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一拆,荆州尴尬失关公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被有关部门通报、并要求整改的湖北荆州巨型关公雕像,近期开始拆除、迁移工作。这尊高58米的雕像建造花费1.7亿元,搬走需要再花1.5亿元。“这是不是二次浪费?”网友们的质疑不无道理。不知生活在千百年前的关二爷,若能穿越到今天,目睹自己雕像所引发的争议、耗费的巨资,又会作何感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羽是忠、勇、义的象征。特别是“义”,被认为是其核心品质。关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将关羽列为“义绝”,即仁义到极致之人。因此,关羽被逐渐神化。特别是在商人和华人群体中,由于“义”是信用和信赖的基础,关公崇拜、关帝信仰更为普遍。湖北荆州,就是看到了关公作为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的价值,想用一尊巨像把当地打造为关帝信仰的重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但是,荆州其实是关公的失意之地,他在这里兵败,落下“大意”之名。如今,这块土地似乎仍未给关二爷带来好运。据报道,以巨型关公像为核心景观的关公义园自2016年开园以来,4年多时间,营业收入不到1300万元,除去高额维护成本,是亏是赚,一目了然。當今旅游业,已告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游客期待的是沉浸式游览体验,对配套设施、餐饮住宿、文化氛围等都有更高要求。如果以为修建几座巨型景观、制造几个“之最”,就能获得游客青睐,实属“大意”,未免天真。
  需警惕的是,这种热衷于修建巨型景观、怪异景观的现象并非孤例。如今,只要从导游嘴里听说“最高”“最大”“第一”等导游词,游客们不禁要警觉起来。因为这类景观中,一大半都是噱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有东西、真有文化的地方,往往不需要唬人名号,更不需要用规模等外在形式来证明。而没有真材实料、文化味不足的地方,才需要奔着“最”做文章,仿佛景观有多大、影响力就有多大,雕像有多高、人气就有多高。
  在强调绿色发展的今天,选择低能耗、无污染的旅游业为地方发展注入再出发的新动能,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条发展之路看上去很美好很容易,但需要做的功课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对于那些想打文化牌的城市来说,单靠蹭热点、制造噱头是不可能有胜算的。前有争抢西门庆故里、杜撰琅琊台文化,后有巨型关公像、天下第一水司楼,种种失败案例都说明,在打造文化景观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挖掘、规划、考量。比如能不能把名人故事、历史传说讲好、包装好、传播好,能不能在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商业景观之间达成某种协调和平衡,能不能把观光游与休闲游充分结合在一起。如果地方干部满脑子都是大景观,干的都是面子工作、造的都是形象工程、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就不可能真正获得文化旅游产业的红利,甚至可能会对地方形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为关公庙题写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真正震撼人心、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历史人物和文化景观背后的精神内涵。关二爷在老百姓心中的伟岸形象,不需要一尊巨大的雕像来证明。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一点,即便这次没有“大意失荆州”,也难免下次会落个“败走麦城”。
其他文献
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虽然自称“散论”,但脉络十分清楚,这是对起自明初,迄于辛亥革命这五百四十四年历史的描述。这一中世纪文化走向衰落、近代文化陷于难产的岁月,给作者“既带来了研究之繁,也增添了引人入胜的情趣。”读完全书,人们便会发现,作者在绵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所作出的论断,切中这一“早期启蒙文化与回光返照的封建帝国文化相交织”的时代的要害。  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文化与文化史涵义的阐释,可以看到
一    现代的会计,是借助于科学的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按照各类经济单位各自的需要,进行系统地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的一种方法和工具。现代社会,较之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主义经济,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不知要频繁、复杂多少倍,如果没有一套按照科学原理设计的方法来系统地加以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那末,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各种经常在变动的经济关系,就会成为一片混
写中国音乐史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如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用功的耐力是写不好的;如果仅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没有音乐本身的丰富实践去检验它的真伪、优劣,也是写不好的。杨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可说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实例。  他本是学经济专业的,音乐好象是业余爱好,由业余爱好而迷上了它,而且终生系之。但是音乐这一行,在旧社会是没有出路的一门艺术,为了生活,他在中学时代是读的师范,在大学是学的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特地把反映陆游视力、牙齿健康状况的诗句摘引出来,说明这位大诗人到了高龄之年,眼齿仍佳。诗中说陆游“五十灯前见细书”,“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六十岁时,“细书时读眼犹明”。直到七十九岁,只是“一齿已摇犹决肉,双眸虽涩尚耽书”。直到七十九岁,始言“目昏颇废书”。这些,是完全可信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可思议之处,如八十二岁时“神光自两眦出,若初日,室中皆明”之类。这大概是
以写作《未来冲击》与《第三次浪潮》而闻名的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对于日本问题也极为关注。他在去年出版的新著《预测与前提》中,设立了《关于日本和其他的神话》的专章来讨论日本问题。这一章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日本的生产率     托夫勒谈到在东京银座街上的观感,商店里售货员多,夫妻老婆店多,农业方面小农户多,在在都难以令人相信日本生产率高。要而言之,日本除出口方面生产率高,国内公共事业
国外发展战略研究著作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平息后,昔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相继获得了独立。自那时起,探讨涉及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得到长足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发展经济学,便应运而兴。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学术界瞩目的一个重要领域。三十余年来,国外有关著作汗牛充栋,一股股发展思潮层出不穷,正是它们,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驾驭和影响了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在世界
叶圣陶同志的一封信    舒芜同志赐鉴:  昨天接到《读书》第十二期,封面上标出您的《谈》,立即叫孙媳念给我听。我深爱黄裳同志的文章,他那本《榆下说书》差不多篇篇都听了。我佩服他知道得多,体会得深,思索得周密,因而说出来的话决不随声附和,自有独到之处。但是我抓不住总的精神,说不出一句最扼要的话。您可指出来了,说黄裳同志善于知人心。我决非钞通常说烂了的话,您真的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好象得到了一把金钥
黎婧。武汉人,“80后”兼职插画师,新冠肺炎轻症康复者。她用画笔记录了自己从治疗到康复的所见所闻,被网友称为“方舱手绘小姐姐”。  黎婧曾经是一名专职插画师,目前在武汉一家企业做策划兼设计工作,但在网络上,她有一个更出名的称号——“方舱手绘小姐姐”。  新冠肺炎疫情最凶猛的时候,黎婧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里的一名患者。治疗期间,她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些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
这篇论文打算比较两部毫无关联的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人都曾在本民族戏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写作传奇剧。《冬天的故事》和《牡丹亭》具有某些明显的共同特点,比如,两出戏都采用了悲喜剧的形式,都借用田园牧歌来衬托纯洁与狡诈之间的冲突。在这两出戏里,当恋人们逃进与世隔绝的“抒情境界(lyriccapsule)”时,全剧便达到了抒情的高潮。这两出戏都突出了一个传统的主题:它们分别通
现在图书发行工作中存在着既有积压又有脱销的现象,两者都相当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扭转这个局面呢?许多人有个看法,认为应当实行以销定产。  生产量如果适应于销售量,或者说,生产如果适应于市场,当然不会发生大的积压或脱销了。但是怎样去适应,也还是有争论的。  说起来,现在习惯了的做法,是有很大盲目性的,决不能叫做以销定产。现在出版社向新华书店提供每一种图书的内容说明,并且指陈读者对象是什么人,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