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文西
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当代画家。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画作被称为“是13亿人看得最多的”,国画界泰斗级人物刘文西,1957年毕业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问世后轰动一时,从此结缘黄土地,一生深耕不辍。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创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向、认真深入生活,曾80多次去陕北,以陕北为生活基地,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活中画了两万张以上的速写,不断地艰辛创作,创造了大量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他以独创的创作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创立了“黄土画派”,以扎根于黄土地,通过画黄土地、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展现“黄土精神”,傲立中国画坛,形成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人民币毛主席画像出自他手
刘文西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手。
1997年,刘文西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刘文西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他画一幅。
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1949年左右拍摄。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照得不立体。主席脸部的特征都没有了,对于创作来说,不太好画。最后,刘文西要求他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只比扑克牌大一点。他用放大镜反复看,加上自己的积累,一个星期就创作出了这幅作品,1999年、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陆续发行后才面世。
刘文西爱画毛主席,也擅画毛主席,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毛主席与牧羊人》是其成名之作,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才24岁。
1957年,刘文西毕业实习时选择去陕北,经历了三个月的磨练,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
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到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
他走访了毛主席当年去过的村庄,找到了杨家岭的生产队长,了解毛主席怎么和农民交谈、谈了些什么内容,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为了画好羊,他也想出了法子。“山羊爱往上跑,我就要站在比它们更高的地方画画;绵羊爱钻石头疙瘩,如果它要跑的话,我就往羊头上扔小石头,它就会回头。”几次下来,羊群安分了。“它踏实了,我就踏实了,就可以画画了。”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历时12年创作百米长卷
2017年10月,“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出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刘文西从2005年开始着手创作的系列作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他全力投入到百米长卷的创作当中。《黄土地的主人》长102米、高2.1米,分为十三个部分,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米脂婆姨》《绥德的汉》《枣乡金秋》《安塞腰鼓》《红火大年》等组成,画面构图宏伟、大气磅礴,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黄土地的主人》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地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场景。从人物到场景,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貌,描绘了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在老农形象的描绘上,多用焦墨干皴,染以淡墨表现结构,最后赋彩润色之,色墨结合恰到好处;画女孩形象则重染色,能够用不露笔痕的饱色表现陕北女孩的清新圆润。
刘文西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百米长卷呢?刘文西坦言,他单幅画画了很多作品,这样一个大的创作是受秦俑的启发。秦俑一个两个看起来没有力量,它是一个规模性的群体,所以秦俑中那么多兵马俑雕塑,这么大的规模。在新时代,没有规模性的作品压不住这个时代。而陕北是他去得最多、最深入生活的地方,这种感受画一张两张画是不够的,要规模性地、大量地、长期地创作,他一共画了13年,有计划地画了十三段。陕北的生活还很丰富,黄河的船工还没有画,陕北的干部还没有画,创作时要在梯子上爬来爬去,现在年龄大了,画不动了,所以就先搞个段落,看起来壮观一点。
刘文西说,画人物一定要待在那里跟人熟悉,像陜北,他待的时间长,他了解那里的人民。风景靠直观就可以画出来,但人物光靠直观还不行,还要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气质、他的内心世界。
生活是无底洞,艺术是无底洞
每次来陕北采风,看到大地、黄土、黄河、父老乡亲,刘文西都会被深深感动。
85岁的刘文西,生命中的激情都挥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一个个窑洞都有他难以忘怀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如他亲人一样的陕北乡亲。刘文西说,没有这几十年的陕北生活,没有数不清的陕北乡亲,就绝不会有他今天的艺术成就。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这是刘文西的艺术主张。
他的学生张小琴说,老师常说,画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写人民的心灵,要了解人民在想什么,家庭有哪些变化,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一个画家摸清楚了这些,画出来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态、人民的形象。 刘文西常对黄土画派的同事说:“生活是无底洞、艺术是无底洞,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牵百姓,才能创作出反映生活、讴歌生活的好作品。”近些年,刘文西每年都要到陕北采风几次。有一年他身体状况不太好,走不了路,就让人把他抬到车上,躺着来到黄陵,直到后来实在不行才回去。
“在长期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刘文西获得了大量創作素材。在《祖孙四代》《陕北人》等精品力作里,展现了大量独特、生动、真实的陕北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这不是一般画家能做到的。无论是画毛主席,还是画陕北乡情,都是生活给他的创作激情。”西安美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说。
“我希望每年都能来陕北,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把我看到的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我积累了那么多陕北人的形象,目睹过那么多激发我创作欲望的画面,我要把这些都画出来!”刘文西说。
心中有人民才能画得好
中国画坛对刘文西的评价是,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群众称这位扎根生活的画家为人民的艺术家,而当代艺术家们对刘文西艺术成就的评价无不归结为他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作风——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
“他创造了画家深入农村的新纪录,他是农民的知心朋友。”
“他画的陕北老乡、男女老少,真是栩栩如生。他创作的中国革命领袖形象可谓形神兼备。”
“他的画有音乐性,他每次拿出的题材、创作,都有一次新的激情。”
……
在吴作人、蔡若虹、华君武、程十发等艺术家眼中,刘文西的美,就在根扎的这片黄土地上。
今天读来,这些既是他们对刘文西艺术生涯和成就的评价,又何尝不是这些艺术家自己创作成就的心得呢?
