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根文化的衰落与第三种意识的崛起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赖特在其小说《长梦》里揭示了白人文化移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大影响:白人文化移入提高了美国黑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黑人的种族自尊心,同时也可能引起黑人青年对白人文化的追捧和盲目崇拜,进而导致了黑人非洲文化的逐渐衰落。美国种族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对黑人人权的践踏必然导致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和爆发,而这种新意识有助于黑人建立自信心,推动黑人意识从双重意识向三重意识方向的转变。
  关键词:非洲根文化 第三种意识 理查德·赖特 《长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从1619年起,非洲黑人不断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卖到美洲大陆为奴。从大西洋“中间通道”中幸存下来的非洲黑人被强迫在北美大陆的十三个英国殖民地当奴隶。他们与非洲文化的直接联系从此被截断,而且他们本身所遗有的非洲文化遭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和打击。虽然这些黑人的非洲根文化遭受到致命打击,但没有被完全灭绝。根文化对人的浸透性和依附性不是任何外来环境和人为因素能够消除的。“在美洲为奴的岁月里,这些黑人竭力保存黑人文化,如音乐、神话等。”被卖到美洲的黑人来自非洲大陆的不同部落和地区,很少有来自同一文化区域的黑人能够呆在同一个种植园当奴隶。而且,即使是来自一个家庭的黑人也被奴隶贩子拆散,卖到不同的地方。实际上,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非洲各地的黑人来到美洲后,形成了非洲文化的大交融和大裂变。若干年后,几乎没有一个黑人能说清楚他是隶属于那一种或那一地区的非洲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黑人的非洲文化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非洲文化成分的痕迹出现在美国黑人的语言、音乐或风俗习惯里。任何强迫性的或欺骗性的文化移入可能改变黑人的思维方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难以改变黑人根文化中的核心信仰——美国黑人是人类。这个基本信条是美国黑人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时必不可少的武器。黑人固有的或残留的非洲文化成分已与他们吸收的白人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非洲裔美国文化。美国黑人不断接受白人文化移入,总的发展趋势是非洲文化传统的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以欧洲文化为本源的白人文化成分进入黑人的生活,影响或者左右黑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长梦》是理查德·赖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于1958年正式出版,在美国评论界反应冷谈,但在欧洲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好评。该小说延续了赖特作品中的“种族暴力”主题,把视线转移到美国南方小镇,描绘那里的种族问题。尽管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如泰迪·普斯顿、桑德斯·赖汀都认为该小说写于法国,没有反映美国密西西比的种族现状,指责赖特言过其实,夸大了种族问题的严重性。但赖特在《长梦》中所反映的南方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暴行的实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的种族危机。本文采用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赖特在小说《长梦》中所揭示的文化移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大影响:美国黑人非洲根文化的衰落和部分黑人的第三种意识的兴起。
  一 非洲根文化的衰落
  随着白人文化的移入,不少美国黑人越来越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摈弃自己的本源文化。在赖特的长篇小说中,非洲根文化的衰落主要表现在黑人内化种族歧视、内部种族歧视和自主意识的丧失这三个方面。
  在文化移入过程中,黑人对非洲文化传统的依附感越来越弱。黑人根文化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黑人对种族歧视的内化所引起的。在《长梦》里,主人公泰瑞内化了白人的种族偏见,献媚讨好白人。对种族歧视思想的内化使黑人越来越背离自己的非洲本源文化,以白人的文化标准为评判黑人生活的依据。这种现象导致黑人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顺都归咎于黑肤色,进而嫌弃自己的非洲根。
  内化种族歧视时常引起种族内部的歧视,这种现象会加剧非洲裔美国文化传统的衰落。赖特在《长梦》里描写了这种可悲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移入中,黑人深受白人审美观的影响,开始不满或厌恶自己的非洲人生理特征,如厚嘴唇、卷发、黑肤色和女性肥胖等等。肤色差异在黑人社区里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影响着黑人社区的择偶标准。长期的肤色歧视使黑人产生了白肤色情结。他们时常梦想自己哪天会突然变成白人或自己的肤色突然变得像白人的一样白。这些黑人的崇白心理引起他们对白种女人的性崇拜,渴望能有机会与白种女人发生性关系。然而,种族主义社会特别禁止黑人与白人的混血问题,特别是不允许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发生性关系。因此,黑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近白人女性。为了满足自己对白种女人的心理渴望,他们在嫖妓时专挑肤色与白人接近的混血儿。在《长梦》里,费西和他的朋友去格乐屋酒吧嫖妓时,拒绝黑人妓女。费西等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其头脑里非洲文化意识的严重衰落。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后,会渐渐欣赏白人肤色,厌恶自己和黑人同胞的卷发和黑皮肤。在生活中,费西和好朋友惹克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来拉直带有黑人特征的自然卷发。当费西坐飞机去巴黎时,他坐在一个白人青年旁边,“无意识地,偷偷地……把手缩回来,用黑色的右手捂着黑色的左手,徒劳地想抹掉手上使他羞愧无比的黑色。”费西对自己黑色皮肤不安的自我意识,以及他想盖住它的想法,表明了内化种族歧视对他的毒害。日裔美国评论家Yoshinobu Hakutani注意到黑人根文化衰落的危害性。因此,他悲愤地指出:把自然卷发拉直的行为或对自己黑皮肤的羞愧心理是黑人心理自杀的显性表现。
