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来临了。在过去一年里,大家在健康方面有哪些得失呢?是否应该好好总结总结?展望新年,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打算和决定呢?是否希望能听听名医名家的指点?
为此,我们特别在新年来临之际,邀请了国内8位名医名家,总结个人多年从医的思想、智慧、心得和经验,作为一份新年的健康礼物送给广大读者。
这些赠言涉及饮食、防病、不良习惯、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如能悉心阅读,定会受益终身。我们也希望有心的读者能把这些赠言记下来,贴在经常都能看到的地方,真正地利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名医名家数十年心得:最值铭记的8条新年健康赠言
名医名家新年赠言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生部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食品安全看细节,饮食要讲“多样化”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防病事半功倍,健康来自坚持
傅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健康投资“三驾车”:身体、心理和社交
郑捷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看病难速成,需用耐心和恒心
孙学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精神病学会主任委员,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主任。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目标要“合身”,别为“成功”所累
杨志寅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行为决定健康,健康依靠行动
杨秉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健康要争取,不沾烟酒“完全”行
缪晓辉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分会副会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乐观与病共处,找个理由开心
食品安全看细节,饮食要讲“多样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食品安全需要理性看
经常有人问起: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多,我应该怎么吃?怎样才能维护好健康?
的确,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但问题真有那么严重吗?我的回答是:大家对食品安全还不够理性,带了很多情感色彩。实际上,我们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我的根据是:预期寿命、小孩生长发育状况等,都在不断增加、变好。卫生部连续十几年(每年1次)在全国30个省市对食品进行抽检。用国家标准衡量,10多年以前的食品抽检合格率是50%~60%。其中酱油最差,为30%~40%。到现在,总的食品合格率已经达到90%,名牌酱油都是合格的。
为什么很多人仍然对食品安全存在疑问呢?作为长期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我的结论是:大家的信息交流、沟通不够。而这需要食品安全工作者与公众多沟通,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公众也要相信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那样就不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草木皆兵”了。
现在有一种现象:大家一提到食品安全,就想到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其实食品安全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痢疾、伤寒、肠炎等)。为此,提醒大家牢记食品安全的5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完全煮熟、将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温度下、确保水和食品原材料安全。这5大要点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性问题,看似普通、老生常谈(例如洗手、生熟分开等),而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所以说,食品安全,还要依赖于个人的自觉和努力。
TIPS:
食品安全问题排行榜
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
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个方法,吃得更安全
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以让自己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第一条准则是食物要多样化。从买菜起,就要讲究多样化,不管是鸡鱼肉蛋,还是蔬菜,都不能盯着一种食品去买。比如,不单买猪肉,也要买点鸡和鱼等,各种食品搭配着吃。
第二,尽管农贸市场的菜比超市里便宜,也比超市里新鲜,但其风险相对较大。从这个方面考虑,应该到大的超市买菜买肉。另外,人们买衣服要看品牌,买食物同样也要看品牌。
第三,掌握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大家都担心蔬菜农药超标,于是有人用凉水泡菜30分钟,有人则用洗涤灵泡洗……这些方法都不对。凉水泡菜可能把维生素泡掉,而洗涤灵本身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用它泡菜等于增加了新的污染。其实,用自来水轻轻洗一洗,注意不要把菜揉碎,就可以除去可能有的大部分农药残留了。
防病事半功倍,健康来自坚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长耿
预防是良药
我长期从事血液病的研究,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让我感触颇深。生病了,当然要积极地治疗。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能够提前预防一下,岂不更好、更省力,也更加有效?就拿我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一种疾病来说吧。 有这样一群人(主要是孩子),当其他人在自由奔跑、玩耍时,他们只能坐在一旁,静静观望。因为从出生第一天起,他们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受伤,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伤口,都会让他们发生出血。慢慢地,他们的关节出现了畸形,最后导致残疾……我说的是血友病患者。这是一种遗传病。患者因为体内缺乏正常的凝血因子,稍受创伤就会发生出血时间延长,靠自身功能难以止血。在诸多症状中,关节出血是血友病患者最可怕的症状之一,我国很多血友病患者都是由于关节出血、损坏导致残疾,最终失去了学习和劳动能力。而一旦发生了残疾,再要康复就很难有希望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出血和身体残疾的发生?当然有办法!那就是要预防——患者只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当然,这属于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其他一些疾病,预防措施可能会更简单,如只需要多运动、吃得科学,就能起到预防的效果,那当然更好。
因为从事血液病研究,我对中风(卒中)这种疾病也非常关注。现在,由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发生中风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表现得更为明显。实际上,我国目前中风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中风只有预防才是正道。预防时,除了要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必要的治疗,最终目的都是“预防(中风的发生)”。
不管哪种情况、哪种疾病,都要特别重视预防。而且,要在发现问题苗头时就注意预防,不让疾病发生和发展。这其中,必然要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血友病患者可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患有此病,或者预防性治疗费用较高,等等。而预防其他一些疾病时,需要加大运动量、需要减肥、需要控制饮食……这就需要克服个人意志不强等困难。遇到困难很正常,但个人一定要努力,全社会也要努力,加强预防的意识,那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要谨记:预防疾病才是最有效的良方、良药,“治病”一定要提前一点、多点“防”的意识。
坚持是根本
我年届七十岁,平时工作很忙,经常要到世界各地讲学,还要搞科研、带学生。但忙碌的生活并未让我感觉疲惫。很多朋友见到我,也会说:“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我自觉精力是充沛的、思维也敏捷,很多朋友也评价我“风趣健谈”。这自然会让人感到好奇:您有什么保健的秘诀?
