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思文学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从反思小说的反思视角着手,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等几个角度的探讨,对反思文学进行了梳理,以达到对其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反思 视角 政治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强大的哲学思潮推动下,在探究过去和思考历史的不断鞭策下,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表现生活的反思文学应运而生。反思文学不但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其反思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以政治决策反思为主的文学,以政治型反思视角为主的文学占据了较大的部分,但是,像文化型、道德型等角度的反思文学也不断涌现,构成了丰富的反思视角。以下便简单就这三个不同的反思视角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
一 政治型反思
站在政治的立场对过去历史进行反思的文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基本多数的反思文学都涉及政治视角,小说展示的主题内容也涉及到“阶级斗争及其扩大化、群众暴力、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想、非人道主义等方面”①。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都涉及到了“大跃进”这一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的描写。可以说,在反思的角度上二者有很大的突破。不能否认,五六十年代的历史灾难是建国以来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关系着某些敏感的执政错误。因此,这两部作品敢于涉入在当时看来较为敏感的话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和正面反思,这种胆识和壮举是不言而喻的。
出于政治角度的反思使作品带有更深刻的国民性。它们不只是正视过去的政治错误,更是反思这些灾难带给老百姓的巨大伤害。率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于“左”倾是错误路线进行批判并对其进行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这是政治型反思文学的一大壮举。政治型反思创作不只是简单地把政治问题摆在读者面前,而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对建国以来党的种种政策的失误原因的探索上。正是这种不断地深入挖掘,使政治型的反思作品与之前的给历史简单下结论的文学有所区别,流露出更多的是在深度剖析基础上表达的对于历史的困惑和疑问,体现了一定的文学高度。
二 文化型反思
在反思文学中,有一类小说在描绘政治风云变幻的同时与乡村的风俗民情变迁结合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从文化层面上深刻地反思历史,对极左路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深入地描写和刻画,达到了文化反思的目的,这一类作品我们称为文化型的反思文学。
古华的《芙蓉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品将民俗风情的描绘同政治上的斗争紧密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让读者从民俗风情甚至是当地文化上的一些改变中感受到政治上的变化。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形象并有代表性的山镇风情和时代背景,又巧妙地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美学体验和文化洗礼。
除《芙蓉镇》外,邓友梅的中篇小说《那五》、《烟壶》等也都表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特色及文化,堪称文化型反思小说的重要代表。此外,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也涉及到了文化层面,或多或少地抒发了处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的文化影响及选择,带有文化反思的意义。
三 道德型反思
随着反思力度的不断加深和题材涉及的愈加广泛,特别是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文学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和道德领域进行剖析和挑战,道德型的反思文学开始出现。而这类文学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婚姻、爱情、家庭等生活领域的描写。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书写了母亲钟雨的感情经历。在母亲的爱情和婚姻观念里,婚姻的实质要远比结果重要,只有和爱的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幸福。小说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母亲感情的曲折以及内心的变化,并通过其语言、神态、行为的仔细刻画来表现出她对于尊严、爱情等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可以说,母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感情细腻深沉的人,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这部小说让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思考到底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婚姻道德,而这一道德角度的反思无疑大大丰富了反思文学的视野。通过这类文学作品的深入挖掘,我们不禁会去思考:纯爱的追求与现存的道德规范是否矛盾,曾经传统的婚姻关系是否更多地沿袭着某种政治制度色彩而显得庸俗。这些站在道德高度的反思提醒人们对于这些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反观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此外,航鹰的《东方女性》、《枫林晚》等作品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反思,起到了一定的扩展效果。
从政治、文化、道德等诸多角度进行反思,使反思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其中以文化型的反思作为辅助和依托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本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促进了后来“寻根文学”的萌芽和成熟,进而表达了对民族深沉痛苦的思考。
注释:
① 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 陈辽:《新时期的文学思潮》,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李复威:《贯穿于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条血脉》,《艺术广角》,1998年第1期。
[3] 张韧:《新时期文学现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陈娟:《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 刘绍棠、张贤亮、蒋子龙等:《〈世界名人录〉中国作家作品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6] 汪名凡:《中国当代小说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张贤亮:《满纸荒唐言》,《飞天》,1981年第3期。
