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指导儿童画创作中,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寻找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幅习作,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与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创设情境法,调动儿童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鼓励;创作;审美;适合
一、鼓励审美个性、激发对美术的兴趣
西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个性就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某个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独特视觉感受艺术感受美,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对美术的兴趣及艺术作品的兴趣。
其实,学生的作品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欣赏毕加索《人像》一课时,我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感受作品的气氛,并要求看画时思考问题:画的是什么?怎样画的?色彩有什么特色?哪一幅给你感受最深?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了明快的色彩,有的看到正面侧面头像,有的说毕加索是无规则的,有的则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狂野和激情……可见,发扬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茄德纳博士说:“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大胆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在鼓励中激励儿童的个性,提高其审美意识,树立自信,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二、鼓励儿童自我体验、激发创作情趣
要进一步提高儿童作画的兴趣,就要改变以往的临摹与写生等传统绘画形式,就要鼓励学生亲自体验,通过设置情境或想象情境,在一种全新的氛围中创作,想象增强画面的天真童趣。
(一)自我探索发现 增强参与意识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无论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组合,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触摸、把玩材料、琢磨工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自我发现和理解,感受其中的乐趣,通过自我探索带给其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对绘画的自信。如在上一年级《手印 指印变变变》一课中,学生对水粉材料是比较陌生的,再加上学生的年龄较小,水粉的水分控制不好,此时学生很容易失去耐性,这时就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索,从初次作画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掌握工具性能,最终孩子们共同完成一幅自己手印的绘画作品。在快乐舒适的课堂中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进一步增强了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情境导入 身临其境 激发创作灵感
1.生动的语言 设置情境
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一幅幅生动、情趣盎然、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显露出儿童的创作智慧和才能。这样,学生既能听故事又能自由作画。如上二年级《难忘夏天》一课时,就利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夏天里的各种趣事,和小伙伴一起乘着小船采莲蓬、雷阵雨下的狂奔……都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老师可以用自己夏季遇到有趣的事进行导入,学生也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描述自己夏天的经历,依于生活,不但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作品更具童趣,还能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2.提出启发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引入情境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扩展其思维活跃性,鼓励自己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引入绘画情境。在《蔬果变变变》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把玩自己带的各种果蔬,通过“你们手中的果蔬除了食用以外,能让你想到什么”进行讨论,儿童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描绘情境。这样学生兴趣黯然,思维也宽了,教师只需支持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进入情境。此时,进一步启发提问,“看看我们手中自带的工具,能让这些果蔬的形态变得更加完美吗?剥开白肚皮的茄子像憨态的企鹅,翻开包菜的两片叶子像个小猪头可爱极了,利用针和线粒粒的青豆变成了毛毛虫,是动物园?是南极?“我们来给他们一个家吧!”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奇思妙想,一幅幅美丽的场景在孩子的脑海中酝酿着。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灵感,增强创作欲望,使思维更具想象,创造更有魅力。
三、加强随堂欣赏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一)随堂共赏 提高审美能
随堂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很频繁。课前教师精选国内外儿童画作品、教师自己的作品、绘画大师的作品或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可利用多媒体电视和实物投影仪,增加在课堂中师生共同欣赏的内容。在平时的随堂欣赏中,教师引导孩子们欣赏、讲解的不仅是繪画作品和工艺品中的技能技法、色彩运用、主体安排等,更要让他们自己指出作品美在何处,尤其是高年级的儿童,学会体会作品的寓意与作者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尊重思维特性--最好的评价标准是适合
日本的儿童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认为: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他们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教他们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尊重他们思维的表达特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其对比强烈,线条大胆而单纯,整幅作品无拘无束,随性夸张,正是儿童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 结语
在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运用鼓励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而且对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鼓励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挖掘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思维特性,增强表现欲,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舒适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发现差异、尊重差异,为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绘画之路。就如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参考文献:
[1]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英)夏洛特.梅森 ,李艳芳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第1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 编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3] 《美术及教育》尹少淳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6月第1版
