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慢性肾脏病的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使用ELISA法进行血浆TAFI抗原浓度检测,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D-D、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并按照肾病类型将观察组分为慢性肾炎(CGN)组38例,肾病综合征(NS)组34例,慢性肾功衰竭(CRF)组26例,观察比较三组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TAFI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GN、NS、CRF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FI可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且一定程度可提示肾脏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的情况,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 慢性肾脏病 凝血与纤溶系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3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6-01
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1],TAFI抗原的异常水平在原发性慢性肾脏疾病中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慢性肾脏病的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男有51例,女有47例,年龄在30~54岁,中位年龄为42.3±1.4岁,再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男有48例,女有42例,年龄在31~54岁,中位年龄为42.4±1.6岁,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皆排除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红斑狼疮、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皆在近一个月内未使用过抗凝药物、降脂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并按照肾病类型将观察组分为慢性肾炎(CGN)组38例,肾病综合征(NS)组34例,慢性肾功衰竭(CRF)组26例,观察比较三组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TAFI水平的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集方法。对所有受检者皆在晨早采集其空腹周围静脉血标本3ml,置入EDTA抗凝管中,放置2h后行2500转/min的离心试验12min,取出上层血浆,放入2个EP管中,保存在零下70摄氏度备用。
1.2.2 检测方法。分别使用TAFI试剂盒(上海船夫公司提供),以ELISA法进行血浆TAFI抗原浓度检测;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D-D、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使用HITACHI 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皆在严格质控条件下,按照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规范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TAFI、D-D、生化指标、代谢指标的数据采取的是SPSS13.0软件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的对比采取均数t检验,X±S作为计量单位;本研究相关性的数据采用CurveExpert1.3进行曲线拟合做标准曲线,再求出其的对应标准曲线方程,根据正态性检验的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其中非正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正态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使用系数r表示,P<0.05认为数据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为10.224±1.248mg/L,显著高于对照组为6.712±1.824mg/L(t=9.45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GN、NS、CRF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分别为8.972±0.772mg/L,10.330±1.238mg/L,10.040±1.44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8.4520,9.5442,9.25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GN、NS、CRF组三组患者组间血浆TAFI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GN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尿蛋白/尿肌酐(Pr/Cr)间呈现正相关关系(r=0.42,P<0.05);NS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5,P<0.05),与抗凝血酶Ⅲ活性(AT-III)呈现出负相关关系(r=-0.37,P<0.05);CRF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AT-III、凝血酶原时间(PT)、D-D呈现出负相关关系(r=-0.36,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中CGN、NS、CRF组D-D、代谢指标
及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X±S]
3 讨论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最初是在1995年,经Bajzar等自血浆里发现的一种抗纤溶物质,被激活后可以将纤维蛋白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进行裂解,使纤溶酶的产生与纤溶蛋白溶解机制进行抑制,起到抑制纤溶活性的生理作用[2]。近年来,随着对TAFI作用的研究深入,有报道中指出,TAFI和纤溶、凝血过程皆有一定关系,属于纤溶与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桥梁,随着血浆中的TAFI水平升高,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反之则容易导致出血,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的肾脏病患者,其TAFI水平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为临床又能提供怎样的参考数据呢为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肾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继发性肾病等患者血浆中TAFI水平进行研究,但在原发病肾病方面相对研究较少。 张叔伟研究中显示[3],原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TAFI明显处于高水平,且TAFI的活性变化与不同类型慢性肾脏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中统计可见,在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浆中TAF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不管是CGN、NS还是CRF患者,其TAFI皆存在明显的活性增高,与文献结论基本一致。且本研究还统计发现,CGN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Pr/Cr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基底膜异常导致大量肾小球蛋白尿形成,发生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与凝血相关抗原(FRA)发生沉积有一定关系。NS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LDL-C、TC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AT-III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此类患者多出现凝血功能亢进,由于凝血因子灭活,抗凝血酶会过度消耗,加之有大量的蛋白尿,抗凝血酶容易从尿中大量流失,进而降低了血液中抗凝血酶含量;且大量蛋白自尿液中排出,进引起LDL-C、TC明显升高,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增强了凝血倾向。CRF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AT-III、凝血酶原时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RF患者的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往往表现为PT缩短,其高凝状态就容易引起血浆中TAFI浓度明显升高;而肾小球内的高凝状态引起了血浆TAFI处于高水平,其高凝状态又进一步使抗凝物质发生消耗过多,从而表现出AT-Ⅲ活性会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TAFI可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且一定程度可提示肾脏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的情况,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红英,邝开安,张淑玲,心肌梗死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83-85
