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科学发展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校肩负着培养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的使命。为此,高校德育必须大发展。发展高校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德育诸要素的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发展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加强网络德育,提高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 高校;德育;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P36)这为当代德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高校德育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做出新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持。
  
  一、高校德育的内涵
  
  当前关于德育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狭义的德育即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是就指思想政治教育。即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制与纪律规范以及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2](P12)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要素。德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把德育纳入其中,这两者实际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既是德育讲政治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难以区分是由两者的诸多相似性造成的。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面向大学生;授课的目的是相似的,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为目标;教育过程相同,都遵循知、情、行的教学规律。这些相似性使两者在目标、功能、内容上日趋一致。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两者之间还有着许多的不同点。
  德育(Moral education)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所产生的概念,此前一直是以道德教育出现。道德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提出了以“德”获天下,以“德”待民众的思想。“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率性修道等均把“德”看成了重要的修身内容。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最早出现于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到上个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和完善,并最终形成和发展成了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是以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标的科学,它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即研究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3](P7)从这一定义来看,道德教育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外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内容,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所指的德育是指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为目标,为塑造受教育者合理的、恰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代中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来30年,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由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对社会及全体公民产生了诸多影响,如个人正当利益已经合法化和合理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社会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同时人们所奉行的实际生活准则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相背离,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复杂等等。
  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面对德育形势任务的转变,高校德育却没有与时俱进,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德育发挥作用的障碍。如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抽象的理论教育,讲抽象的理论条文多,讲生动鲜活的事例少,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无法解释社会现实,忽视大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以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手段,使教师和学生把重点放在了德育知识的教育和掌握上,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激发和培养;教育形式上,重说教,轻疏导,徘徊于大学生的心理之外,漠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既不能激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也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疏导;在德育环境上,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相隔离,学生在学校培养下所养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他们不能顺利与社会融合。
  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校德育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为中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持,为实现现代化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三、高校德育的发展是科学、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校德育科学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德育过程规律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发展规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为一切为了大学生,一切依靠大学生的教学方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统筹德育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德育形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
  (一)发展“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发展新的德育理论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把学生放在德育的中心位置,树立“生本理念”,把尊重“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作为基本价值目标,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的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要以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宗旨,不能仅仅把大学生当作工具性的人加以“改造”,而是要关心他们的人格和权益,把他们的需要和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德育由对人的忽视向以人为本的转型,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
  高校德育要发展新的理念,就是要把受教育者放在主体地位上,不能只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的客体,要在国家要求、社会规范与人们心理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满足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德育要在德育理想的引领下,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提高大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要兼顾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既要培养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也要承认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大力发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他们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
  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P33)高校德育内容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体的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德育领域呈现出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普通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态势。
  “先进性”是指德育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向,这种指向性要求德育要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为宗旨。“广泛性”是指培养一般性人才为标准,依据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现实状况,让大学生接受一般性的社会道德。以往的德育不分层次、不加辨别地搞一刀切,以先进性否定广泛性,使德育失去了针对性和层次性,也失去了吸引力。高校德育要发展,就要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在这两者中,广泛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先进性是广泛性的指向,离开了先进性的广泛性就沦为庸俗的广泛性,没有广泛性作基础的先进性,也只能是空洞的先进。要从广泛性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道德接受能力,把先进性的要求融入到对不同大学生的教育当中去。
  高校德育内容的发展还要注重普通性与时效性相结合。道德规范、理念、准则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道德的表现却经常会受到现实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德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就必须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道德的力量,以及信念的崇高,只有唤醒了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今年年初至今发生了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运圣火受冲击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社会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当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爱国行动,如抗议CNN的辱华言论、保护圣火、抗震救灾等,这些事件成为了最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公民社会教育素材。大学生们目睹和亲历了事件的全过程,思想、意志、道德层次受到了全方面的冲击,心灵受到了洗礼,道德水平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由此可见,德育必须密切联系国内外实际,激发学生们对事件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采取正确行动,一方面学生了解了社会现实,增进他们对现实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德育内容的时效性,提高了教育的现实感和吸引力。德育内容的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在保证落实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定期增加时事政策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正确行动,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地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获得提升。
  (三)发展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关注现实、解释现实、推动现实”是信息时代德育教学方法和方式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与时俱增。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自由言论空间,大学生并不是现实问题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的言行在信息化时代甚至对社会思潮起着主导作用。
