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远景能源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揭牌
5月20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清华大学(电机系)-远景能源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研究所以智慧风场研究为核心,智能电网研究为边界,从微观技术和宏观政策层面应对风电发展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肯定了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成立的意义。他表示,新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学研合作方式能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主任张智刚介绍了国家电网风电并网的相关情况及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应对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措施。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评价了中国风电发展的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表示将积极支持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的建设发展。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陈勇对江苏地区风能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清华大学与远景能源的合作提出了期待。随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召开了智慧风电圆桌会议,就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政策、技术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智慧风电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应对目前风电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风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
2012年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该项目系2007年1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签订合作协议,就建立关于建筑能耗研究与测试及“低碳”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名称为“绿色能源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中意楼由意大利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出资,并配备了中国和意大利环境、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由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所代领的团队承担大楼内建筑低碳技术的研究。中意绿色能源楼中的20余项绿色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集热技术(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调技术(吸附式空调、吸收式空调、太阳能除湿空调)、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热水、CO2空气源热泵能源中心)、新型高效末端技术(制冷与采暖辐射板技术、小温差风机盘管、地板采暖与送风)、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燃气冷热电联产CCHP)、智能电网技术(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CCHP智能微网)、零碳住宅(以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热泵为基础)、智能家居(能耗实时检测、平板电脑实时控制,网络远程控制)。整个绿色能源楼建筑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节能、节水、节材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等原则,按照65%节能率设计,并配置了意大利外遮阳技术,由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整个楼宇可以脱离中央电网独立运行,甚至可以输出电力。项目负责人王如竹介绍,这20余项技术都是可以运行的技术,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开发的技术,中意绿色能源楼将成为一个新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测试以及展示的平台,也将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6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挪威科技大学校长Torbjorn Digernes,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副校长黄震出席揭牌仪式。张杰说,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两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今年5月签署可持续能源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很大进展,成绩令人振奋。张杰希望两校的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为取得非凡的学术成就而共同努力。Digernes校长表示,双方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长远计划要实现。此次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校合作史上又一里程碑。同时,两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随后,张杰与Digernes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将在绿色建筑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工质技术、风电与智能电网技术、能源系统与社会研究、合作策略和管理等一系列能源研究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实现建立世界领先的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的目标。未来,双方还将合作延伸到教育领域,设立可持续能源双硕士项目,加强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努力实现合作培养研究生和课程交流。(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5月11日下午,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成立揭牌仪式举行。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余爱水教授表示,上海电气集团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以综合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瞄准国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化学电源体系及材料,推进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的研发进度,实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产业化示范应用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储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瓯指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在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力,在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他说,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真诚密切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一定会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大学与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强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5月19日,天津大学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对双方达成共识、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表示肯定,并对今后双方在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人员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寄予厚望。国网能源研究院是国家电网公司从事软科学研究及重大决策咨询服务的综合性能源电力研究智库,在能源电力发展与能源经济研究、能源电力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电网电源协调发展与智能化研究、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管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研究咨询队伍。天津大学在大电网运行与安全预警技术、配电网资产管理与规划技术、分布式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等领域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扎实的科技研发能力。近年来,双方在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人才培养、选聘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已开展了密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将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形成持续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共同为国家电力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天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破解秸秆直燃发电技术难题
由合肥工业大学主持研发的生物质成型与高温超焓燃烧发电锅炉技术,于5月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秸秆利用率,生物质能源大规模产业化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热解液化、气化和直燃发电。但传统方式容易产生结焦结渣现象,从而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合肥工业大学研发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高温超焓燃烧发电技术,攻克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和发电锅炉高温超焓燃烧两大技术难题。这项技术通过物体在超过自身放热所达到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燃烧,实现生物质高效燃烧、低污染排放和锅炉高换热效率的目的。合肥工业大学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邢献军介绍,采用高温超焓燃烧技术,可使生物质燃烧温度达1000℃以上,高出普通锅炉秸秆燃烧温度300℃左右,锅炉热效率达到92%以上,烟气排放优于国家排放标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科研人员采用的秸秆造粒技术可节省6倍至7倍的储运空间,解决了秸秆收集、运输、储藏、防火等技术难题。秸秆的收购价为每吨200元至240元,当地农民因此每亩可增收100多元。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远表示,这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很好地实现生物质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建设一座2×15兆瓦的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消耗25万吨秸秆,给农民带来收益5000万元;可发电2.4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实现利税3500万元。(科技日报)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在北京理工大学揭牌
6月1日,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在北京理工大学正式揭牌,这是北京市教委认定的首个北京实验室。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为实验室牵头单位及参加单位授牌。该实验室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申报的。该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开展整车、零部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目前制约电动汽车推广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以及基础设施的产学研用的产业化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北京实验室参加单位,主要承担电池成组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站与电网关系的研究工作。(北京理工大学)
苏州大学—华盛能源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
6月3日上午,苏州大学与江苏华盛化学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苏州大学—华盛能源材料研究院”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江苏华盛化学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锦良表示,此次合作将本着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争取苏州大学在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与苏州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张家港市副市长朱巧明谈到苏州大学与华盛化学校企联姻开创了苏州大学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的先河,同时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契合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需要,实现了能源与材料领域的完美结合。今后,苏州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苏州大学副校长路建美强调,此次联合研究院的建立是继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之后的又一产学研合作重要成果。双方应以资源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通过共建研究院,实现学校资源更全面、更深入地向企业辐射,从而助推企业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她表示,对双方的此次合作充满期望,并预祝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苏州大学)
