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出版业的繁荣往往能带动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兴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的繁荣与萧条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息息相关。民国时期,社会处于改革转型之际,各种改革思潮和文化运动此起彼伏,民众对各种出版物的需求大增,很大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商务印书馆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逐步发展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出版社,并为我国近代出版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业;发展因素
一、民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出版物的种类、数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一批来自西方的新思潮汹涌而至,中国人思想封闭的现状被打破了,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们对来自西方的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停止了对华的压迫侵略,这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在这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出版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更多的爱国志士得以学习新文化,并用新知识、新思想来保卫中华民族。
二、推动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民国时期,出版业处于政治与文化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环境之中,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特点,我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文化方面
首先,1919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他们渴求新文化,敢于挑战权威,反对旧思想。新文化的突如其来确实令商务措手不及,但以张元济为主导的商务编译所很快对出版方针做出调整,回应新式知识分子的诉求。此后,商务开始出版白话文以及各种小说月刊,翻译西方著作,编辑各种丛书,以顺应新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次,商务印书馆位于上海这个大型港口城市,上海文化的开放性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最先接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与洗礼。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学术思想随着通商口岸的设立而传入,出版业也逐渐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开始出版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学著作,对开启民智做出了重要贡献。
2、政治制度
1902年,清政府为实行新政,下令各省广设学堂,并颁布学堂章程,学校数量的增多导致对教材的需求大大增加。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国民政府要求创办新式学堂,宣传新思想,商务印书馆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编纂各种类型的教科书,以其新颖的内容和齐全的种类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1915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开启民智,分别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明令各省治、县治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馆,供公众之阅览”。在中央的推动下,各地政府、大学均广设图书馆,形成一股图书馆运动。在图书馆运动的推动下,各出版社竞相出版图书,推动了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3、科技层面
技术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逐渐传入我国,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也随之引进。中国开始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前来传授先进技术,商务印书馆也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印刷技术。而且在商务印书馆的带领下,国人掀起了铅活字研制的热潮,出版社还不断引进其他先进的印刷技术与辅助设备。先进印刷技术的引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1、拥有知人善用并热心于发展中国出版事业的管理者
拥有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为出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编辑出版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张元济。1903年,受夏瑞芳之邀,张元济怀着“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树林努力来”的志向,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与夏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发展民族实业。他认为,“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张是以促进整体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投入到出版事业之中的。在张元济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逐渐成为一个以出版为主的文化教育单位。
张元济知人善用,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他坚信改革用人策略是商务的当务之急。张元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集人才,1915年,他重聘陈叔通加入商务,共同对商务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将商务推上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之中。1912年,他又聘王云五进入商务,并协助其大刀阔斧搞改革,裁旧员换新人,使商务在出版、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符合资本主义的要求,为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2、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1903年,在夏瑞芳的领导下,商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商务靠吸纳股东的方法来募集资金,开现代出版业管理体制之先河。据悉,1913年,商务的资本积累已是全国私营企业的第一位,堪称全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据庄俞记述,商务从创立至1930年,名义上股东会是最高权力中心,下设董事会及总务处,再分为不同的附属机构、分馆、分厂及各省支馆。等级有序的组织体系促使商务印书馆由一元经营向编译、出版、印刷、发行多元经营转变,推动了商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
3、出版物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新文化运动以来,社会上文化气氛的改变,使公众对出版物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商务印书馆紧跟社会文化风气,于1919年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配合白话而编纂的教科书和词典——《新体国语教课书》、《国音字典》等。1920年以后,商务有关白话文的出版物不断增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响应政府普及文化知识的号召,商务专门成立相关小组,加强对自然科学读物以及丛书的编辑,较为出名的有《共同社丛书》、《北京大学丛书》等,丛书的出版反映出出版机构在开启民智的启蒙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建立健全的组织规章制度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在实践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现代企业运作制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在近代企业发展中真正实现了“为中国实业第一模范”的作用。除了科学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以外,商务印书馆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1930年以后,商务印书馆在股东临时会议上订立了《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首先明确了商务是股份有限公司,名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该章程对公司的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及所享待遇有明确的规定,并对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工作任务以及办事总则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严格缜密的规章制度为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提供了保障,也为同时期其他民族企业提供了借鉴。
三、结语
民国时期,社会正处在政治、文化大变革的环境中,出版业的发展对开启民智,解放思想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出版业的领军巨头——商务印书馆更是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势积弱,社会资本匮乏的时代,商务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用其独特的运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引领着民国时期其他出版机构的发展,它的发展道路也给我们当代出版业的发展诸多启示。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因素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出版业的影响,更应该明白出版业的发展会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1-236.
[2]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313-320.