  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现实。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开放性使个人报道社会事件成为可能,网络信息的个人化、多渠道、及时性、原始性打破了以往官方发布信息的局面,让网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据统计,我国网民中年轻人是主体,占网民总数的31.8%,有73.6%的人经常上网看新闻,有25%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是浏览新闻,51%的网民对网络新闻持信任态度。[5]
  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2%的学生网民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65.7%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发过帖子或上传过内容,开设博客的网民达到23.5%。据报道,汶川大地震后,著名网站“天涯社区”全站的发帖量比之前增加了66%,5月19日的发帖量是平时的2.38倍。[6]
  大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参与社会活动。据统计,我国网民使用即时通信(聊天室、QQ群、MSN等)的比例居世界首位,达81.4%, 18-24岁的网民中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即时通信的达96.3%。[7]阅读网络新闻、更新博客、访问政府网站和网上发帖的网民之间关系密切,较多使用其中一种网络应用的网民,使用其他三种网络应用也比较多。网络成为网民参与现实的重要途径。美国CNN电视台主播卡弗蒂因发表辱华议论而遭到中国网民反击和痛斥,CNN被迫公开道歉;法国巴黎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借助网络论坛发起示威游行倡议,并对示威全程在网上进行了直播;5月24日,美国女影星莎朗•斯通把四川地震说成“这该是报应吧”而受到网民的愤怒批评。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网民关注现实、参与现实、实现价值、展示力量的重要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首先要主动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开设信息、心理咨询、学生社会实践、在线交流等服务,创建高效、优质、全面的服务型网络平台,让高校的主题网站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
  教师要在互联网上开辟第二课堂。教育者要会使用网络,要比学生更善于利用网络。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掌握网络焦点,并要积极参与网络活动,担当起网络评论员、信息员、辅导员的角色。教师既要担当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主动引导学生的言论,树立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四)培养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德育工作者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前提条件,是赢得学生理解和信任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在心理学上,人格由能力、气质、性格,以及需要和动机组成,人格通过心理过程即情绪、情感、认知和意志表现出来。在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师自身的价值观、态度、责任心、事业心、情绪、情感等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行的教育评估侧重于对教师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但是忽视了教师人格这一因素。在“5•12”大地震之后,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老师范美忠扔下学生独自逃走,被网友称为“范跑跑”,有家长表示,自己不会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极端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但是教师的品德也一样会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嘀中向学生们展示,如体现在其日常的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倾向性上,体现在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上,体现在思想认识的正确性上,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等等,这都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现实工作中,一些德育教师不喜欢自己的岗位,对职业的价值、社会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积极开展工作的进取心;一些教师不善于调控情绪,在与学生交往中随意伤害学生自尊心;一些教师人格上有主观、偏执、多疑、懦弱的弱点,甚至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德育实施具有负面影响。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感染、引导和启示作用。健康、高尚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增强德育效果,有助于教师接受、理解、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作好示范,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和社会公共评价标准对教师的人格做出判断,并采纳符合自身需要的部分。如果教师的人格表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则会促进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反之亦然。
  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是要加强对德育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道德水平。二是要为德育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使其不良认知和情绪得到纠正和发泄,优化其心理素质。三是要扩大“进口”,可以考虑把各专业德高望重的教师吸纳到德育队伍当中。这些具有较高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老教师本身就是道德的最好典范,他们的治学、育人、为人的观念和作法对于年轻的教师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同样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德育内容。四是要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助,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总之,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德育要科学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德育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德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要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最大目标,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德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第1版.
  [4]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6] 中国网络让西方又爱又怕[N].国际先驱导报.2008-6-2(1).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本文系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高校德育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1152Z046)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我国高等学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显著意义,文章从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贫困生规模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
期刊
摘要: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由高校学生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所决定。当代中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的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同步进行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要更好的融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道德;法制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潮流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时代潮流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因势利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动因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世界多极化是在国际关系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生正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从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开展了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实证研究,最后得到了相关结论,以此来探讨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网络学习;实证研究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既注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注重学生的软件制作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
期刊
摘要:代孕技术由于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及伦理道德问题,一出现便引发大量争议。2001年2月20日,卫生部颁布行政规章,禁止任何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但相关争议并未随之停止。本文认为代孕技术可帮助不孕夫妇实现生育权,在符合公序良俗的情形下,代孕应是法律允许的。  关键词:代孕;公序良俗;知情权;身体权    一、什么是代孕    目前对代孕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认为代孕是将夫妻双方
期刊
摘要: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任务,要想使教师全身心地投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掌握教育理论,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就要了解教师积极性产生的动机,掌握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原则,发现我国教师积极性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教师激励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积极性;动机;激发    一、教师积极性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所谓教师积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图像处理”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被很多专业开设。“数字图像处理”对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文在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提出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并在最后详细分析该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平台。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日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央商务区(CBD)在各大中城市不断涌现,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以后我国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聚集效应;硬核理论;莫菲指数法    中央商务区指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以金融、办公、贸易、信息、管理、展览、会议、文化娱乐等其他高级化的第三产业为主体,辅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期刊
摘要:学生的优良素质,须经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尤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训练,这是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我国青少年现状,就心理训练的育人价值、主要目标以及训练的策略与方法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和概括,主张采用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去引导青少年学生发展和完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训练;育人价值;主要目标;策略与方法    一、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呼唤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