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培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空间较大。要进一步提升其生涯适应力水平,可以结合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从高校生涯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本身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 生涯适应力;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95-02
  自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其职业生涯发展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当前,难以预测的社会市场以及逐渐趋向网络数字化的组织结构加重了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涯适应力作为个体成功应对职业生涯发展中各种变化的关键能力,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维度,分别表示个体对未来生涯的关注、个体对未来生涯的掌控感、个体对未来生涯的好奇态度以及个体对生涯问题解决的自信程度。
  然而,国内心理学专业的生涯教育缺失,使得学生生涯适应力弱,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职场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工作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因此,关注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培养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在职场生活中快速适应生涯变化,减少职业困扰,提高满意度。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生涯适应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系统总结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学校培养模式不完善和大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两大方面。
  (一)学校培养模式不完善
  目前,国内高校的生涯教育机制和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有关培养理念落后,对生涯适应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生涯教育效果不佳,与心理学专业教育剥离。
  国内关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寥寥无几,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涯教育体系、与心理学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理论指导与优秀的师资团队,国内高校的普遍生涯教育流于表面,略显死板。这种生涯教育的缺失,急需应用与理论研究的支持,以突破生涯适应力培养不够深入的困境。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高校系统科学的生涯教育培养模式与生涯教育的长效机制。
  再者,当前的生涯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提高专业就业率,而非培养心理学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在教學过程中教师以灌输式理论教育为主,对学生过于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略了变化的影响,教育质量不佳。
  因此,当计划被突发情况影响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体验,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我否定的倾向,并且怀疑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主动意识
  在生涯适应力培养过程中,关键是心理学学生自身注重提升自己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接受生涯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影响生涯发展长期稳定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发展观念不强的个体普遍缺乏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缺少足够的认识,也无法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态探索,容易在面对职业选择时犹豫不决。
  目前,大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时对自身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意识淡薄,以至在工作中缺少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生涯适应力,无法掌握自己的职业生涯,容易出现持续离职的现象。
  此外,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普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均衡,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应用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态不稳、缺乏明确职业目标和规划的原因。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对策
  大学阶段是个体迈入职业生涯、进行职业探索的关键阶段。校园作为生涯教育的主要阵地,提供的生涯适应力培养是目前大部分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系统接收生涯教育的唯一来源。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市场与动态的职业环境,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这一阶段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生涯适应力水平。
  (一)完善学校培养模式
  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协调,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追求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生涯适应力是心理学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优秀人才。
  首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升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前提。采用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高校才能将生涯教育有效地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合其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造出适合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发展模式。
  其次,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升心理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基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意识,促进学生对自身生涯的了解与关注。而且,研究表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呈“V”字形发展,具有年级差异,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年级,心理学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问题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或分阶段培养,在提升整体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生涯规划与发展,如大一新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和未来的关注度以及需求度最高,是了解自身特点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黄金时期,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课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其迅速了解所学,引导其进行职业探索。
  此外,传统的课程形式(如就业指导课)无法满足新时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生涯教育,改革教学形式迫在眉睫。高校应提倡以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方式,补充个体咨询和社会实践的生涯教育体系,给应用心理学大学生提供发展生涯适应力的多种途径。教学形式可以参照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过程,促进心理学大学生发展生涯适应力。   再者,在综合课程的设置上,准确把握生涯适应力教育的完整内涵,既要有基础的必修课程强化心理学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还应该有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生涯适应力各维度的水平选择相应课程,针对性地提升生涯适应力水平。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完善教育内容,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元素的融合,实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有机统一,促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选择合适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是提升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关键所在,是提升生涯教育质量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对职业生涯的好奇和关注水平对整个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对该专业职业生涯的好奇与关注,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职业生涯,是提升应用心理学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有培养生涯适应力意识。只有个体时刻关注自身生涯适应力各维度的发展情况,明确自己不足,才能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效选择课程培养生涯适应力,为将来面临的职业生涯挑战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要关注生涯适应力的前因变量以及影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往的研究表示核心自我评价、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是影响个体生涯适应力的重要因素,能预测个体的生涯适应力状况。探索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应用心理學大学生深入了解生涯适应力,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日后的职业决策奠定信息基础。
  此外,个体在思考将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的生涯任务,要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念,以应对生涯发展中的各种状况。生涯混沌理论提出的“蝴蝶模型”能够有效引导个体思考生涯发展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以及学生自身是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关注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问题对其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其生涯适应力水平,可以结合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即从高校生涯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本身两方面入手,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英,陈利敏.新时代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调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9,33(04):82-86.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胡晓红,王艳,常占仁.基于生涯适应力提升的大学生生涯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09,(05):72-75.