其实,虽然是医务工作者,我也并没有特别的“养生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窍门,就是要坚持,而且是长年累月坚持。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喜欢上了太极拳,这已被科学证明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从那时起,我每天都要做5分钟的简化太极拳,一直坚持到现在。如果回过头来看,这样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但事实上,只要自律一点,养成健身的习惯,长期坚持也是能做到的。
另外,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特别重要。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斤斤计较,要快乐生活。当然,这种生活的态度同样也需要坚持,在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不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对个人健康有很多好处。
健康投资“三驾马车”——身体、心理、社交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 华
为什么投资:健康是宝贵的资源
什么是健康?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并不简单的问题。上次在讲座时,有听众很快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健康就是不生病吧。”
这样理解健康正确吗?实际上,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影响,传统的健康观就是认为“无病即健康”。显然,这位听众是这一健康观的持有者。像其他很多人一样,他把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判断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
事实上,这种健康观念已经过时,不能再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随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指出:健康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资源——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种资源。
既然健康是一种资源、财富,我们就必须学会保护资源,投资于健康,以使这种资源能持续地保证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投资什么: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尽早开成投资于健康的理念。那么,怎么投资呢?把、
“钱”投向哪里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健康是一部“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分别是身体、心理和社交能力。
第一驾马车——身体。这是健康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包括体重、视力、力量、协调性、忍耐力程度、对疾病的易感水平和恢复能力等,身体是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和处理每天事务的最重要资源。所以身体健康理应成为最大的“投资项目”。
第二驾马车——心理。具体包括智力、情绪和精神。①智力:指人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智力好了,大大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②情绪:往往表现为生气、快乐、害怕、同情、罪恶感、爱和恨等。同时也包括我们看待现实社会、处理压力、灵活和妥当地处理冲突的能力。③精神:包括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人类行为的本性、服务他人的愿望等。
第三驾马车——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人从出生开始,就与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来往;上幼儿园和学校后,开始与同伴交往;工作后,与同事以及更大范围的人交往……
因此,我们健康投资的方向非常明确: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社交能力等。
怎么投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
对健康投资,不仅是投入金钱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更多的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等无形的资源。比如,在社交方面,我们要投资一些精力和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首先,要懂得良好人际关系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欣赏和接纳他人。其次,要学会巧妙地化解人际冲突,并在交往中获得乐趣。这样就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外,我们要主动地努力促进自己的情绪健康,让自己生活得愉快点,而不是让生活失去快乐。这当然也要靠我们的努力和投资。上面是关于投资于心理和交际两个方面的例子。而投资于身体健康的例子更好找,具体地讲,比如戒烟、运动锻炼、合理膳食等等。 目标要“合身”,不为“成功”所累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孙学礼
古人云:心平气和,能活百岁。说的是保持健康心理,有利于延年益寿。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我在心理咨询门诊经常会接待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患者,对这句古话的含义更是深有体会。但话又说回来,要真正保持平和心态并非易事。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关键是要认清和做到以下两点。
人生要有目标,但目标要适合自己
人活在世,总是要有目标的。这再正常不过。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定的目标并不适合他自己。我们说穿衣服要“合身”,其实制定生活、工作和学习目标也要注意“合身”。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甲和乙要考试了,他俩的目标都是考90分。结果,学生甲只考了60分,而学生乙如愿考了90分。于是,学生甲很失落,变得焦躁、牢骚满腹;而学生乙则很“淡定”。
再换一种方式。学生甲和学生乙要考试了。学生甲的目标是考60分,学生乙的目标是考95分。结果,学生甲果然只考了60分,而学生乙考了90分、未能如愿。于是,学生甲心安理得,而学生乙则很自责……
两种情况下,虽然考试结果完全相同,但因为设定的目标不同,他们最后的心态迥异。目标没有实现,就会出现心理冲突;目标适当,就能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完全相同的一个目标,对有的人是“合身”,对另一些人就会“尺寸不对”。
其实,人的最高境界、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根据个人能力去制定目标。找准个人的位置,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理健康。违背这种原则,为名利去做事,则这种目标往往并不与自身能力相匹配,最后的结果就是心理失衡。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自我概念”。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的能力有多强?我能达到哪些力所能及的目标?哪些目标是我不能实现的?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合适的目标。其实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自我定位要准确”。