  非洲根文化的衰落表现在黑人自主意识和自决能力的缺失。非洲裔美国思想家W·E·B·杜波依斯说:美国黑人“具有这种意识,即: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以另一个世界的尺度来测量自己的灵魂,而这个世界又是以嘲弄般的蔑视和怜悯来看待黑人。”赖特在其小说里再现了这种现象,并指出:非洲裔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已完全西化,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因长期遭受白人的压迫和欺骗而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黑人缺少自我意识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黑人对白人的盲目崇拜或把白人偶像化。在《长梦》里,沙姆对朋友们说:“黑鬼不知道自己为何物……黑鬼是白人使他信什么就信什么的家伙。”沙姆的话语揭示了黑人双重意识的思维方式,表明黑人总是通过白人的眼睛来评判自己。黑人自主权的缺失和在自我评价方面依赖白人的做法是白人至上论的消极文化移入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对黑人文化传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破坏性。非洲根文化的衰落可能会导致黑人丧失种族自信心和种族自豪感,使黑人沦为美国社会的无根人和局外人。
  二 第三种意识的兴起
  黑人对白人文化的大量吸收加速了非洲根文化的衰落,激发起黑人对人权和自由的渴望,引起黑人在白人社会勇敢地追求男子气概、建立自我和实现自我。黑人为消除这些欲望引起的精神饥渴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们在争取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新意识。庞好农把这种意识取名为“第三种意识”。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与下列经历密不可分:不满社会,不信奉宗教,不屈从父母的压抑,挑战法律,自愿与黑人社区分离,渐渐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第三种意识是一些有叛逆精神的非洲裔美国人在文化移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心理。这种意识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第三种意识是黑人在种族主义社会里对没有前途的生活所做出的自然而正常的反应,也是黑人对其二等公民地位抗争的必然结果。由第三种意识引起的暴力声张自我对社会来讲可能是危险的、有害的、甚至是摧毁性的,但是它却有助于黑人建立男子气概和自我,并鼓励黑人积极投入到争取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去。第三种意识的产生可以看作是黑人在长时间的双重意识生活中被压抑着的耻辱、愤怒和仇恨的总爆发。因此,可以说第三种意识是黑人头脑里黑、白两种文化激烈冲突后酝酿和形成的。
  黑人第三种意识的产生首要阶段就是摆脱对宗教的幻想和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和虔诚的黑人母亲们之间的矛盾。在《长梦》里,费西认为宗教是白人种族主义者钳制、压抑和毒害黑人的工具。因此,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头脑里已形成第三种意识的费西拒绝信奉宗教,与其母亲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费西之母艾玛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当她发现儿子荒废学业去嫖妓时,愤怒不已。因此,她就整天无休止地唠叨儿子:“别再陷入肉的陷阱,去寻找天堂吧。”可是,关于平等人权的白人文化移入使费西对母亲的提醒置若罔闻,他努力寻找与白种女人发生性关系的机会,因为在其心目中,能否与白人妇女发生性关系是黑人男人人权是否获得的重要标志。
  白人的压迫和种族歧视促使黑人去挑战白人社会的法律,促进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社会的叛逆者不是把法律和正义看作是人权的保护神,而是看作是耻辱和压迫的源泉。在种族主义社会里,法律由丝毫不关心黑人死活的白人制定;黑人的死刑通常由白人来执行。最后,“犯罪嫌疑人受审,不是由同等地位的公民来执行,而是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来执行。”因此,由不能公正对待黑人的白人来立法、司法和执法必然引起法律的不公正和对黑人人权的践踏。白人制定的蔑视黑人的法律必然会引起黑人对法律的蔑视、不信任和挑战。黑人第三种意识产生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满白人为他们设定的社会角色,试图打破种族主义的界限,实现烙有自己印记的黑人美国梦。小说中,泰瑞不顾自己的尊严,对白人警察局局长阳奉阴违,以求最大限度地积累财富,发展自己的事业以期获得与白人平等的人权。然而,当自己家业受到威胁、财产难保时,泰瑞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自己的权利。虽然他的反击最终无力撼动白人利益集团,然而正是在第三种意识的激励下,泰瑞敢于站出来反抗白人,有助于黑人民众树立反抗种族压迫的信心。在费西看来,曾经懦弱的父亲也成为黑人社区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文化移入的不断冲击之下,美国黑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非洲根文化的成分在其非洲裔美国文化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移入的白人意识形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黑人不但在行为举止上,而且在思想方面也越来越白人化,大有黑人逐渐变成“黑皮白心”之趋势。意识形态白人化的黑人由于其黑肤色始终得不到白人社会的真正接纳,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然而,黑人在白人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启迪之下渐渐形成了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的信念,而这些向上的信念却遭到白人的压制和打击,并引起黑人冲破双重意识的束缚,形成自己的第三种意识,促使黑人意识从双重意识转变到三重意识,引起黑人对白人社会的反应从逆来顺受发展到暴力抗争。第三种意识激励黑人为争取实现自我,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奋斗。这种新意识的崛起有助于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进行不懈的斗争,努力争取以与白人平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成为既坚持非洲根文化,而又没完全欧化的非洲裔美国人,同时也有助于美国多元化社会的真正建立。
  
   注: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引进人才项目“理查德·赖特文学视阈下非洲裔美国黑人三重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0xsyk113)、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非洲裔美国文学研究”(课题编号:09BWY001)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非洲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嬗变”(项目编号:09YS65)资助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Gates,Henry Louis Jr.The Signifying Monkey:A Theory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M].New York:Oxford UP,1988.3-4.