[2] Bajzar J Manuel KNesbeim ME.Purification and chraderizafion of TAFI,athrombin·activatableflbrinolysis Inhibitor[J].J Biol Chem.1995.270:14477-14484
[3] 张叔伟,慢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TAFI水平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7:1-7
关键词: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 慢性肾脏病 凝血与纤溶系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3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6-01
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1],TAFI抗原的异常水平在原发性慢性肾脏疾病中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慢性肾脏病的患者98例,设为观察组,男有51例,女有47例,年龄在30~54岁,中位年龄为42.3±1.4岁,再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受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男有48例,女有42例,年龄在31~54岁,中位年龄为42.4±1.6岁,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皆排除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红斑狼疮、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皆在近一个月内未使用过抗凝药物、降脂类药物及激素类药物。并按照肾病类型将观察组分为慢性肾炎(CGN)组38例,肾病综合征(NS)组34例,慢性肾功衰竭(CRF)组26例,观察比较三组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TAFI水平的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集方法。对所有受检者皆在晨早采集其空腹周围静脉血标本3ml,置入EDTA抗凝管中,放置2h后行2500转/min的离心试验12min,取出上层血浆,放入2个EP管中,保存在零下70摄氏度备用。
1.2.2 检测方法。分别使用TAFI试剂盒(上海船夫公司提供),以ELISA法进行血浆TAFI抗原浓度检测;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D-D、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使用HITACHI 7600-020全自动生化仪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皆在严格质控条件下,按照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规范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TAFI、D-D、生化指标、代谢指标的数据采取的是SPSS13.0软件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的对比采取均数t检验,X±S作为计量单位;本研究相关性的数据采用CurveExpert1.3进行曲线拟合做标准曲线,再求出其的对应标准曲线方程,根据正态性检验的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其中非正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正态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使用系数r表示,P<0.05认为数据间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为10.224±1.248mg/L,显著高于对照组为6.712±1.824mg/L(t=9.45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GN、NS、CRF组患者血浆TAFI水平分别为8.972±0.772mg/L,10.330±1.238mg/L,10.040±1.44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8.4520,9.5442,9.25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GN、NS、CRF组三组患者组间血浆TAFI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GN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尿蛋白/尿肌酐(Pr/Cr)间呈现正相关关系(r=0.42,P<0.05);NS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0.35,P<0.05),与抗凝血酶Ⅲ活性(AT-III)呈现出负相关关系(r=-0.37,P<0.05);CRF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AT-III、凝血酶原时间(PT)、D-D呈现出负相关关系(r=-0.36,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中CGN、NS、CRF组D-D、代谢指标
及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X±S]
3 讨论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最初是在1995年,经Bajzar等自血浆里发现的一种抗纤溶物质,被激活后可以将纤维蛋白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进行裂解,使纤溶酶的产生与纤溶蛋白溶解机制进行抑制,起到抑制纤溶活性的生理作用[2]。近年来,随着对TAFI作用的研究深入,有报道中指出,TAFI和纤溶、凝血过程皆有一定关系,属于纤溶与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桥梁,随着血浆中的TAFI水平升高,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反之则容易导致出血,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的肾脏病患者,其TAFI水平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为临床又能提供怎样的参考数据呢为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对肾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继发性肾病等患者血浆中TAFI水平进行研究,但在原发病肾病方面相对研究较少。 张叔伟研究中显示[3],原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TAFI明显处于高水平,且TAFI的活性变化与不同类型慢性肾脏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中统计可见,在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浆中TAF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不管是CGN、NS还是CRF患者,其TAFI皆存在明显的活性增高,与文献结论基本一致。且本研究还统计发现,CGN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Pr/Cr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基底膜异常导致大量肾小球蛋白尿形成,发生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与凝血相关抗原(FRA)发生沉积有一定关系。NS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LDL-C、TC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AT-III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此类患者多出现凝血功能亢进,由于凝血因子灭活,抗凝血酶会过度消耗,加之有大量的蛋白尿,抗凝血酶容易从尿中大量流失,进而降低了血液中抗凝血酶含量;且大量蛋白自尿液中排出,进引起LDL-C、TC明显升高,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增强了凝血倾向。CRF组中血浆TAFI水平与AT-III、凝血酶原时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RF患者的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往往表现为PT缩短,其高凝状态就容易引起血浆中TAFI浓度明显升高;而肾小球内的高凝状态引起了血浆TAFI处于高水平,其高凝状态又进一步使抗凝物质发生消耗过多,从而表现出AT-Ⅲ活性会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TAFI可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筛查诊断,且一定程度可提示肾脏病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的情况,对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红英,邝开安,张淑玲,心肌梗死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83-85
[2] Bajzar J Manuel KNesbeim ME.Purification and chraderizafion of TAFI,athrombin·activatableflbrinolysis Inhibitor[J].J Biol Chem.1995.270:14477-14484
[3] 张叔伟,慢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TAFI水平及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