躲开“成功”陷阱,别为“成功”所累
现在大家聚一起,总喜欢谈论“某人很成功”“某人利用几年时间就取得了某种成绩”,等等。其实,“成功”虽令人向往,但往往与心理压力、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弄不好常可成为健康的负担,为健康埋下隐患。我们时常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某个“成功”人士,因为过劳、压力大而英年早逝……这种事情发生了,大家很惋惜。这也引起我们对“成功”的重新思考和评价。
首先,每个人机遇不同,周围环境带来的条件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去争第一,不能把成功简单等同于“第一”。如果是那样,很可能处处受挫,因为“第一”只能有一个。
在心理学家看来,做人的成功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功:社会生活方面、家庭生活方面和个人乐趣方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由这三个要素组成。工作属于社会生活,是生存所必须的,同时也是与其他人沟通相处的一个平台。通过工作,还可体现个人的价值,达成这些目标就是社会生活的成功;而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广义上包含所有的亲属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在家庭中体现自己的责任,享受天伦之乐并体现自身在家庭中的价值,便是家庭生活的成功;个人乐趣,就是指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
经常看到某位人士“成功”了,拥有了很多财富。其实,这只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可能会发出如下的感叹:我感觉自己没有一般人活得幸福!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人的能力终究有限,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包括牺牲个人乐趣和家庭生活。虽然这位人士在社会生活方面是成功了,但在家庭生活和个人乐趣方面却“一事无成”。那么,他到底算不算“成功”呢?
我们强调要奋斗、自立自强,但个人乐趣、家庭生活都是需要的,否则人生就不完整。为社会生活而放弃其他两个方面,可以叫做“不会生活”。研究发现,懂得“生活”的人,心理卫生状态最好。我们应学会正确全面理解成功的含义,社会、家庭和个人享受生活三方面都不可偏废,不要为大家常说的所谓“成功”所累。
特别提醒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比如钓鱼,这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过程。高明的钓鱼者,会享受放置诱饵、看风光、研究鱼动向等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总想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成功,否则钓鱼的乐趣会大打折扣。人生其实也是如此。
健康要争取,不沾烟酒“完全”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健康要靠个人争取
从医多年,我对健康最大的感悟是:健康人人都需要,但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靠人们自己去争取的。怎样去争取?我以为学习关于健康的科学知识,并努力践行其中的原理乃是根本。
世界卫生组织曾向全世界发布短短16字但含金量极高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格言,是每一个渴求健康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
合理饮食极为重要。营养不良有损健康,但今日之疾病却多是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调所致。民众如今摄入能量过多,摄入的脂肪与盐皆明显超标。因此,合理饮食关键在于“量”的掌控。适当运动一句中“适当”二字,也是一个“量”的问题。当然,对我国目前大多数人来说,是缺少运动、而不是运动过量的问题。心理平衡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过世事纷繁,都能够做到正确理解、正确对待,甚至心如止水也不容易。唯独“烟酒之事”,应该是可以完全不沾的。
烟酒可以“完全”不沾
不吸烟、不喝酒,并非老生常谈。从哲学上说,凡事皆有度,度即“量”,而烟酒并不适合用量来衡量,我以为其适用于“有或无”定律。人必须摄入相当的能量,才能维持身体正常活动;人也不可能完全不吃油、不吃盐,因为人体也需要一定的脂肪和盐,等等。但是,人却可以完全不抽烟、不喝酒——这是科学知识带来的理性认识。
为此,我们特别在新年来临之际,邀请了国内8位名医名家,总结个人多年从医的思想、智慧、心得和经验,作为一份新年的健康礼物送给广大读者。
这些赠言涉及饮食、防病、不良习惯、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如能悉心阅读,定会受益终身。我们也希望有心的读者能把这些赠言记下来,贴在经常都能看到的地方,真正地利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名医名家数十年心得:最值铭记的8条新年健康赠言
名医名家新年赠言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生部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食品安全看细节,饮食要讲“多样化”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防病事半功倍,健康来自坚持
傅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书记,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健康投资“三驾车”:身体、心理和社交
郑捷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看病难速成,需用耐心和恒心
孙学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精神病学会主任委员,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主任。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目标要“合身”,别为“成功”所累
杨志寅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济宁医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行为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行为决定健康,健康依靠行动
杨秉辉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健康要争取,不沾烟酒“完全”行
缪晓辉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分会副会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我的新年健康赠言:乐观与病共处,找个理由开心
食品安全看细节,饮食要讲“多样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食品安全需要理性看
经常有人问起: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多,我应该怎么吃?怎样才能维护好健康?
