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藏区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丹巴县,有一处人迹罕至的秘境——莫斯卡。
我们一行人在几天的准备之后,天不亮就离开了丹巴,到丹东乡已是阳光灿烂的9时了。停车问路,一位道班工人指着靠右一段全是大石头的干河床说:“从这里进去!”在确认他没有弄错后,大家只好颠簸着,向他所指的方向前进。早听说莫斯卡之路险恶万分,没想到一开始就给了个下马威!
车队一耸一停地驶过阿洛沟后,开始爬坡进入最危险的、那种用泥土勉强垫在泥石流冲积的圆木和石块上的简易道路。在一处被山溪冲塌的壑口,头车、二车都一轰而过,三车却没有那样幸运了,越塌越窄的路基马上让它前轮落空,车身立刻向岩下倾斜,幸好前桥被托住,才没有颠覆我们的莫斯卡之梦。
这次惊险,不仅让我头皮发麻,也让我觉得车群似乎早与莫斯卡有过神秘沟通:过程可以曲折,路途可以艰险,但安全第一,目的也必须达到。
事实也正如所料:在崎岖路段,汽车哪怕像玩蹦极;在泥泞路段,车轮哪怕像溜冰,但都有惊无险。
穿越海拔4646米的金龙山口后,狂劲的山风把路边的经幡吹得猎猎作响,而路边刻着经文的嘛呢石又似乎在暗示:此行目的地即将到达。从丹东算起,在这长约30公里的路上,跋涉了六个多小时,填补了七处缺口、抬开两根倒在路上的电杆、铲开三处塌方之后,我们终于到了莫斯卡村。回首走过的路,我想,除了摩托、拖拉机和带差速锁的中小型越野,恐怕连“悍马”也不敢在上面撒野吧。
莫斯卡——这个海拔4100米,坐落在高山草甸之间,四面被大山环抱的藏式村寨。进村之前最先闯入视线的却是五座高约30米,长、宽各3米,四周悬满各色经幡的经幢。当我们经过其中一座时,才发现在广袤的草甸上,它是多么雄伟,多么让人心旌摇荡。
在宏崇壮穆的经幢后面,隐隐现出一座呈长方形的村寨。当我们沿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渐行渐近时,不由眼睛一亮。这看似参差零乱的村寨,和周围的山川草甸浑为一体。而那被村舍簇拥、有着三层楼宇的金龙寺则又是整个莫斯卡村最为突出的建筑。
这座藏式庙宇是来自青海的高僧青则益西多吉在大清乾隆五十年(1786)修建的。如今,庙里还藏有关于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许多石刻,而格萨尔王的叔叔(达绒本波晁通)就曾带领一支人马,长期驻扎于此。若干年了,他的后裔还大有人在,那些叫卓玛、白马热申、洛尔登、仁真洛则、扎西多吉、耿秋斯嘉的,其血源流泽中,都能查出格萨尔的基因。
作为格萨尔的后裔,莫斯卡人身上同样奔腾着先辈的血液。在他们心中,格萨尔王鞭声如啸、马蹄如雨、剑指天下的身影,永远是他们心中的丰碑,也永远是激励他们跃马扬威的动力。就以清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的大小金川之战为例:这本是满清统治者对当地藏、汉人民反抗暴政的一场血腥镇压。清将阿桂奉朝廷之命,率精兵10万,用割裂围歼之战法,分兵三路进攻小金美诺官寨(今小金县城,当年藏、汉起义军的总部)。其中一路绕道丹巴沿革什扎河经丹东土司领地,向美诺官寨迂回。就在他们一路杀掠抵达莫斯卡时,美诺官寨已被阿桂的另两支清军攻破。
消息传来时,这支有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传统的满清铁骑,虏掠如故,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吃香喝辣之余,他们还以犒劳“王师”为名,要莫斯卡人送上美女50名,以供娱乐。而淳厚的莫斯卡人可以默默地缴捐纳赋,也可以冷静地面对挫折与灾难,却绝不能听命他们的女性横遭凌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场保卫民族尊严的战争打响了。
这本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但同仇敌忾的莫斯卡人先是以逸待劳闭寨坚守,觑准对方弱点后,便立即命骑士五百突入清军颟顸的步兵方阵,东掠西扫,将敌人砍得尸横遍野。回撤时还不忘顺手牵羊,将溃散的百余名清兵迂回包围,悉数缴械!首战接敌就大挫了清军的锋芒。
此后,格萨尔的子孙们又奇兵频出,或偷营劫寨,或劫粮断水,让一日数惊的清军疲于奔命!10天后,被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的清军只好趁夜幕掩护,扶伤携残经巴底灰溜溜逃往小金川。在主将阿桂前,不敢言败,便胡乱搪塞说:莫斯卡“山高无路,荒无人烟”。以后更把莫斯卡从《皇舆全览图》上抹掉,于是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样的日子,一直让莫卡人过到民国时期国土普查,真是好不乐煞人也!