[3]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4]汪耀华.民国书页经营规章[S].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吴永贵.中国出版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3-138.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出版业;发展因素
一、民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的出版业,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出版物的种类、数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一批来自西方的新思潮汹涌而至,中国人思想封闭的现状被打破了,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们对来自西方的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停止了对华的压迫侵略,这为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在这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出版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更多的爱国志士得以学习新文化,并用新知识、新思想来保卫中华民族。
二、推动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民国时期,出版业处于政治与文化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环境之中,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特点,我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文化方面
首先,1919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涌现出来,他们渴求新文化,敢于挑战权威,反对旧思想。新文化的突如其来确实令商务措手不及,但以张元济为主导的商务编译所很快对出版方针做出调整,回应新式知识分子的诉求。此后,商务开始出版白话文以及各种小说月刊,翻译西方著作,编辑各种丛书,以顺应新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次,商务印书馆位于上海这个大型港口城市,上海文化的开放性对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最先接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与洗礼。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学术思想随着通商口岸的设立而传入,出版业也逐渐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开始出版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学著作,对开启民智做出了重要贡献。
2、政治制度
1902年,清政府为实行新政,下令各省广设学堂,并颁布学堂章程,学校数量的增多导致对教材的需求大大增加。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国民政府要求创办新式学堂,宣传新思想,商务印书馆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编纂各种类型的教科书,以其新颖的内容和齐全的种类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1915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开启民智,分别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明令各省治、县治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馆,供公众之阅览”。在中央的推动下,各地政府、大学均广设图书馆,形成一股图书馆运动。在图书馆运动的推动下,各出版社竞相出版图书,推动了出版业的迅速发展。
3、科技层面
技术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逐渐传入我国,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也随之引进。中国开始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前来传授先进技术,商务印书馆也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印刷技术。而且在商务印书馆的带领下,国人掀起了铅活字研制的热潮,出版社还不断引进其他先进的印刷技术与辅助设备。先进印刷技术的引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1、拥有知人善用并热心于发展中国出版事业的管理者
拥有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为出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编辑出版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张元济。1903年,受夏瑞芳之邀,张元济怀着“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树林努力来”的志向,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与夏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发展民族实业。他认为,“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张是以促进整体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而投入到出版事业之中的。在张元济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逐渐成为一个以出版为主的文化教育单位。
张元济知人善用,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他坚信改革用人策略是商务的当务之急。张元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集人才,1915年,他重聘陈叔通加入商务,共同对商务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将商务推上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之中。1912年,他又聘王云五进入商务,并协助其大刀阔斧搞改革,裁旧员换新人,使商务在出版、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符合资本主义的要求,为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2、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1903年,在夏瑞芳的领导下,商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商务靠吸纳股东的方法来募集资金,开现代出版业管理体制之先河。据悉,1913年,商务的资本积累已是全国私营企业的第一位,堪称全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据庄俞记述,商务从创立至1930年,名义上股东会是最高权力中心,下设董事会及总务处,再分为不同的附属机构、分馆、分厂及各省支馆。等级有序的组织体系促使商务印书馆由一元经营向编译、出版、印刷、发行多元经营转变,推动了商务管理体系的现代化。
3、出版物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新文化运动以来,社会上文化气氛的改变,使公众对出版物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商务印书馆紧跟社会文化风气,于1919年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配合白话而编纂的教科书和词典——《新体国语教课书》、《国音字典》等。1920年以后,商务有关白话文的出版物不断增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响应政府普及文化知识的号召,商务专门成立相关小组,加强对自然科学读物以及丛书的编辑,较为出名的有《共同社丛书》、《北京大学丛书》等,丛书的出版反映出出版机构在开启民智的启蒙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建立健全的组织规章制度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在实践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现代企业运作制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在近代企业发展中真正实现了“为中国实业第一模范”的作用。除了科学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以外,商务印书馆在经营管理上也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1930年以后,商务印书馆在股东临时会议上订立了《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首先明确了商务是股份有限公司,名为“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该章程对公司的各部门、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及所享待遇有明确的规定,并对每个部门的组织结构、工作任务以及办事总则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严格缜密的规章制度为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提供了保障,也为同时期其他民族企业提供了借鉴。
三、结语
民国时期,社会正处在政治、文化大变革的环境中,出版业的发展对开启民智,解放思想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出版业的领军巨头——商务印书馆更是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势积弱,社会资本匮乏的时代,商务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用其独特的运营方式和发展模式引领着民国时期其他出版机构的发展,它的发展道路也给我们当代出版业的发展诸多启示。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因素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出版业的影响,更应该明白出版业的发展会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1-236.
[2]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313-320.
[3]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4]汪耀华.民国书页经营规章[S].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吴永贵.中国出版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