  [4]姚玲玉.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杨遇林,姜峰,侯晓娟,郝学敏.自我概念与医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4):552-554.
  [6]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9),92-100.
  作者简介:
  黄祥莹,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陈方,男,通讯作者,湖南邵阳人,硕士,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实践性和综合实用性的特征。“思政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文章将思政教育元素采用“随风潜入课,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践中。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专业素养,也拓展主讲教师的思想政治高度与育人能力,为其他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模式借鉴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期刊
【摘要】 音乐属于一门情感表达艺术,是人们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欣赏音乐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开展合唱音乐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歌曲的情感表达,以此有效地提高合唱音乐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针对合唱音乐训练中歌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合唱音乐训练中歌曲情感表达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合唱音乐
期刊
【摘要】 在传统工艺当中纤维艺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深入到现代的生活当中,起到了别具一格的装饰作用和美学效果。纤维艺术的本身更是带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表现技巧。传统图案,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通过纤维艺术和传统图案设计相结合的研究,丰富纤维艺术语言下传统图案的表达。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对比法来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本文对纤维艺术语言下的传统图案
期刊
【摘要】 保定谣谚是地域民音文艺的基本形式之一,蕴含着保定地区独特的智慧力量。  【关键词】 谣谚;社会史料;文学价值;文化内涵;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65-02  本文中“谣谚”泛指民间口耳相传、集体加工的、一般短小通俗,具有一定的定型性的语言形式,用以反映人民对社会和生活认识,具体包括民歌、童谣、
期刊
【摘要】 舞蹈作品离不开音乐的衬托和修饰,不论是编舞者还是表现者都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时音乐素养的高低也会决定舞蹈作品的成败,因此,对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来说,获得音乐素养是门必修课。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方式及理念,其中,奥尔夫教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那么,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奥尔夫教学是否同样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是如何提高的,这即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期刊
【摘要】 游戏是人的本能,在游戏中儿童能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但目前市场上的游戏产品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游戏产品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益智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拥有丰富的特点。益智游戏目标明确,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旨在锻炼开发儿童的大脑,在设计益智游戏时可以将能提升智力与脑力的内容设计成游戏目标,充分发挥其游戏特点。本文对阐述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益智游戏对儿童早期教育的作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中外建筑园林史》线上课程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文化研究视角和设计前沿趋势对史论知识进行线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与设计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的系统知识框架,从而适用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案例研究、游戏互动、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 线上教学,中外建筑园林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高校党的宣传工作承载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党的建设方面,包括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等,一个是治校治教和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及其成效成果宣传。有效利用融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营造舆论宣传强大阵地和主流思想,增进感召力、凝聚力、奋发力和战斗力,不仅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新的法宝。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孩子的愤怒》关注美国黑人社会问题。本文以福柯的身体理论为切入口,研究小说中黑人女性布莱德在种族特权下身体受到摧残,监视,最后获得解放并实现自我种族身份认同。这不仅批判种族特权对黑人女性身体的摧残,同时为研究非裔美国文学的种族身份认同主题提供新的文学批评视角。  【关键词】 《孩子的愤怒》;福柯身体理论;种族;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
期刊
【摘要】 库淑兰剪纸艺术在大众传媒过程中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报纸的报道、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到自媒体的编码来看,主流媒体依旧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具有优势的传播渠道。如今,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传统剪纸文化也遭受着来自国内外文化的冲击。面对库淑兰剪纸作品的传媒化现状,如何进行库淑兰剪纸艺术在大众传播中的传承保护,应该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