天高云闲,古寺嵯峨。从金龙寺镏金的宝刹望出去,绵亘的大山,在天边划出峻锐的曲线。再衬以洁白的云朵和碧绿的草场,这仿佛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诗人或画家的梦想。一瞬间,我被震撼了。但让我更为震撼的却是有关金龙寺的故事。是时,大小金川之战已过去10年,清军的战骸虽入土为安,但其魂魄却无处依附,每到月黑之夜,便啾然作祟。于是,为超度这批孤魂野鬼,莫斯卡人便特意从青海迎请高僧,修 筑了这座庙宇。
为屠杀自己的清军招魂,格萨尔的子孙不仅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一道霓虹般的亮色。因此,我从宝刹望出去的目光,同时也看见莫斯卡人飞扬凌励的习尚和豪迈宏大的胸怀。
我们一行九辆“吉姆尼”虽已到达,但最先迎接我们的却是几十只从草甸上跑来的旱獭。当时,我们正在村寨与小河之间的草地上搭帐篷,这些以胆小著称的小动物,见“有朋自远方来”,居然向我们做出娇憨依人、绕膝撒欢等友善之状。若向它投食,它还会用前肢作揖向你致谢,这种彬彬有礼当然只限莫斯卡村。离莫村稍远的旱獭,就贼头贼脑,仍保持着对人类的不信任。而这种差别,据说又和金龙寺有关。从建庙开始,这里的旱獭不仅只吃素食、拒绝饮品,还恪守过午不食的清规……
这些递相口授的传说,难免不穿凿附会,但却无损当地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并由此产生的惠及兽、禽之善行。
论及善行,在精神层面上,莫斯卡人无疑是最健康的。虽然,他们嘹亮的歌声、欢乐的锅庄和那神圣而不可动摇的信念与诉求早已传遍世界,但我却更看重他们在灵魂层面的坚守。他们是人类中最虔诚的信徒,如若不信,你能举出第二个比他们转山朝圣磕长头更让人震撼的例子吗……
在莫斯卡,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这里的民居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供放经书,这中间似乎潜藏着某种哲理。物质—精神—灵魂,不正好是人类生命的三层需要吗?确确实实只需三层,超出的都是多余,都毫无意义。这是人生理应达到的高度,又是人生最难达到的高度!因语言关系,我们同莫斯卡人交流不多,但只要直面他们无邪的眼睛,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竟有一种如同绿叶在久违的阳光下伸欠的愉悦。
也许是嗅到陌生人的气息,寨中的两只藏獒不时地叫着,叫得莫斯卡的黄昏更加苍茫,更加空旷,更加亘古……
我们一行人在几天的准备之后,天不亮就离开了丹巴,到丹东乡已是阳光灿烂的9时了。停车问路,一位道班工人指着靠右一段全是大石头的干河床说:“从这里进去!”在确认他没有弄错后,大家只好颠簸着,向他所指的方向前进。早听说莫斯卡之路险恶万分,没想到一开始就给了个下马威!
车队一耸一停地驶过阿洛沟后,开始爬坡进入最危险的、那种用泥土勉强垫在泥石流冲积的圆木和石块上的简易道路。在一处被山溪冲塌的壑口,头车、二车都一轰而过,三车却没有那样幸运了,越塌越窄的路基马上让它前轮落空,车身立刻向岩下倾斜,幸好前桥被托住,才没有颠覆我们的莫斯卡之梦。
这次惊险,不仅让我头皮发麻,也让我觉得车群似乎早与莫斯卡有过神秘沟通:过程可以曲折,路途可以艰险,但安全第一,目的也必须达到。
事实也正如所料:在崎岖路段,汽车哪怕像玩蹦极;在泥泞路段,车轮哪怕像溜冰,但都有惊无险。
穿越海拔4646米的金龙山口后,狂劲的山风把路边的经幡吹得猎猎作响,而路边刻着经文的嘛呢石又似乎在暗示:此行目的地即将到达。从丹东算起,在这长约30公里的路上,跋涉了六个多小时,填补了七处缺口、抬开两根倒在路上的电杆、铲开三处塌方之后,我们终于到了莫斯卡村。回首走过的路,我想,除了摩托、拖拉机和带差速锁的中小型越野,恐怕连“悍马”也不敢在上面撒野吧。
莫斯卡——这个海拔4100米,坐落在高山草甸之间,四面被大山环抱的藏式村寨。进村之前最先闯入视线的却是五座高约30米,长、宽各3米,四周悬满各色经幡的经幢。当我们经过其中一座时,才发现在广袤的草甸上,它是多么雄伟,多么让人心旌摇荡。
在宏崇壮穆的经幢后面,隐隐现出一座呈长方形的村寨。当我们沿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渐行渐近时,不由眼睛一亮。这看似参差零乱的村寨,和周围的山川草甸浑为一体。而那被村舍簇拥、有着三层楼宇的金龙寺则又是整个莫斯卡村最为突出的建筑。
这座藏式庙宇是来自青海的高僧青则益西多吉在大清乾隆五十年(1786)修建的。如今,庙里还藏有关于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许多石刻,而格萨尔王的叔叔(达绒本波晁通)就曾带领一支人马,长期驻扎于此。若干年了,他的后裔还大有人在,那些叫卓玛、白马热申、洛尔登、仁真洛则、扎西多吉、耿秋斯嘉的,其血源流泽中,都能查出格萨尔的基因。
