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与维新”中“与”的读音与释义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中出现的“咸与维新”一词中的“与”字,有读者反映教学中有争议:有人认为应当读yǔ,是“准许、允许”的意思;有人则认为应当读yù,是“参加”的意思。究竟应该怎样区别它的读音,解释它的要义,本刊刊发作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编者
  对此问题之所以会争论不休,是因为目前的词典尚且对“咸与维新”中“与”的注音与释义存在诸多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义不协,二是注解两可,三是引例失当。如《阿Q正传》的例子,不妨先看《既得利益异同论》中的一段话:“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咸与维新’一语曾颇为流行,那意思是大家都参与革新、革命,不再分革命中的你我了。”“与”作“参与”解,鲁迅正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语境,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成语的。由于词典编纂者没有正视“咸与维新”一词在使用或传用过程中的意义衍化现象,从而没有认真审视引入词典中的例子,以至于词典中的部分引例不能支持词典的解释。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里的“与”字呢?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咸与维新”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区分它的原意和后指义。“咸与维新”始见于《书·胤征》中胤侯征讨羲和前对部下讲的一番话里面,告诫他们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恩威兼施。唐朝孔颖达和宋代蔡沈对此都有很明确的解释。“都准予改过自新或革故图新”即“咸与维新”的原意,“与”在这里,就是“准许”的意思。后来的诏书官文中的“咸与维新”基本上沿用了这个意思,或者即便没有出现这个词语,也用类似的话语表达了这层意思。但事实上,“与”在“咸与维新”一词中作“参加”义也是由来已久的。当统治阶层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或为表现他们的宽宥、包容、自省、自新,或为增强某宣示的鼓动性、号召力,就可能会在“都参加革新”这个意义上使用“咸与维新”。如沈约的《赦诏》、林则徐的奏折等例子,在此不一一赘述。近代以来,“维新”几乎成为有识之士之共识,尤其辛亥革命后,再也没有谁准许的“维新”,只有自觉主动参与的“维新”了。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几乎都是从鲁迅的作品中习得这个成语的,并在“都参加革新”的意义认同上把它用到了现实的语言生活中,如戴继华在《走出语文课改的高原期》中写道:“师生们卷入新课程的大潮中,只能被动地‘咸与维新’,改革也只能落在口头上、文件里、总结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此,我们不妨提供两种纠正“咸与维新”中“与”的注音释义混乱的方法。方法一:区分成语的原意和后指义,将“与”在该成语中的两种意义和对应的两种读音明确加以区分。方法二:“与”只作yù音,“参加”义,引例围绕后指义展开,同时点明成语的出处及原意。方法一比较客观,但判别成语表示的究竟是原意还是后指义,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方法二果断地对“与”字作了古今一体的注音,解释时着重考虑了成语现时的语用实际。我们倾向于选择方法二,毕竟,语言是为今天的人们更好地交流、交际服务的。在“咸与维新”的“都准许弃旧从新”义已成“死义”的今天,尊重成语在语言生活(包括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际,应该是一个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比较合理的选择。(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雷良启 夏国华)■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实验历时五年,教学成绩显著。 我认为“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有以下亮点1.学生学得快乐。他们经过课前预习、课堂的合作交流后,阅读自信心增强,喜爱主动学习。2.家长满意。因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3.教师享受教学的幸福。课堂上学生像演员一样潇洒说课,教师是导演,幕后遥控指挥,教师花几分钟作点拨就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大跨步。然而,
期刊
所谓教学常规,通常指的是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置、辅导学习等环节。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环节,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而对此不以为意。也许正因为是常态,太过熟悉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管理者忽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常态,又何来正常、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也只有让这些常态真正规范、正常,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的地方,也才有实际的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
期刊
【片段一】角色换位—— “我是水果娃娃”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互动游戏,好不好?请注意,从现在起,你们的名字都请改一改,改成什么呢?改成你最喜欢的那种水果的名称。想好了吗?请问你叫什么呀?  生:我叫西瓜。  生:我是橘子。  师:把你的新名字轻轻地告诉同桌。  【片段二】交际活动—— “快乐交友”  师:(扮演葡萄姐姐)水果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你们看!夜深了,星星宝宝在天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
期刊
【课堂实录】  生:(班长手捧一束鲜花,双手献给老师)我代表五(3)班的同学祝孙老师教师节快乐!  师:(双手接过鲜花)谢谢!开学刚刚十天,你们还沉浸在五年级之中吧。十天来,你们已经成为六(3)班的学生了。我愿意和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好朋友。我手中的鲜花很漂亮,就像你们的张张笑脸,我手中的鲜花也很珍贵,它象征着你们美好的心灵,寄托着你们的信任。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接受了你们的礼物,
期刊
我们经常这样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把书读厚,也要把书读薄。其中,“读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概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处处无不显示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把它划分为两类来理解课标中所及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取核心内容,属于提取概述层面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以上描述属于归纳总结层面的概括,着眼点在文本的内容。)  ◆
期刊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齐):知道!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生笑)不敢说是吧,看我来写。  (师在黑板右侧认真板书:于永正)  师:那你们想怎么称呼我?  生(齐):于老师。  师:有别的吗?  生:我想叫您于爷爷,因为您很慈祥又白发苍苍。  生:我把您当作我的亲人一样,也想称呼您于爷爷。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觉得您很温和,我想把您当作我们的朋友,相信我们会互
期刊
特级教师仲广群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面对学生的未学先知,用反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猜测、探究、验证的过程中,感悟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升了数学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新知开展激活思维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手举三角尺)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怎么知道
期刊
在南昌市西湖区寸土寸金的火车站旁,有一所面积不大却闻名遐迩的小学——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简易的门面式校门将这里一分为二。校门外是通往火车站的南昌市站前路,车水马龙;校门内是一片静谧的荷园景象,欣欣向荣。校门廊檐上的荷叶图,校门两侧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作品展示栏,以“田趣”“荷韵”“莲实”命名的低、中、高年级教学楼前的雕塑,隽永秀美的“清雅荷韵”百荷图,朵朵荷花栩栩如生……整个校园用“荷文化”一装
期刊
辩论是一门艺术,晏婴智斗楚王,诸葛亮舌战群儒无不显示出语言的威力和魅力。怎样教给学生应辩的本领,如何凭借辩论活动提高学生交际的素养呢?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口语交际课《向往秋天》给了我们答案。  【片段一】贴近生活设话题,情之所至辩“秋游”  师:其实,我早就想带你们去秋游了。可是,你们知道学校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组织秋游吗?  生:为什么?  师:因为有的学生家长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赞成组织大家去秋游
期刊
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一件难免的事,但如何灵活机智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看名师课堂教学如何因“错误”而生成精彩。品味名师教遇“错”时无所惧,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视角。  片段一 将“错”就错  (特级教师刘松“必胜的策略”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甲、乙两人玩棋子画面,棋子共有25个,两人轮流去拿。甲先取,乙后取,规定一次最多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