如今,岁月已把刘文西这个当年的江南青年,雕塑成陕北农民的形象了。快60年了,刘文西从未停止深入生活的脚步。除了每年到陕北深入生活,创作了《祖孙四代》《沟里人》等作品外,这些年,刘文西不顾年事已高,又沿着黄河,创作了《黄河子孙》《黄河汉子》等。他的创作成就,他的艺术生命完全植根于土地之中、生活之中、人民之中。也正因此,艺术评论界给他的评价是:“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
这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从何而来?在延安鲁艺旧址,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进行的座谈会上,刘文西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方向,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深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逐年到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激情创作,逐年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画家靠画来说话,画是献给人民的也是献给历史的,作品的优劣只有人民和历史才能给其定位,因为人民和历史总是最公正的。作为画家也应该是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人,应该是最有思想的人,应该是最勤劳、最勇敢、最吃苦的人。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上。
掌声响起来,为刘文西喝彩,也为这个崭新的时代喝彩。
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当代画家。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先生教导,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画作被称为“是13亿人看得最多的”,国画界泰斗级人物刘文西,1957年毕业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问世后轰动一时,从此结缘黄土地,一生深耕不辍。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创作和美院的领导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向、认真深入生活,曾80多次去陕北,以陕北为生活基地,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活中画了两万张以上的速写,不断地艰辛创作,创造了大量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他以独创的创作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创立了“黄土画派”,以扎根于黄土地,通过画黄土地、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展现“黄土精神”,傲立中国画坛,形成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人民币毛主席画像出自他手
刘文西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手。
1997年,刘文西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刘文西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他画一幅。
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1949年左右拍摄。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照得不立体。主席脸部的特征都没有了,对于创作来说,不太好画。最后,刘文西要求他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只比扑克牌大一点。他用放大镜反复看,加上自己的积累,一个星期就创作出了这幅作品,1999年、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陆续发行后才面世。
刘文西爱画毛主席,也擅画毛主席,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毛主席与牧羊人》是其成名之作,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才24岁。
1957年,刘文西毕业实习时选择去陕北,经历了三个月的磨练,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
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到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
他走访了毛主席当年去过的村庄,找到了杨家岭的生产队长,了解毛主席怎么和农民交谈、谈了些什么内容,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为了画好羊,他也想出了法子。“山羊爱往上跑,我就要站在比它们更高的地方画画;绵羊爱钻石头疙瘩,如果它要跑的话,我就往羊头上扔小石头,它就会回头。”几次下来,羊群安分了。“它踏实了,我就踏实了,就可以画画了。”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历时12年创作百米长卷
2017年10月,“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出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刘文西从2005年开始着手创作的系列作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他全力投入到百米长卷的创作当中。《黄土地的主人》长102米、高2.1米,分为十三个部分,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米脂婆姨》《绥德的汉》《枣乡金秋》《安塞腰鼓》《红火大年》等组成,画面构图宏伟、大气磅礴,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黄土地的主人》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地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场景。从人物到场景,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貌,描绘了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在老农形象的描绘上,多用焦墨干皴,染以淡墨表现结构,最后赋彩润色之,色墨结合恰到好处;画女孩形象则重染色,能够用不露笔痕的饱色表现陕北女孩的清新圆润。
