社会的焦虑,还是表达都市人生的挣扎、禁锢与自由的撕扯,他们的专注里总能捕捉到光芒。而对于这帮“爱演”的年轻人来说,“嘉年华”亦给了自己这些年轻而没有平台的戏剧人与世界一流戏剧大家交流的机会。比如中国戏剧学院的学生们今年就大胆触碰莎剧经典,将《哈姆雷特》带来了乌镇——但他们将哈姆雷特一分为二,由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扮演,表现人试图战胜自己的软弱的另一面。大三的学生许冉说,他们想做《哈姆雷特》,是因为喜欢这个剧本的表达,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纠结。她在剧中饰演哈姆雷特的偏女性的那一面,虽然只是在路边演出,被路人围观,但他们依然尽兴地将古典戏曲的身段元素和现代肢体语言巧妙融合,大胆演绎,“也许围观的人群中就有哈姆雷特老家的大导演和名演员呢,在乌镇,一切都有可能。”而另一部《仲夏夜之梦》则是他们的保留剧目,将中国戏曲中七仙女之类的角色设定渗透进了莎剧的精灵神话体系,可谓中西结合,幽默风趣。而从现场传来的阵阵笑声判断,观众显然很接受他们的这种嫁接式改编。当然,比起那些“可能出现的机会”,对于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更大的收获还在于自己的表演有观众、被认可带来的快乐,“比起之前的冷门,话剧现在慢慢回暖了,戏剧节的机会太难得了,因为能把热爱话剧的人以大聚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陕西师范大学的戏剧社团成员锐小烁总结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露天剧场”演出,觉得很带劲儿。“前几天有个阿姨看了三场我们的演出,然后过来问我们,你们吃饭怎么解决啊,后来还专门给我们送了两个米糕。”   “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就过去了”
  除了各种现代的形式,“古镇嘉年华”上也不乏中国古老的表演艺术节目,天井寨侗族傩戏班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一种流行于湖南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的表现形式,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的声音)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因此得名。怀化当地的大学教师范昊如从怀化34项“非遗”中挑选了侗族傩戏,把他们带出大山,带到了乌镇的“舞台”。据他介绍,这个戏班中年纪最长的表演者龙开春,是侗族傩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90高龄。
  如今,傩戏“咚咚推”已经成为连续三年在“古镇嘉年华”上演的保留剧目,并得到了黄磊、孟京辉等人的官方推荐。在媒体人吕彦妮看来,自己第一次看傩戏表演,就“很庆幸不是在真实的舞台上,而是在这样的街肆巷尾” 。整场演出半个小时,一共演了4出小戏,每出七八分钟,表演生动、好玩。因为是用湘西方言演出,戏班还专门将台词用毛笔抄在白纸上,立在舞台旁边,随着演出进行不断翻页提示。《跳土地》演的是一位农民遇到土地公公,便求他保佑庄稼的好收成。《癞子偷牛》体现了法与理的公正:一个常年在村子里游手好闲的懒人,理直气壮地偷了秀才家的牛,刚被指摘的时候还不承认,上了公堂不得不低头认罪,被衙役用板子打屁股打得嗷嗷叫。《土保走亲》是个喜剧:土保是个傻子,老丈人过生日,媳妇儿金竹让他去送礼,结果闹了好多笑话,鸡让黄鼠狼叼走了,豆腐让他拿石头压碎了,鸡蛋又让他砸了狗脸,没想到最后结局还有反转,他竟掉过头来把媳妇骂了一顿,可见平时没少挨骂,积怨已久。《菩萨反局》则谈及神谕:菩萨觉得庙里香火不够旺,于是托梦给村里的人说自己想搬家,但是村里人不理解,于是她自己亲自背着村民搬迁。在这个戏里,最精彩的部分是一个演员背着人偶饰演两个角色。
  “戏演完了,演员出来谢幕,其中年纪最大的龙开春老爷子已经90岁了。他向观众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就过去了’,我一下子就被这句话打动了。”作为一位媒体人,吕彦妮看多了大剧院里的大戏,大概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熙熙攘攘的路边“嘉年华”里,会有一场戏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心灵震撼:“于是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戏班子的表演不时惹得观众惊呼、叫好,因為这些小戏离真实的生活那么近,而演员们扮演的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祈求的、唾弃的、笑话的、相信的,都编到了戏里,再演给同样是剧中人的观众们、乡亲们看,我眼前几乎都可以出现傩戏每晚在村落里上演时的景象。但这戏又不是绝对通俗的,跳戏步伐的风格称不上优美,却是那么异于常人。看着演员们一抬手一颔首,当真是,有如神助。看过傩戏,再回过头来想想曾经在城市里看过的那么多现实的、超现实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戏剧作品,察觉到我们创作中的不真和虚弱:我们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缺失的东西诚实地展现在了舞台上?演员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躯体,它和戏的距离几多,和常人有没有什么异同?”
