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情况及结构性特征诊断为研究目的,按照现代认知诊断理论的研究范式,构建各个专题的认知诊断模型,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诊断测验》。根据试题质量判定标准,组编测验项目,构建测验题库。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诊断和群体能力发展特征的比较,在教学中达到因材实教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测验
教育部 2011 年印发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思政厅〔2011〕 5 号) (以下称 《基本要求》) 明确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 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这一定义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三方面内容:知识学习、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知识传授是基础,是心理健康及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而对课程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则是明确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方式。课程考核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中的难点,在近三年的知网论文中几乎没有出现,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综合管理等方面。认知诊断测验作为以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的测验理论,在个性化的学习及因材施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认知诊断测验理论的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可提供自适应测验、个性化试题,帮助构建测验题库。
本研究结合某地方本科院校近二年共4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未考试,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编制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诊断测验。通过对测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前期调研
在编制测验题本之前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研、与授课老师共同探讨并搜索心理健康教育测验相关题库 ,了解并确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问题处理技能,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及需求, 收集、改编以及自行编制测验题目。根据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能力”由低到高4个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编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能力”的试测工具,共500道题,题型均为单选题。每学期末结题前抽取题库中试题形成笔试试卷。
2.研究过程
(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某地方本科院校两届大一新生,均为参与整个学期共1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年龄在 17 ~20 岁之间 ,其中两届大一新生中男生约5000人,女生3600人。采取网上测试的形式,有效调查结果共8600份。
(2)调查工具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要求编制300道试题。共分为5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占题库数量的20%,每学期未课程考核在各个专题的题库中抽取10题组成总题量为50的测验。每个专题至少包含5个常用知识点,5种实践技能运用。所有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在试测后,选取项目指标较好的试题,组编成卷。
(3)测试与分析
初拟题本形成后,对部分被试采取两次试测,并根据分析结果筛选题目并确定维度。采用SPSS23.0对测试结果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在以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分析后,从碎石图和提取的因子个数综合来看,抽取了8个因素,与之前的将总测验分成5个专题的内容较为吻合。且每个专题的测验信度均在0.6以上。各题项与所属专题的总分相关较高。此外,在测试结束后,针对题项进行修订,争取进一步提高试题质量。
(4)口语报告结果
被试的口语报告是认知诊断的重要过程,通过被试详细的描述解题的思维过程,可了解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关键点。对于未掌握的知识点,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为题库及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建设打下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章《大学生生涯发展》为例。专题内容涉及自我认识、了解世界、抉择行动三部分。在每个部分学生都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自我认识的模糊性,决策方法掌握不全等。依据被试的口语报告,建构模型,编制认知诊断测验试题,对于开展后续教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二、 研究结果
1、被试在各教学专题上的得分情况分析
课程考核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认知诊断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和判断学生对难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访谈及课堂反馈情况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识记内容掌握较好,在实际运用中就易脱离书本,按照惯有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有学生用心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但缺乏练习,或实际情景模拟,对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握不准。还存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没有帮助解决自身问题,对课程的内容掌握较少的情况。
针对常见的知识点,发现学生对于异常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知识点回答基本正确,这表明,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往往可以相互促进,大学生普遍重视人际关系,高校也常开展心理异常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常见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帮助作用。而对于某些专题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专题上的得分较低,也反应大学生在这方面处于较迷茫的状态,因而,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在各专题上加强相应知识点的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开展有关专题的团体活动等也可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了解,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对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分解、考评
专题教学结束后,对班级同学在该部分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后练习及访谈,划分出难度不同的试题,通过对被试思维过程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和整理,以此来编制课程认知诊断测验试题题本。注重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通过实际心理技能的训练,例如,人际沟通、情绪调节、自信心提升等具體训练,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面对心理困惑积极自我调适的能力,而实际训练也分步骤进行,能够较好的帮助构建认识诊断模型。随着课程及考核的累积,对知识点的模型建立也将日渐完善,有助于教师关注其班级学生学习状况,开展个性化教学或因材施教。 3.对课程内容进行360度多重评价