的确,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但问题真有那么严重吗?我的回答是:大家对食品安全还不够理性,带了很多情感色彩。实际上,我们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我的根据是:预期寿命、小孩生长发育状况等,都在不断增加、变好。卫生部连续十几年(每年1次)在全国30个省市对食品进行抽检。用国家标准衡量,10多年以前的食品抽检合格率是50%~60%。其中酱油最差,为30%~40%。到现在,总的食品合格率已经达到90%,名牌酱油都是合格的。
为什么很多人仍然对食品安全存在疑问呢?作为长期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思考。我的结论是:大家的信息交流、沟通不够。而这需要食品安全工作者与公众多沟通,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公众也要相信科学,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那样就不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草木皆兵”了。
现在有一种现象:大家一提到食品安全,就想到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其实食品安全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痢疾、伤寒、肠炎等)。为此,提醒大家牢记食品安全的5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完全煮熟、将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温度下、确保水和食品原材料安全。这5大要点都是生活中的细节性问题,看似普通、老生常谈(例如洗手、生熟分开等),而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所以说,食品安全,还要依赖于个人的自觉和努力。
TIPS:
食品安全问题排行榜
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
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个方法,吃得更安全
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具体的办法,可以让自己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第一条准则是食物要多样化。从买菜起,就要讲究多样化,不管是鸡鱼肉蛋,还是蔬菜,都不能盯着一种食品去买。比如,不单买猪肉,也要买点鸡和鱼等,各种食品搭配着吃。
第二,尽管农贸市场的菜比超市里便宜,也比超市里新鲜,但其风险相对较大。从这个方面考虑,应该到大的超市买菜买肉。另外,人们买衣服要看品牌,买食物同样也要看品牌。
第三,掌握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大家都担心蔬菜农药超标,于是有人用凉水泡菜30分钟,有人则用洗涤灵泡洗……这些方法都不对。凉水泡菜可能把维生素泡掉,而洗涤灵本身就是一种化学物质,用它泡菜等于增加了新的污染。其实,用自来水轻轻洗一洗,注意不要把菜揉碎,就可以除去可能有的大部分农药残留了。
防病事半功倍,健康来自坚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长耿
预防是良药
我长期从事血液病的研究,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让我感触颇深。生病了,当然要积极地治疗。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能够提前预防一下,岂不更好、更省力,也更加有效?就拿我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一种疾病来说吧。 有这样一群人(主要是孩子),当其他人在自由奔跑、玩耍时,他们只能坐在一旁,静静观望。因为从出生第一天起,他们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受伤,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伤口,都会让他们发生出血。慢慢地,他们的关节出现了畸形,最后导致残疾……我说的是血友病患者。这是一种遗传病。患者因为体内缺乏正常的凝血因子,稍受创伤就会发生出血时间延长,靠自身功能难以止血。在诸多症状中,关节出血是血友病患者最可怕的症状之一,我国很多血友病患者都是由于关节出血、损坏导致残疾,最终失去了学习和劳动能力。而一旦发生了残疾,再要康复就很难有希望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出血和身体残疾的发生?当然有办法!那就是要预防——患者只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当然,这属于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其他一些疾病,预防措施可能会更简单,如只需要多运动、吃得科学,就能起到预防的效果,那当然更好。
因为从事血液病研究,我对中风(卒中)这种疾病也非常关注。现在,由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发生中风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表现得更为明显。实际上,我国目前中风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中风只有预防才是正道。预防时,除了要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必要的治疗,最终目的都是“预防(中风的发生)”。
不管哪种情况、哪种疾病,都要特别重视预防。而且,要在发现问题苗头时就注意预防,不让疾病发生和发展。这其中,必然要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血友病患者可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患有此病,或者预防性治疗费用较高,等等。而预防其他一些疾病时,需要加大运动量、需要减肥、需要控制饮食……这就需要克服个人意志不强等困难。遇到困难很正常,但个人一定要努力,全社会也要努力,加强预防的意识,那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要谨记:预防疾病才是最有效的良方、良药,“治病”一定要提前一点、多点“防”的意识。
坚持是根本
我年届七十岁,平时工作很忙,经常要到世界各地讲学,还要搞科研、带学生。但忙碌的生活并未让我感觉疲惫。很多朋友见到我,也会说:“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我自觉精力是充沛的、思维也敏捷,很多朋友也评价我“风趣健谈”。这自然会让人感到好奇:您有什么保健的秘诀?