  也许这就是“嘉年华”的意义一种,把生活变成一场戏,却让每个人在戏里看到不同的生活。
  “让所有艺术家在这里拥有舞台”
  今年“咚咚推”剧组在来乌镇的火车上,因道具问题,遇上了麻烦,幸亏最后解释“要参加艺术节”才得以脱身,顺利到达;而在这帮湖南侗族村民受邀带着中国最为传统的戏剧形式奔赴乌镇的时候,比利时戏剧演员Derock也正筹备着他的第一次中国行;《头七》剧组或许还进行着最后一次“古典文学”交流谈;而在那些天的任何一个时刻里,乌镇嘉年华的总负责人孙荣波都在和30多个小伙伴一起紧张地筹划着所有嘉年华剧组在乌镇的演出安排。
  来自上海的80后戏剧人孙荣波,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就开始受邀为“古镇嘉年华”单元担任策划和总执行。他介绍,首届嘉年华因筹备时间紧张,节目主要是以邀请为主。“但从第二年开始我们就开放了报名平台,以特邀和自荐两种方式结合,各占一半比例,整体节目数量比第一年多了三倍”。在孙荣波的规划里,嘉年华的节目主要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来自欧洲的艺术家,欧洲的公共空间表演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些艺术家无论技术水平还是职业精神都非常好,他们是乌镇嘉年华的标杆。我们邀请的法国候鸟艺术联盟包括了一百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剧团和独立艺术家。第二档是李凝、‘二高’(何其沃)这些在技艺上有一定成熟度的国内艺术家,还有日本舞踏等小众艺术。我们也希望让小众艺术在大众环境中被看到。第三档是更年轻的戏剧人和学生团队,我们希望他们能来看看别人的演出,学习怎么做公共空间的表演,在中国,这一块才刚刚起步。”
  在戏剧节期间,每天早上嘉年华的当日节目单都会准时出现在戏剧节大本营,方便观众、游人按图索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高速运转,但对于公共空间表演而言,另一魅力就是即兴。“在计划之外也有很多即兴的表演,节目单上也不是演出的全部。戏剧节更多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所有艺术家在这里都能拥有一个舞台”,孙荣波如是说。这个说法马上得到了“国王&小丑剧团”领队叶果的赞同,这个成立于2008年、隶属江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的剧团出品的《天黑请闭眼》和《我的船长》,参加了前两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也是在乌镇,这个剧团被外界所熟知,《我的船长》更是得以改编成长剧在多个剧场巡演。“乌镇圆了我的戏剧梦。”剧团领队叶果说。今年,在西栅千善桥北广场,“国王&小丑剧团”带来了戏剧《迷》和《试镜》,其中《迷》是特意为乌镇戏剧节量身创作的。“很过瘾,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时,从来没想到可以在露天演,在四面完全通透的情况下表演话剧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编剧胡晓琼说,前两年参演古镇嘉年华的经历给剧团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肢体剧《迷》也是为了让观众在露天观戏时有一种更好的观剧体验。而在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尚未结束时,“国王&小丑剧团”已经通过古镇嘉年华这个平台收到了不少剧场对《迷》的邀约,这在平常是不可想象的机遇。“用赖导的一句话来讲,这是在创造历史!”对于乌镇戏剧节之旅,叶果这样形容。
  无独有偶,作为贵州唯一受邀的独立戏剧团体,“抓蚂蚁艺术联合体”带来的作品《呼唤》也是针对今年戏剧节专门创作的情景戏剧作品,《呼唤》在西栅景区的放生桥边每天上演两场,连续演出三天,每场演出都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在剧中,4位演员扮演的角色不断重复着各自的系列动作,“医生”李莫不断为观众诊断;“屠夫”任展不断重复剁肉;“白领”王宁宁不断接电话、发邮件、送文件;“歌手”高牧反复陷入堕落的生活中。每个角色背后都有一个悲情的故事,通过节奏逐渐加快的重复动作,4个角色最终陷入疯狂——直到笛声响起,仿佛一声呼唤,将他们灵魂深处的自我唤醒。虽说因为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呼唤》的每一场演出都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围观,有不少观众甚至连续看了两三遍,演出结束后留下与导演和演员们展开讨论。但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一场演出时,法国艺术家贝尔特朗·德萨纳也到现场观看了演出,演员杨力莉饰演的歌手高牧与他进行了亲密互动,贝尔特朗·德萨纳对这部戏评价颇高,认为无论是环境的结合、空间的设计还是节奏的把握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贝尔特朗·德萨纳带领的法国艺术候鸟联盟是本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特邀的国外团队,他们也有一出主题相似的环境戏剧《迷宫人生》每天晚上在西栅景区白莲塔下进行演出。此次看完《呼唤》之后,贝尔特朗·德萨纳当场表示想要将这部戏带到法国的戏剧节去上演——在乌镇,仿佛梦想随时都可能落地开花。
  只有十天,但十天足矣。“嘉年华”让那些因为戏剧而聚集在一起的年轻人——无论他们来自世界名团还是高校民间——都可以从这里跨越鸿沟,交流互通,扬帆起航——就像水乡乌镇里所有的桥和港口。
其他文献