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建构练习题库。每专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增强相应知识点的教学,同时细化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创新思维、及批判思维。测验试题以情景测验为主,由于试题较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基本的“情商”下普遍能够选对,而一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去评价则显得较为困难,更难谈的上课堂所学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慕课平台、课堂实训、考核结果,可综合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4、信度分析
由于质量较高的试题会在每学期的期未考试中再度运用,因而,其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都可以较容易实现,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五个专题的试题经过半年的时间间隔,它们的再测信度分布于0.6与0.8之间,Cronbach α 系数介于 0 . 89 ~ 0 . 92 之间 ,对于目标参照性测验的信度标准而言,该测验的信度较为理想。
5、效度分析
采用SPSS23.0对正式考试的测验结果采用以方差最大法進行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以验证其结构效度。数据来自近20个文、理专业学生的测验结果。从分析结果看,测验的结构效度较为理想;8个因素的解释率达到60%。且相关试题在因素上的负荷较大。只有少数试题在某因素上的负荷较小。这可能与实际中的问题往往并非一个专题内容,且同时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其它方面内容有关。
三、 研究结论
1、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及考核,例如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在案例中穿插理论教学,并提供相应的习题供学生平时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其印象,并能有在实际中进行初步运用。
2、本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参照相关的试题及测验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情形编制出适用于课程教学的小型测验题库。
3、该题库中的大部分试题质量较好,抽选试题组成的测验也有较高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完善,达到通过测验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vol.13,No.4
【2】赖运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向—基于近五年文献的分析与思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7月.Vol.32 no.7
【3】董林傲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施路径探析.时代教育.2018年02期
【4】徐增杰. 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特点的学习效果评价改革. 辽宁高职学报.第19卷,第3期,vol.19,no.3
【5】吴颖新.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反思. 理论.应用.探索.2017年5月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诊断研究-以ABC理论学习为例”(16B07)
湖南省教育厅德育实践项目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四三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5SF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研究”(RKJGY1645)
作者简介:邵海(1986—),女,汉族,江西波阳人,讲师,心理学硕士,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测验
教育部 2011 年印发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思政厅〔2011〕 5 号) (以下称 《基本要求》) 明确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 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这一定义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三方面内容:知识学习、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知识传授是基础,是心理健康及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而对课程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则是明确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方式。课程考核目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中的难点,在近三年的知网论文中几乎没有出现,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综合管理等方面。认知诊断测验作为以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的测验理论,在个性化的学习及因材施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认知诊断测验理论的发展,结合计算机技术可提供自适应测验、个性化试题,帮助构建测验题库。
本研究结合某地方本科院校近二年共4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未考试,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编制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诊断测验。通过对测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前期调研
在编制测验题本之前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研、与授课老师共同探讨并搜索心理健康教育测验相关题库 ,了解并确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问题处理技能,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及需求, 收集、改编以及自行编制测验题目。根据所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能力”由低到高4个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编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能力”的试测工具,共500道题,题型均为单选题。每学期末结题前抽取题库中试题形成笔试试卷。
2.研究过程
(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某地方本科院校两届大一新生,均为参与整个学期共1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年龄在 17 ~20 岁之间 ,其中两届大一新生中男生约5000人,女生3600人。采取网上测试的形式,有效调查结果共8600份。
(2)调查工具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要求编制300道试题。共分为5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占题库数量的20%,每学期未课程考核在各个专题的题库中抽取10题组成总题量为50的测验。每个专题至少包含5个常用知识点,5种实践技能运用。所有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在试测后,选取项目指标较好的试题,组编成卷。
(3)测试与分析
初拟题本形成后,对部分被试采取两次试测,并根据分析结果筛选题目并确定维度。采用SPSS23.0对测试结果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在以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分析后,从碎石图和提取的因子个数综合来看,抽取了8个因素,与之前的将总测验分成5个专题的内容较为吻合。且每个专题的测验信度均在0.6以上。各题项与所属专题的总分相关较高。此外,在测试结束后,针对题项进行修订,争取进一步提高试题质量。