其实,虽然是医务工作者,我也并没有特别的“养生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窍门,就是要坚持,而且是长年累月坚持。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喜欢上了太极拳,这已被科学证明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从那时起,我每天都要做5分钟的简化太极拳,一直坚持到现在。如果回过头来看,这样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但事实上,只要自律一点,养成健身的习惯,长期坚持也是能做到的。
另外,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特别重要。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斤斤计较,要快乐生活。当然,这种生活的态度同样也需要坚持,在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不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对个人健康有很多好处。
健康投资“三驾马车”——身体、心理、社交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 华
为什么投资:健康是宝贵的资源
什么是健康?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并不简单的问题。上次在讲座时,有听众很快对这一问题做了回答:“健康就是不生病吧。”
这样理解健康正确吗?实际上,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影响,传统的健康观就是认为“无病即健康”。显然,这位听众是这一健康观的持有者。像其他很多人一样,他把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判断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
事实上,这种健康观念已经过时,不能再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随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指出:健康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资源——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种资源。
既然健康是一种资源、财富,我们就必须学会保护资源,投资于健康,以使这种资源能持续地保证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投资什么: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尽早开成投资于健康的理念。那么,怎么投资呢?把、
“钱”投向哪里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健康是一部“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分别是身体、心理和社交能力。
第一驾马车——身体。这是健康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包括体重、视力、力量、协调性、忍耐力程度、对疾病的易感水平和恢复能力等,身体是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和处理每天事务的最重要资源。所以身体健康理应成为最大的“投资项目”。
第二驾马车——心理。具体包括智力、情绪和精神。①智力:指人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健康素养的重要方面。智力好了,大大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②情绪:往往表现为生气、快乐、害怕、同情、罪恶感、爱和恨等。同时也包括我们看待现实社会、处理压力、灵活和妥当地处理冲突的能力。③精神:包括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人类行为的本性、服务他人的愿望等。
第三驾马车——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人从出生开始,就与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来往;上幼儿园和学校后,开始与同伴交往;工作后,与同事以及更大范围的人交往……
因此,我们健康投资的方向非常明确: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社交能力等。
怎么投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
对健康投资,不仅是投入金钱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更多的是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等无形的资源。比如,在社交方面,我们要投资一些精力和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首先,要懂得良好人际关系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欣赏和接纳他人。其次,要学会巧妙地化解人际冲突,并在交往中获得乐趣。这样就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另外,我们要主动地努力促进自己的情绪健康,让自己生活得愉快点,而不是让生活失去快乐。这当然也要靠我们的努力和投资。上面是关于投资于心理和交际两个方面的例子。而投资于身体健康的例子更好找,具体地讲,比如戒烟、运动锻炼、合理膳食等等。 目标要“合身”,不为“成功”所累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孙学礼
古人云:心平气和,能活百岁。说的是保持健康心理,有利于延年益寿。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我在心理咨询门诊经常会接待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患者,对这句古话的含义更是深有体会。但话又说回来,要真正保持平和心态并非易事。根据我长期的经验,关键是要认清和做到以下两点。
人生要有目标,但目标要适合自己