5月20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清华大学(电机系)-远景能源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研究所以智慧风场研究为核心,智能电网研究为边界,从微观技术和宏观政策层面应对风电发展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肯定了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成立的意义。他表示,新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学研合作方式能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主任张智刚介绍了国家电网风电并网的相关情况及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应对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措施。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评价了中国风电发展的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表示将积极支持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的建设发展。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陈勇对江苏地区风能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清华大学与远景能源的合作提出了期待。随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召开了智慧风电圆桌会议,就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政策、技术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智慧风电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应对目前风电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风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
2012年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该项目系2007年1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签订合作协议,就建立关于建筑能耗研究与测试及“低碳”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名称为“绿色能源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中意楼由意大利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出资,并配备了中国和意大利环境、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由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所代领的团队承担大楼内建筑低碳技术的研究。中意绿色能源楼中的20余项绿色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集热技术(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调技术(吸附式空调、吸收式空调、太阳能除湿空调)、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热水、CO2空气源热泵能源中心)、新型高效末端技术(制冷与采暖辐射板技术、小温差风机盘管、地板采暖与送风)、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燃气冷热电联产CCHP)、智能电网技术(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CCHP智能微网)、零碳住宅(以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热泵为基础)、智能家居(能耗实时检测、平板电脑实时控制,网络远程控制)。整个绿色能源楼建筑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节能、节水、节材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等原则,按照65%节能率设计,并配置了意大利外遮阳技术,由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整个楼宇可以脱离中央电网独立运行,甚至可以输出电力。项目负责人王如竹介绍,这20余项技术都是可以运行的技术,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开发的技术,中意绿色能源楼将成为一个新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测试以及展示的平台,也将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6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挪威科技大学校长Torbjorn Digernes,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副校长黄震出席揭牌仪式。张杰说,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两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今年5月签署可持续能源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很大进展,成绩令人振奋。张杰希望两校的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为取得非凡的学术成就而共同努力。Digernes校长表示,双方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长远计划要实现。此次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校合作史上又一里程碑。同时,两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随后,张杰与Digernes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将在绿色建筑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工质技术、风电与智能电网技术、能源系统与社会研究、合作策略和管理等一系列能源研究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实现建立世界领先的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的目标。未来,双方还将合作延伸到教育领域,设立可持续能源双硕士项目,加强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努力实现合作培养研究生和课程交流。(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5月11日下午,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成立揭牌仪式举行。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余爱水教授表示,上海电气集团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以综合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瞄准国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化学电源体系及材料,推进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的研发进度,实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产业化示范应用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储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瓯指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在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力,在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他说,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真诚密切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一定会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为进一步推动天津大学与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加强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5月19日,天津大学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对双方达成共识、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表示肯定,并对今后双方在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人员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寄予厚望。国网能源研究院是国家电网公司从事软科学研究及重大决策咨询服务的综合性能源电力研究智库,在能源电力发展与能源经济研究、能源电力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电网电源协调发展与智能化研究、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管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研究咨询队伍。天津大学在大电网运行与安全预警技术、配电网资产管理与规划技术、分布式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等领域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扎实的科技研发能力。近年来,双方在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人才培养、选聘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已开展了密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将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形成持续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水平,共同为国家电力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天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破解秸秆直燃发电技术难题
由合肥工业大学主持研发的生物质成型与高温超焓燃烧发电锅炉技术,于5月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秸秆利用率,生物质能源大规模产业化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热解液化、气化和直燃发电。但传统方式容易产生结焦结渣现象,从而限制了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合肥工业大学研发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高温超焓燃烧发电技术,攻克了常温空气无焰燃烧和发电锅炉高温超焓燃烧两大技术难题。这项技术通过物体在超过自身放热所达到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燃烧,实现生物质高效燃烧、低污染排放和锅炉高换热效率的目的。合肥工业大学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邢献军介绍,采用高温超焓燃烧技术,可使生物质燃烧温度达1000℃以上,高出普通锅炉秸秆燃烧温度300℃左右,锅炉热效率达到92%以上,烟气排放优于国家排放标准,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科研人员采用的秸秆造粒技术可节省6倍至7倍的储运空间,解决了秸秆收集、运输、储藏、防火等技术难题。秸秆的收购价为每吨200元至240元,当地农民因此每亩可增收100多元。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远表示,这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很好地实现生物质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建设一座2×15兆瓦的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消耗25万吨秸秆,给农民带来收益5000万元;可发电2.4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实现利税3500万元。(科技日报)
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在北京理工大学揭牌
6月1日,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在北京理工大学正式揭牌,这是北京市教委认定的首个北京实验室。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和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为实验室牵头单位及参加单位授牌。该实验室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申报的。该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开展整车、零部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目前制约电动汽车推广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以及基础设施的产学研用的产业化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北京实验室参加单位,主要承担电池成组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站与电网关系的研究工作。(北京理工大学)
苏州大学—华盛能源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
6月3日上午,苏州大学与江苏华盛化学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苏州大学—华盛能源材料研究院”签约及揭牌仪式举行。江苏华盛化学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锦良表示,此次合作将本着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争取苏州大学在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与苏州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张家港市副市长朱巧明谈到苏州大学与华盛化学校企联姻开创了苏州大学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的先河,同时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契合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需要,实现了能源与材料领域的完美结合。今后,苏州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苏州大学副校长路建美强调,此次联合研究院的建立是继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之后的又一产学研合作重要成果。双方应以资源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通过共建研究院,实现学校资源更全面、更深入地向企业辐射,从而助推企业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她表示,对双方的此次合作充满期望,并预祝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