[8]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金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胡亮亮,女,1987—,黑龙江双鸭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反思 视角 政治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强大的哲学思潮推动下,在探究过去和思考历史的不断鞭策下,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表现生活的反思文学应运而生。反思文学不但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其反思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以政治决策反思为主的文学,以政治型反思视角为主的文学占据了较大的部分,但是,像文化型、道德型等角度的反思文学也不断涌现,构成了丰富的反思视角。以下便简单就这三个不同的反思视角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
一 政治型反思
站在政治的立场对过去历史进行反思的文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基本多数的反思文学都涉及政治视角,小说展示的主题内容也涉及到“阶级斗争及其扩大化、群众暴力、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想、非人道主义等方面”①。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和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都涉及到了“大跃进”这一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的描写。可以说,在反思的角度上二者有很大的突破。不能否认,五六十年代的历史灾难是建国以来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关系着某些敏感的执政错误。因此,这两部作品敢于涉入在当时看来较为敏感的话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和正面反思,这种胆识和壮举是不言而喻的。
出于政治角度的反思使作品带有更深刻的国民性。它们不只是正视过去的政治错误,更是反思这些灾难带给老百姓的巨大伤害。率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于“左”倾是错误路线进行批判并对其进行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这是政治型反思文学的一大壮举。政治型反思创作不只是简单地把政治问题摆在读者面前,而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对建国以来党的种种政策的失误原因的探索上。正是这种不断地深入挖掘,使政治型的反思作品与之前的给历史简单下结论的文学有所区别,流露出更多的是在深度剖析基础上表达的对于历史的困惑和疑问,体现了一定的文学高度。
二 文化型反思
在反思文学中,有一类小说在描绘政治风云变幻的同时与乡村的风俗民情变迁结合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从文化层面上深刻地反思历史,对极左路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深入地描写和刻画,达到了文化反思的目的,这一类作品我们称为文化型的反思文学。
古华的《芙蓉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品将民俗风情的描绘同政治上的斗争紧密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让读者从民俗风情甚至是当地文化上的一些改变中感受到政治上的变化。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形象并有代表性的山镇风情和时代背景,又巧妙地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美学体验和文化洗礼。
除《芙蓉镇》外,邓友梅的中篇小说《那五》、《烟壶》等也都表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特色及文化,堪称文化型反思小说的重要代表。此外,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也涉及到了文化层面,或多或少地抒发了处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的文化影响及选择,带有文化反思的意义。
三 道德型反思
随着反思力度的不断加深和题材涉及的愈加广泛,特别是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文学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和道德领域进行剖析和挑战,道德型的反思文学开始出现。而这类文学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婚姻、爱情、家庭等生活领域的描写。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书写了母亲钟雨的感情经历。在母亲的爱情和婚姻观念里,婚姻的实质要远比结果重要,只有和爱的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幸福。小说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母亲感情的曲折以及内心的变化,并通过其语言、神态、行为的仔细刻画来表现出她对于尊严、爱情等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可以说,母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感情细腻深沉的人,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这部小说让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思考到底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婚姻道德,而这一道德角度的反思无疑大大丰富了反思文学的视野。通过这类文学作品的深入挖掘,我们不禁会去思考:纯爱的追求与现存的道德规范是否矛盾,曾经传统的婚姻关系是否更多地沿袭着某种政治制度色彩而显得庸俗。这些站在道德高度的反思提醒人们对于这些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反观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反思意义。此外,航鹰的《东方女性》、《枫林晚》等作品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方面的反思,起到了一定的扩展效果。
从政治、文化、道德等诸多角度进行反思,使反思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其中以文化型的反思作为辅助和依托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本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促进了后来“寻根文学”的萌芽和成熟,进而表达了对民族深沉痛苦的思考。
注释:
① 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 陈辽:《新时期的文学思潮》,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李复威:《贯穿于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条血脉》,《艺术广角》,1998年第1期。
[3] 张韧:《新时期文学现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陈娟:《记忆和幻想——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 刘绍棠、张贤亮、蒋子龙等:《〈世界名人录〉中国作家作品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6] 汪名凡:《中国当代小说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张贤亮:《满纸荒唐言》,《飞天》,1981年第3期。
[8] 金汉:《中国当代小说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金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胡亮亮,女,1987—,黑龙江双鸭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