   [2] Wright,Richard.The Long Dream[M].Chatham,NJ:Chatham,1969.380,32,82.
   [3] Hakutani,Yoshinobu.Richard Wright and Racial Discourse[M].Columbia:U of Missouri P,1996.183.
   [4] Du Bois,W.E.B.The Souls of Black Folk[M].New York:Bantam,1989.3,123.
   [5] 庞好农:《三重意识的张力:〈理查德·赖特笔下的种族关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薛璇子,女,1983—,陕西咸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工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庞好农,男,1963—,重庆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刊登在《作家》2010年9月秋季号上的《杀牛坪》,是壮族作家黄佩华继《生生长流》、《公务员》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独具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作品,通过讲述红河岸边牛轭寨人与水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桂西北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努力把人性表现放在比牛性表现优先的位置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人和动物的情感正被践踏甚至亵渎。甚至有一天,牛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将
期刊
摘要反思文学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从反思小说的反思视角着手,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等几个角度的探讨,对反思文学进行了梳理,以达到对其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反思 视角 政治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强大的哲学思潮推动下,在探究过去和思考历史的不断鞭策下,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表
期刊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族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呈现出了演义性的色彩,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对历史做了新的阐释并开始重视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因素,一改往日正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兴起了一股家族史的戏说之风。本文以《红高粱家族》和《古船》为例,探究了这一时期叙事的演义性特点,指出演义性的书写方式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并折射出整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真相。  关键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家族小说 演义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形象,通过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神地勾勒出她们心灵的暗伤与困惑,深刻揭示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潘向黎 主题 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物质与欲望之中承受着各种生存压力,面临着各种生存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她们
期刊
摘要同样作为女性写作,同样是半自传小说,卫慧与春树在《上海宝贝》与《北京娃娃》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拥有一致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种种的不同。如对于男性的态度,一种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消费姿态;另一种则是自我缺失的仰望心理。同样是长辈形象的缺席,一种表现出独立的从容;另一种则是无法彻底脱离的叛逆。这既与作者的年龄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关键词:《上海宝贝》 《北京娃娃》 女性书写 比较分析  
期刊
摘要《病相报告》是贾平凹的长篇创作中题材、风格较为独异的一部小说,自200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以来,评论界的反响寥寥,甚至还有一些否定的声音,直到2009年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梓成书出版。本文欲从文本中林林总总的爱情病相的分析和探讨入手,意在揭示爱情病相背后的一幕幕的历史病相及其现实层面上的爱情启示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 病相报告 爱情 历史真实 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依照传统的叙事结构创作的小说中,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共同构建成一个故事,作者借助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使其叙述成为一个整体。然而在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时候,事件发展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不会变成或然性,更无必然性,贯串起来的事件好像只是顺其自然去发展,不再受逻辑的指引和读者预期的约束。美国女性作家奥兹创作的《小山崩》就是这种反叙事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分析比较《小山崩》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上的
期刊
摘要史铁生在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以一颗宁静的心与个人体验更深层地关注死亡,揭示死亡,并由此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关注残疾人生,追问命运,同时又把这种生命意识外化于创作中,再现现实,彰显生存的真实意义。本文以《命若琴弦》与《务虚笔记》为例,解读史铁生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创
期刊
摘要 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园林建造手法,结合禅宗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对比西方建筑的特点,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学 园林设计 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一个十分关注人情感缺失的作家,她将孤独当作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亲情的疏离、友情的沙漠、爱情的不可得三个角度,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孤独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人类产生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王安忆 情感 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孤独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