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览风华:紫禁城见证明清历史变迁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朝二十四帝,近五百年时间中以此为国家中枢之地,政之所出,号令天下。紫禁城从明朝“永乐之治”肇建,到清朝“康乾盛世”定格,是我国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风华历史的见证者。
  古代社会,都城是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皇宫是国家的中枢之地,建宫迁都是国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是其确定建宫迁都决心的标志。随之下令建长陵,疏通大运河,为迁都做前期准备。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落成,转年正月随即迁都北京。朱棣以迁都北京来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地缘政治格局,以此一统农耕和游牧经济广大区域,并以天子戍边宣示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五次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出征塞外。特别是迁都北京,入紫禁城仅四个月后,在三大殿遭雷击焚毁的复杂形势下,仍毅然亲征。永乐年间设置奴儿干都司,一统东北边疆。派使者出西域,修通川藏驿路,出兵安南,稳定西北和南部边疆。派郑和下西洋,外交天下,紫禁城迁都大典上,数十个国家使臣参加盛典。疏通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编纂《永乐大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设置内阁,成一朝定制。朱棣把朱元璋开基的明朝统一大业,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为整个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功垂史册,史称“永乐之治”。没有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没有南北经济的恢复发展,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就没有紫禁城。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证明,虽然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战乱不断,但以紫禁城为核心的都城始终是稳定国家的中心,并依托南方经济的发展,调控北方游牧经济,维护着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拓展海路外交天下。明朝开基之时,由于交通阻隔,西方和东方各国都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按照各自国家的发展轨道运行。航海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视野,各国之间,特别是西方和东方之间海上交通的开辟,是人类从陆地向海上发展的一大历史进步。明成祖朱棣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派遣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首航200多艘船只,近3万人的船队,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以及海图及航海罗盘之精确都属世界一流。这表明,明初的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此后,紫禁城见证了明朝的繁荣与发展,也经历了其衰落与消亡。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紫禁城随即成为清王朝的皇宫,北京成为清王朝的都城。从康熙朝开始,用十多年时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长期孤悬海外的台湾,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统一,使中国获得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国家空前统一、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有所繁荣的盛世开端,史称“康乾盛世”。
  以康熙朝为开端的盛世,到乾隆帝时达到顶峰。康熙、雍正、乾隆始终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天下观,最终实现稳定的国家大一统局面。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康熙还派兵抵御沙俄入侵,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线。康熙帝三次亲征准噶尔,摒弃前朝修建长城的惯例,放眼大漠,恩施四方。乾隆朝彻底完成了平定准噶尔大业,两次出兵,挫败廓尔喀的侵扰,稳定了大漠南北和西藏边疆地区。统一新疆,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清廷的西北边疆问题,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边疆地区实现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此而推动的经济文化发展,使民生得以改善,人口突破三亿,成为盛世的重要标志。
  康熙帝和乾隆帝六次南巡,既稳定了江南政局,也促进了国家财赋重地的经济发展。南方市镇的繁荣,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中国瓷器、丝绸、茶叶出口欧洲。盛世巅峰时期,户部银库库存的白银常年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上下。盛世倡文,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历经三朝九十余年撰成的《明史》,经康熙、雍正两朝修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及乾隆朝纂修而成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無价瑰宝。康熙帝开建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帝长期驻跸,以此维持和改善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康乾时期,欧洲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先进的科学仪器、书籍和西方艺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文化的繁荣和昌盛也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标志。