[4]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鼓励;创作;审美;适合
一、鼓励审美个性、激发对美术的兴趣
西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个性就有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某个审美对象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独特视觉感受艺术感受美,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对美术的兴趣及艺术作品的兴趣。
其实,学生的作品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欣赏毕加索《人像》一课时,我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感受作品的气氛,并要求看画时思考问题:画的是什么?怎样画的?色彩有什么特色?哪一幅给你感受最深?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了明快的色彩,有的看到正面侧面头像,有的说毕加索是无规则的,有的则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狂野和激情……可见,发扬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茄德纳博士说:“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大胆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在鼓励中激励儿童的个性,提高其审美意识,树立自信,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二、鼓励儿童自我体验、激发创作情趣
要进一步提高儿童作画的兴趣,就要改变以往的临摹与写生等传统绘画形式,就要鼓励学生亲自体验,通过设置情境或想象情境,在一种全新的氛围中创作,想象增强画面的天真童趣。
(一)自我探索发现 增强参与意识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无论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组合,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触摸、把玩材料、琢磨工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自我发现和理解,感受其中的乐趣,通过自我探索带给其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对绘画的自信。如在上一年级《手印 指印变变变》一课中,学生对水粉材料是比较陌生的,再加上学生的年龄较小,水粉的水分控制不好,此时学生很容易失去耐性,这时就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索,从初次作画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掌握工具性能,最终孩子们共同完成一幅自己手印的绘画作品。在快乐舒适的课堂中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进一步增强了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情境导入 身临其境 激发创作灵感
1.生动的语言 设置情境
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一幅幅生动、情趣盎然、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显露出儿童的创作智慧和才能。这样,学生既能听故事又能自由作画。如上二年级《难忘夏天》一课时,就利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夏天里的各种趣事,和小伙伴一起乘着小船采莲蓬、雷阵雨下的狂奔……都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老师可以用自己夏季遇到有趣的事进行导入,学生也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描述自己夏天的经历,依于生活,不但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作品更具童趣,还能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2.提出启发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引入情境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扩展其思维活跃性,鼓励自己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引入绘画情境。在《蔬果变变变》一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把玩自己带的各种果蔬,通过“你们手中的果蔬除了食用以外,能让你想到什么”进行讨论,儿童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描绘情境。这样学生兴趣黯然,思维也宽了,教师只需支持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进入情境。此时,进一步启发提问,“看看我们手中自带的工具,能让这些果蔬的形态变得更加完美吗?剥开白肚皮的茄子像憨态的企鹅,翻开包菜的两片叶子像个小猪头可爱极了,利用针和线粒粒的青豆变成了毛毛虫,是动物园?是南极?“我们来给他们一个家吧!”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奇思妙想,一幅幅美丽的场景在孩子的脑海中酝酿着。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灵感,增强创作欲望,使思维更具想象,创造更有魅力。
三、加强随堂欣赏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
(一)随堂共赏 提高审美能
随堂欣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很频繁。课前教师精选国内外儿童画作品、教师自己的作品、绘画大师的作品或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可利用多媒体电视和实物投影仪,增加在课堂中师生共同欣赏的内容。在平时的随堂欣赏中,教师引导孩子们欣赏、讲解的不仅是繪画作品和工艺品中的技能技法、色彩运用、主体安排等,更要让他们自己指出作品美在何处,尤其是高年级的儿童,学会体会作品的寓意与作者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尊重思维特性--最好的评价标准是适合
日本的儿童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认为: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他们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教他们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尊重他们思维的表达特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其对比强烈,线条大胆而单纯,整幅作品无拘无束,随性夸张,正是儿童画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 结语
在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运用鼓励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而且对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鼓励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挖掘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思维特性,增强表现欲,让他们在开心、愉快的、舒适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大胆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异想天开,大胆地创新,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发现差异、尊重差异,为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绘画之路。就如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参考文献:
[1]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英)夏洛特.梅森 ,李艳芳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第1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 编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3] 《美术及教育》尹少淳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6月第1版
[4]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