作为格萨尔的后裔,莫斯卡人身上同样奔腾着先辈的血液。在他们心中,格萨尔王鞭声如啸、马蹄如雨、剑指天下的身影,永远是他们心中的丰碑,也永远是激励他们跃马扬威的动力。就以清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的大小金川之战为例:这本是满清统治者对当地藏、汉人民反抗暴政的一场血腥镇压。清将阿桂奉朝廷之命,率精兵10万,用割裂围歼之战法,分兵三路进攻小金美诺官寨(今小金县城,当年藏、汉起义军的总部)。其中一路绕道丹巴沿革什扎河经丹东土司领地,向美诺官寨迂回。就在他们一路杀掠抵达莫斯卡时,美诺官寨已被阿桂的另两支清军攻破。
消息传来时,这支有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传统的满清铁骑,虏掠如故,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吃香喝辣之余,他们还以犒劳“王师”为名,要莫斯卡人送上美女50名,以供娱乐。而淳厚的莫斯卡人可以默默地缴捐纳赋,也可以冷静地面对挫折与灾难,却绝不能听命他们的女性横遭凌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场保卫民族尊严的战争打响了。
这本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但同仇敌忾的莫斯卡人先是以逸待劳闭寨坚守,觑准对方弱点后,便立即命骑士五百突入清军颟顸的步兵方阵,东掠西扫,将敌人砍得尸横遍野。回撤时还不忘顺手牵羊,将溃散的百余名清兵迂回包围,悉数缴械!首战接敌就大挫了清军的锋芒。
此后,格萨尔的子孙们又奇兵频出,或偷营劫寨,或劫粮断水,让一日数惊的清军疲于奔命!10天后,被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的清军只好趁夜幕掩护,扶伤携残经巴底灰溜溜逃往小金川。在主将阿桂前,不敢言败,便胡乱搪塞说:莫斯卡“山高无路,荒无人烟”。以后更把莫斯卡从《皇舆全览图》上抹掉,于是像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样的日子,一直让莫卡人过到民国时期国土普查,真是好不乐煞人也!
天高云闲,古寺嵯峨。从金龙寺镏金的宝刹望出去,绵亘的大山,在天边划出峻锐的曲线。再衬以洁白的云朵和碧绿的草场,这仿佛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诗人或画家的梦想。一瞬间,我被震撼了。但让我更为震撼的却是有关金龙寺的故事。是时,大小金川之战已过去10年,清军的战骸虽入土为安,但其魂魄却无处依附,每到月黑之夜,便啾然作祟。于是,为超度这批孤魂野鬼,莫斯卡人便特意从青海迎请高僧,修 筑了这座庙宇。
为屠杀自己的清军招魂,格萨尔的子孙不仅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一道霓虹般的亮色。因此,我从宝刹望出去的目光,同时也看见莫斯卡人飞扬凌励的习尚和豪迈宏大的胸怀。
我们一行九辆“吉姆尼”虽已到达,但最先迎接我们的却是几十只从草甸上跑来的旱獭。当时,我们正在村寨与小河之间的草地上搭帐篷,这些以胆小著称的小动物,见“有朋自远方来”,居然向我们做出娇憨依人、绕膝撒欢等友善之状。若向它投食,它还会用前肢作揖向你致谢,这种彬彬有礼当然只限莫斯卡村。离莫村稍远的旱獭,就贼头贼脑,仍保持着对人类的不信任。而这种差别,据说又和金龙寺有关。从建庙开始,这里的旱獭不仅只吃素食、拒绝饮品,还恪守过午不食的清规……
这些递相口授的传说,难免不穿凿附会,但却无损当地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并由此产生的惠及兽、禽之善行。
论及善行,在精神层面上,莫斯卡人无疑是最健康的。虽然,他们嘹亮的歌声、欢乐的锅庄和那神圣而不可动摇的信念与诉求早已传遍世界,但我却更看重他们在灵魂层面的坚守。他们是人类中最虔诚的信徒,如若不信,你能举出第二个比他们转山朝圣磕长头更让人震撼的例子吗……
在莫斯卡,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这里的民居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供放经书,这中间似乎潜藏着某种哲理。物质—精神—灵魂,不正好是人类生命的三层需要吗?确确实实只需三层,超出的都是多余,都毫无意义。这是人生理应达到的高度,又是人生最难达到的高度!因语言关系,我们同莫斯卡人交流不多,但只要直面他们无邪的眼睛,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人,竟有一种如同绿叶在久违的阳光下伸欠的愉悦。
也许是嗅到陌生人的气息,寨中的两只藏獒不时地叫着,叫得莫斯卡的黄昏更加苍茫,更加空旷,更加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