人活在世,总是要有目标的。这再正常不过。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定的目标并不适合他自己。我们说穿衣服要“合身”,其实制定生活、工作和学习目标也要注意“合身”。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甲和乙要考试了,他俩的目标都是考90分。结果,学生甲只考了60分,而学生乙如愿考了90分。于是,学生甲很失落,变得焦躁、牢骚满腹;而学生乙则很“淡定”。
再换一种方式。学生甲和学生乙要考试了。学生甲的目标是考60分,学生乙的目标是考95分。结果,学生甲果然只考了60分,而学生乙考了90分、未能如愿。于是,学生甲心安理得,而学生乙则很自责……
两种情况下,虽然考试结果完全相同,但因为设定的目标不同,他们最后的心态迥异。目标没有实现,就会出现心理冲突;目标适当,就能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完全相同的一个目标,对有的人是“合身”,对另一些人就会“尺寸不对”。
其实,人的最高境界、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根据个人能力去制定目标。找准个人的位置,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理健康。违背这种原则,为名利去做事,则这种目标往往并不与自身能力相匹配,最后的结果就是心理失衡。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叫“自我概念”。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的能力有多强?我能达到哪些力所能及的目标?哪些目标是我不能实现的?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合适的目标。其实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自我定位要准确”。
躲开“成功”陷阱,别为“成功”所累
现在大家聚一起,总喜欢谈论“某人很成功”“某人利用几年时间就取得了某种成绩”,等等。其实,“成功”虽令人向往,但往往与心理压力、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弄不好常可成为健康的负担,为健康埋下隐患。我们时常在报纸上看到报道:某个“成功”人士,因为过劳、压力大而英年早逝……这种事情发生了,大家很惋惜。这也引起我们对“成功”的重新思考和评价。
首先,每个人机遇不同,周围环境带来的条件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每个人都去争第一,不能把成功简单等同于“第一”。如果是那样,很可能处处受挫,因为“第一”只能有一个。
在心理学家看来,做人的成功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功:社会生活方面、家庭生活方面和个人乐趣方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由这三个要素组成。工作属于社会生活,是生存所必须的,同时也是与其他人沟通相处的一个平台。通过工作,还可体现个人的价值,达成这些目标就是社会生活的成功;而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广义上包含所有的亲属所组成的特殊群体,在家庭中体现自己的责任,享受天伦之乐并体现自身在家庭中的价值,便是家庭生活的成功;个人乐趣,就是指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
经常看到某位人士“成功”了,拥有了很多财富。其实,这只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他可能会发出如下的感叹:我感觉自己没有一般人活得幸福!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人的能力终究有限,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包括牺牲个人乐趣和家庭生活。虽然这位人士在社会生活方面是成功了,但在家庭生活和个人乐趣方面却“一事无成”。那么,他到底算不算“成功”呢?
我们强调要奋斗、自立自强,但个人乐趣、家庭生活都是需要的,否则人生就不完整。为社会生活而放弃其他两个方面,可以叫做“不会生活”。研究发现,懂得“生活”的人,心理卫生状态最好。我们应学会正确全面理解成功的含义,社会、家庭和个人享受生活三方面都不可偏废,不要为大家常说的所谓“成功”所累。
特别提醒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比如钓鱼,这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过程。高明的钓鱼者,会享受放置诱饵、看风光、研究鱼动向等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总想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成功,否则钓鱼的乐趣会大打折扣。人生其实也是如此。
健康要争取,不沾烟酒“完全”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健康要靠个人争取
从医多年,我对健康最大的感悟是:健康人人都需要,但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靠人们自己去争取的。怎样去争取?我以为学习关于健康的科学知识,并努力践行其中的原理乃是根本。
世界卫生组织曾向全世界发布短短16字但含金量极高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格言,是每一个渴求健康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
合理饮食极为重要。营养不良有损健康,但今日之疾病却多是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调所致。民众如今摄入能量过多,摄入的脂肪与盐皆明显超标。因此,合理饮食关键在于“量”的掌控。适当运动一句中“适当”二字,也是一个“量”的问题。当然,对我国目前大多数人来说,是缺少运动、而不是运动过量的问题。心理平衡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过世事纷繁,都能够做到正确理解、正确对待,甚至心如止水也不容易。唯独“烟酒之事”,应该是可以完全不沾的。
烟酒可以“完全”不沾
不吸烟、不喝酒,并非老生常谈。从哲学上说,凡事皆有度,度即“量”,而烟酒并不适合用量来衡量,我以为其适用于“有或无”定律。人必须摄入相当的能量,才能维持身体正常活动;人也不可能完全不吃油、不吃盐,因为人体也需要一定的脂肪和盐,等等。但是,人却可以完全不抽烟、不喝酒——这是科学知识带来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