我从事话剧表演六十多年,演话剧,教话剧表演。可是,怎么才称为是“好看的表演”呢?我们总是追求表演“要生活,要自然”,这不错,确实用演技来达到像生活那样的松弛自然,那样的鲜活生动有机,确实很有一定的难度,还要有一定的自我修养。可是我们始终没有明白,“生活”“自然”不是表演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表演的最高水平,而是最低水平,是表演艺术的基础。正因为这个基础上常常出问题,因此总把“生活”“自然”拿出来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热议“互联网+”,那么,这种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如何影响着艺术创作、艺术传播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瞬息变化和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的现状如何?又将走向何方?是“互联网+”,还是“艺术+”?文化与艺术如何秉承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结合互联网发挥更有效更持久的影响力?  近日,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旨论坛“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现状与未来”与分论坛之一“艺术创新与科技融合
期刊
由上海翻译家协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共同主办、长宁区图书馆协办的“星星与星星的对话”——中俄诗歌朗诵会近日在长宁区图书馆举行,活动邀请来自中俄两国新锐作家、诗人以及翻译家代表与广大爱好者分享他们创作、翻译的诗歌作品。朗诵会由俄罗斯诗人切特维利科娃与中国诗人胡桑共同主持。波波夫、格拉诺夫斯基、拉祖宁、切特维利科娃、雅科夫列娃、胡桑、厄土、茱萸、张羊羊、夏午、砂丁、木叶以及译者张煦、徐宝俏等俄中
期刊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老战士胡铁生诞辰105周年书画篆刻精品展”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荟萃了八路军老战士、中国杰出书法篆刻艺术家胡铁生从1965年至1997年各个阶段的书画精品,可以从中进一步领略到“胡体”字在各个时期的不断变化和大胆创新。展出作品中的一幅“群蛙图”是文革中造反派为批斗胡铁生而专门在上海南京东路举办的“胡铁生黑画展”中的作品,尤其耐人寻味;用篆字书写的1
期刊
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与第一财经(CBN)联合证大文化、赵涌在线、东明白庐艺术馆等机构在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举办2015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暨艺术电商全球峰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社科院、上海市黄浦区区委、虹口区区委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给2015上海国际收藏论坛奖获得者颁奖。艺术界、收藏界、学术界、金融投资界和媒体界等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峰会上,10多位来自海内外知名文化机构、艺术
期刊
本文所说的“风靡上海滩的两支神奇的爵士乐队”,一是指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另一支是指杰美金乐队。  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的创始人是上海交响乐团前首席小号周万荣先生与前首席倍大提琴郑德仁先生。  1986年从上海乐团退休后,我便加入了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任钢琴手,之后的十五六年时间里,随乐队出访演出竟达29次之多,足迹遍布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 1989年5月乐队还曾去美
期刊
本期头条聚焦“扶青计划”,不是简单的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造势,而是着意于其间的机理——一直在呼吁“文藝原创”,可是原创怎么“孵”?人才怎么“扶”?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得有真招妙招,至少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让我们看到了真刀真枪的掘进。而在这些“真刀真枪”里,有两点非常重要。  其一是回答了“孵”什么和“扶”什么的问题。在众多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意外惊喜”,这些惊喜,除
期刊
由上海诗词学会和上海市作协理论研究室共同主办的“诗词·散文——古典美与当代性”座谈会日前在上海作协举行,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出席。与会者认为,诗词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虽在形制、创作模式上有别,却在意趣、创作理念上可合。“以诗入文”“以文入诗”,经过千余年来众多文学大家们的自觉创造和有意发挥,逐渐成为一种深厚广泛的文艺创作与审美模式、一条华美动人的中华美学精神脉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期刊
我与评弹大家蒋月泉先生相识在六十余年前,相知则始于“文化大革命”。  1967年下半年,我来沪处理完女儿下乡事,返回苏州前,走在吴江路泰兴路口(当时该处较僻静),听得有人在背后叫了声:“徐同志!”回头一看,正是月泉先生。我见他面容十分憔悴,所以回打招呼后,马上追问一句:“你身体好吗?”他答道:“身体倒还好,就是最近中央有位领导(事后才知此人是江青)点名说我的蒋调是靡靡之音。所以团里准备开展对蒋调的
期刊
管一明回忆起25年前那次去马达家的拍摄经历,用了一个字形容:爽。  1990年2月7日上午10点半,正是上海冬春之交,天气晴暖。在衡山路的出版界前辈包文棣寓所拍完照片后,管一明回到《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发现相机里还有胶卷没拍完。何不趁如此适意的天气,索性再去拍一位前辈?他查了一下排片表,预约时间最近的是马达——2月9日。他拨通了马家电话,马老一口答应提前拍摄。管问:您要午睡吗?他没回答,直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