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潮流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和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时代潮流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因势利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动因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世界多极化是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自冷战结束以后,美苏两极称霸世界的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争相较量,此消彼长,一个超级大国和多极政治力量并存已成为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这种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甚至会诱发和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干涉与反干涉、渗透与反渗透的强权政治下,总是试图将其政治理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它们把中国的繁荣和昌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稳定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是对自身最大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将日益加深,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国际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处于优势地位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是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强权垄断者和主要受益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化多元化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各种政治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样性反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发展态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出现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复曲折,西方反共势力甚嚣尘上,大肆叫嚣共产主义运动前途渺茫,社会主义制度气数已尽,对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在东欧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的巨响声中巍然屹立,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择手段的对我国进行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极力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甚至将国际间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盛会也打上政治的烙印。高校是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前沿阵地,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校园生活纷繁复杂,校园文化良莠并蓄。
2.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基本执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滋生和蔓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机体中的顽疾和毒瘤;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盛行,对权力缺乏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骄奢淫逸、贪脏枉法,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政府声望,败坏了社会风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国强民富的小康社会梦想成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公有制经济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总量不断增长,是否会动摇和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或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是否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相背离;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是否会重蹈西方国家曾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否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和道德缺失,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但在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和文化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鱼目混珠、良莠并存,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严重扭曲。一些主题低下,内容庸俗,甚至是低级下流、黄色无聊的演出在社会下层大行其道,它游戏人生、调侃社会,伤风败俗,毒害了广大青年;互联网以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信息无所不包、良莠不齐、是非难辩,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低俗音像制品和地下刊物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文艺作品虽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其共同特点是传播三角恋、婚外情、性解放等低级下流的情感生活,宣扬黑恶势力、血腥恐怖、抖狠凶杀等阴暗凶残的险恶社会。这些品位不高,格调低下,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败坏了社会风气,蚕食着大学校园文化阵地,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和遵纪从善的道德本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诉求
1.当今时代潮流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政治敏感度最强烈,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逐步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但也必须看到,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今世界,少数大学生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和接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不了解近代西方国家的发迹史,也不思考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却大加赞赏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自由博爱,把西方社会看成是当今世界的理想社会和人间天堂;他们不了解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屈辱史,也不思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和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生活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主义不真、旗帜不明、信仰迷茫等问题,加之西方国家大肆贩卖西方社会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企图让青年一代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迷失前进的方向,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附庸。
2.当今时代潮流动摇了理想信念的确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决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使中国走向复兴之路,而带来了无尽的战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赋予了强大的生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到确立,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立志高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上较为普遍的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由于受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大学生中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有之;虚度年华、游戏人生、行为放纵有之;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之;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有之。对共同理想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甚至对共同理想的根基社会主义制度也产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惑,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更是认为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理想化的想象。
3.当今时代潮流冲击了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期培养与熏陶的结果,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的民族之魄,是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高校要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动力和人才基础。要不断地运用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教育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不断地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当代大学生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又同时缺乏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既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思想;既懂得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又在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容易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或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既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国之志,又有贪图享受、害怕艰苦的思想;既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的满腔热情,又缺乏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创业精神。
在社会变革加剧,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在所难免,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形式的简单化、考评的格式化,思想政治教育极终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广大青年学生参差不齐的思想实际形成极大反差,使部分学生形成了“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道德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突破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组织和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不断地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郭海燕,爱国主义教育新论[M],海潮出版社,北京 1997年版
[2]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 2008(5)
[3]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2008(2)
关键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动因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世界多极化是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自冷战结束以后,美苏两极称霸世界的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争相较量,此消彼长,一个超级大国和多极政治力量并存已成为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这种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甚至会诱发和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干涉与反干涉、渗透与反渗透的强权政治下,总是试图将其政治理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它们把中国的繁荣和昌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稳定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是对自身最大的威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将日益加深,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国际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处于优势地位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与贸易,是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强权垄断者和主要受益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化多元化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各种政治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样性反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发展态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出现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复曲折,西方反共势力甚嚣尘上,大肆叫嚣共产主义运动前途渺茫,社会主义制度气数已尽,对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在东欧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的巨响声中巍然屹立,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择手段的对我国进行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极力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思想,甚至将国际间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盛会也打上政治的烙印。高校是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前沿阵地,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校园生活纷繁复杂,校园文化良莠并蓄。
2.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形势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基本执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滋生和蔓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机体中的顽疾和毒瘤;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盛行,对权力缺乏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骄奢淫逸、贪脏枉法,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政府声望,败坏了社会风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难以落到实处。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国强民富的小康社会梦想成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公有制经济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总量不断增长,是否会动摇和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或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是否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相背离;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是否会重蹈西方国家曾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否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和道德缺失,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但在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和文化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鱼目混珠、良莠并存,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严重扭曲。一些主题低下,内容庸俗,甚至是低级下流、黄色无聊的演出在社会下层大行其道,它游戏人生、调侃社会,伤风败俗,毒害了广大青年;互联网以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信息无所不包、良莠不齐、是非难辩,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低俗音像制品和地下刊物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文艺作品虽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其共同特点是传播三角恋、婚外情、性解放等低级下流的情感生活,宣扬黑恶势力、血腥恐怖、抖狠凶杀等阴暗凶残的险恶社会。这些品位不高,格调低下,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败坏了社会风气,蚕食着大学校园文化阵地,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和遵纪从善的道德本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诉求
1.当今时代潮流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旺盛、政治敏感度最强烈,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逐步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但也必须看到,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今世界,少数大学生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和接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不了解近代西方国家的发迹史,也不思考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却大加赞赏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自由博爱,把西方社会看成是当今世界的理想社会和人间天堂;他们不了解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奴役的屈辱史,也不思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和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生活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主义不真、旗帜不明、信仰迷茫等问题,加之西方国家大肆贩卖西方社会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企图让青年一代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迷失前进的方向,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附庸。
2.当今时代潮流动摇了理想信念的确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决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使中国走向复兴之路,而带来了无尽的战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赋予了强大的生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得到确立,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立志高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上较为普遍的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由于受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大学生中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有之;虚度年华、游戏人生、行为放纵有之;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之;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有之。对共同理想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甚至对共同理想的根基社会主义制度也产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惑,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更是认为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理想化的想象。
3.当今时代潮流冲击了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长期培养与熏陶的结果,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的民族之魄,是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高校要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动力和人才基础。要不断地运用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教育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不断地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当代大学生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又同时缺乏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既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思想;既懂得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又在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容易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或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既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国之志,又有贪图享受、害怕艰苦的思想;既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的满腔热情,又缺乏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创业精神。
在社会变革加剧,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在所难免,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形式的简单化、考评的格式化,思想政治教育极终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广大青年学生参差不齐的思想实际形成极大反差,使部分学生形成了“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道德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突破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组织和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不断地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郭海燕,爱国主义教育新论[M],海潮出版社,北京 1997年版
[2]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 2008(5)
[3]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北京 思想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