(4)口语报告结果
被试的口语报告是认知诊断的重要过程,通过被试详细的描述解题的思维过程,可了解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关键点。对于未掌握的知识点,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为题库及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建设打下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章《大学生生涯发展》为例。专题内容涉及自我认识、了解世界、抉择行动三部分。在每个部分学生都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如,自我认识的模糊性,决策方法掌握不全等。依据被试的口语报告,建构模型,编制认知诊断测验试题,对于开展后续教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二、 研究结果
1、被试在各教学专题上的得分情况分析
课程考核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认知诊断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和判断学生对难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访谈及课堂反馈情况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识记内容掌握较好,在实际运用中就易脱离书本,按照惯有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有学生用心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但缺乏练习,或实际情景模拟,对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握不准。还存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没有帮助解决自身问题,对课程的内容掌握较少的情况。
针对常见的知识点,发现学生对于异常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知识点回答基本正确,这表明,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往往可以相互促进,大学生普遍重视人际关系,高校也常开展心理异常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常见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帮助作用。而对于某些专题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专题上的得分较低,也反应大学生在这方面处于较迷茫的状态,因而,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在各专题上加强相应知识点的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同时,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开展有关专题的团体活动等也可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了解,进一步提升心理素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对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分解、考评
专题教学结束后,对班级同学在该部分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后练习及访谈,划分出难度不同的试题,通过对被试思维过程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和整理,以此来编制课程认知诊断测验试题题本。注重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通过实际心理技能的训练,例如,人际沟通、情绪调节、自信心提升等具體训练,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面对心理困惑积极自我调适的能力,而实际训练也分步骤进行,能够较好的帮助构建认识诊断模型。随着课程及考核的累积,对知识点的模型建立也将日渐完善,有助于教师关注其班级学生学习状况,开展个性化教学或因材施教。 3.对课程内容进行360度多重评价
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建构练习题库。每专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增强相应知识点的教学,同时细化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创新思维、及批判思维。测验试题以情景测验为主,由于试题较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基本的“情商”下普遍能够选对,而一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去评价则显得较为困难,更难谈的上课堂所学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慕课平台、课堂实训、考核结果,可综合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4、信度分析
由于质量较高的试题会在每学期的期未考试中再度运用,因而,其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都可以较容易实现,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五个专题的试题经过半年的时间间隔,它们的再测信度分布于0.6与0.8之间,Cronbach α 系数介于 0 . 89 ~ 0 . 92 之间 ,对于目标参照性测验的信度标准而言,该测验的信度较为理想。
5、效度分析
采用SPSS23.0对正式考试的测验结果采用以方差最大法進行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以验证其结构效度。数据来自近20个文、理专业学生的测验结果。从分析结果看,测验的结构效度较为理想;8个因素的解释率达到60%。且相关试题在因素上的负荷较大。只有少数试题在某因素上的负荷较小。这可能与实际中的问题往往并非一个专题内容,且同时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其它方面内容有关。
三、 研究结论
1、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可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及考核,例如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在案例中穿插理论教学,并提供相应的习题供学生平时练习。目的在于加深其印象,并能有在实际中进行初步运用。
2、本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参照相关的试题及测验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情形编制出适用于课程教学的小型测验题库。
3、该题库中的大部分试题质量较好,抽选试题组成的测验也有较高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完善,达到通过测验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vol.13,No.4
【2】赖运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向—基于近五年文献的分析与思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7月.Vol.32 no.7
【3】董林傲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施路径探析.时代教育.2018年02期
【4】徐增杰. 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特点的学习效果评价改革. 辽宁高职学报.第19卷,第3期,vol.19,no.3
【5】吴颖新.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反思. 理论.应用.探索.2017年5月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诊断研究-以ABC理论学习为例”(16B07)
湖南省教育厅德育实践项目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四三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5SF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研究”(RKJGY1645)
作者简介:邵海(1986—),女,汉族,江西波阳人,讲师,心理学硕士,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