刘文西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百米长卷呢?刘文西坦言,他单幅画画了很多作品,这样一个大的创作是受秦俑的启发。秦俑一个两个看起来没有力量,它是一个规模性的群体,所以秦俑中那么多兵马俑雕塑,这么大的规模。在新时代,没有规模性的作品压不住这个时代。而陕北是他去得最多、最深入生活的地方,这种感受画一张两张画是不够的,要规模性地、大量地、长期地创作,他一共画了13年,有计划地画了十三段。陕北的生活还很丰富,黄河的船工还没有画,陕北的干部还没有画,创作时要在梯子上爬来爬去,现在年龄大了,画不动了,所以就先搞个段落,看起来壮观一点。
刘文西说,画人物一定要待在那里跟人熟悉,像陜北,他待的时间长,他了解那里的人民。风景靠直观就可以画出来,但人物光靠直观还不行,还要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气质、他的内心世界。
生活是无底洞,艺术是无底洞
每次来陕北采风,看到大地、黄土、黄河、父老乡亲,刘文西都会被深深感动。
85岁的刘文西,生命中的激情都挥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一个个窑洞都有他难以忘怀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如他亲人一样的陕北乡亲。刘文西说,没有这几十年的陕北生活,没有数不清的陕北乡亲,就绝不会有他今天的艺术成就。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这是刘文西的艺术主张。
他的学生张小琴说,老师常说,画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写人民的心灵,要了解人民在想什么,家庭有哪些变化,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一个画家摸清楚了这些,画出来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态、人民的形象。 刘文西常对黄土画派的同事说:“生活是无底洞、艺术是无底洞,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牵百姓,才能创作出反映生活、讴歌生活的好作品。”近些年,刘文西每年都要到陕北采风几次。有一年他身体状况不太好,走不了路,就让人把他抬到车上,躺着来到黄陵,直到后来实在不行才回去。
“在长期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刘文西获得了大量創作素材。在《祖孙四代》《陕北人》等精品力作里,展现了大量独特、生动、真实的陕北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这不是一般画家能做到的。无论是画毛主席,还是画陕北乡情,都是生活给他的创作激情。”西安美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说。
“我希望每年都能来陕北,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把我看到的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我积累了那么多陕北人的形象,目睹过那么多激发我创作欲望的画面,我要把这些都画出来!”刘文西说。
心中有人民才能画得好
中国画坛对刘文西的评价是,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群众称这位扎根生活的画家为人民的艺术家,而当代艺术家们对刘文西艺术成就的评价无不归结为他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作风——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
“他创造了画家深入农村的新纪录,他是农民的知心朋友。”
“他画的陕北老乡、男女老少,真是栩栩如生。他创作的中国革命领袖形象可谓形神兼备。”
“他的画有音乐性,他每次拿出的题材、创作,都有一次新的激情。”
……
在吴作人、蔡若虹、华君武、程十发等艺术家眼中,刘文西的美,就在根扎的这片黄土地上。
今天读来,这些既是他们对刘文西艺术生涯和成就的评价,又何尝不是这些艺术家自己创作成就的心得呢?
如今,岁月已把刘文西这个当年的江南青年,雕塑成陕北农民的形象了。快60年了,刘文西从未停止深入生活的脚步。除了每年到陕北深入生活,创作了《祖孙四代》《沟里人》等作品外,这些年,刘文西不顾年事已高,又沿着黄河,创作了《黄河子孙》《黄河汉子》等。他的创作成就,他的艺术生命完全植根于土地之中、生活之中、人民之中。也正因此,艺术评论界给他的评价是:“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
这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从何而来?在延安鲁艺旧址,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进行的座谈会上,刘文西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方向,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深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逐年到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激情创作,逐年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画家靠画来说话,画是献给人民的也是献给历史的,作品的优劣只有人民和历史才能给其定位,因为人民和历史总是最公正的。作为画家也应该是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人,应该是最有思想的人,应该是最勤劳、最勇敢、最吃苦的人。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上。
掌声响起来,为刘文西喝彩,也为这个崭新的时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