  康乾盛世之时,正是世界局势剧变时期,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面临极大的挑战。俄国从北方陆路、英国从南方海路对中国构成潜在威胁。在这一百多年问,中国与欧洲强国问的力量对比大体上仍处于战略均衡态势。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中国的人口与整个欧洲大体相当,中国的制造业份额也不在欧洲之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王朝的盛衰决定着紫禁城的命运,建于“永乐之治”的紫禁城曾遭雷击,三大殿毁于一旦,至正统年问重新建成完工。明代中后期进行的是局部修缮。鼎革之后,紫禁城又为清朝皇宫,顺治二年(1645)完成了对三大殿的修缮,改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宣示了“清承明制”的国策。康熙朝太和殿曾遭大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复建,但基本维持明朝格局。乾隆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修缮、改建、扩建和重建。以倦勤斋为例,从格局、摆设到通景画,乾隆帝都精心设计,处处用心布局。当它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呈现的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紫禁城的格局。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2日。作者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为官40多年,位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毕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欧阳修一生著述颇多,他的《文忠集》中致子侄的两封家书亦流传久远。  《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  文末有
期刊
唐代书法的淋漓酣恣,空前繁荣,不仅体现在书家人数众多且水平很高上,也反映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发展上。这一时期书法研究的内容比过去更细致,更深入,并且出现了有系统的书论,这不单是书法家开始注意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整理,更主要的是书法理论及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唐代书学鼎盛的主要标志,首先是从朝廷帝王到文化各界都对书法研究进行提倡和重视,许多文学家以诗文等手段歌咏、评论书法,像杜甫《李潮小篆
期刊
“爆竹声声除旧岁,平安如意贺新年。”每逢新年,“如意”一词总是亲朋好友互相拜会时频繁使用的祝福语。人们赋予“如意”一词美好吉祥的寓意,同时也赋予“如意”美丽的形象。  作为吉祥的象征,如意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出现于战国时期,历经汉、魏晋、唐、宋至明清,形式和文化内涵不断变化。它从民间逐渐走向书斋,从平民逐渐走向帝王,并因其“吉祥如意”“萬事如意”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装点生活、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六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诗人和书法家。《旧唐书》卷一二八、《新唐书》卷一五三有传。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很高,自成一家,称为“颜体”,受到后人的追仿。他的诗,清新明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除了这两个角色,颜真卿还是一位刚正不阿、忠心报国、心系百姓的名臣。安史之乱时,他率军坚决抵抗叛军;后投奔代宗,被封为鲁郡公;
期刊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由五体构成,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表有十篇,由于它记载史实较为零散,因此常常被读者忽略,甚至有些版本干脆把“表”删掉,做成选本。但是,《史记》研究者都知道,精读《史记》十表,是研究《史记》的一把钥匙。郑樵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足见“表”的重要性。近期笔者在闲暇时重读十表,感慨良多。现取阅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期刊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宋]王禹傅《龙凤茶》  小时候,物质还没有那么丰富。有点好吃的,老人会想着留给孩子,他们自己,总是舍不得享用。  长大后,当我们遇到好茶,会想到与老人一起分享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饱含亲情的茶诗吧。一、作者简述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
期刊
三才  天、地、人谓之三才。混沌之气,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人禀阴阳之气,生生不息,与天地参,故曰三才。(《天文部·象纬》)  “天”“地”“人”三者被称为“三才”。世界初成时的混沌之气中,轻而清的上升为天,重而浊的下降为地。天是阳,地是阴,而人承受阴阳之气,生生不息,从而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就称为“三才”。  荧惑守心  荧惑,火星也。守心,谓行经心度,住而不过也。宋景公时,荧惑守
期刊
神农尝百草  医者美德感天动地  古人云:“无德不成医。”医者,行的是仁心仁术,仁心在前,仁术在后,这是衡量医者的标尺。关于这—点,在中医的源头处就深有体现。  相传,上古时代,人们不知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生了病也不知怎么医治,只能在危险与痛苦中自生自灭。炎帝神农氏为了解民忧,纾民困,亲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历经无数艰险,终于选定了五谷,尝出了许多种草药,使人们能
期刊
所谓“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百姓世界。中国几千年历史演绎了百姓生活之“不易”。因此,对于无法把控的旦夕祸福,在不可控中尋找现实的安稳,民间百姓的日常所求,常常是“吉祥”二字。  下图为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是民间常见的吉祥题材。“闹学”是一个流行的画题,一直到晚清,都出现在不同的画种中。在此图中,儿童们在私塾玩耍嬉闹,扮演各种戏出,场面活泼热闹。左右两边各有门帘,塾师和师母正悄悄
期刊
酸、甜、苦、辣、咸,这通常所说的“五味”当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甜味。而最具代表性的甜味食品,则非糖莫属。  “糖”由“米”和“唐”组成,“米”表示字的意思跟粮食有关,“唐”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说文解字》未收“糖”字,宋代学者徐铉在校订《说文解字》時将“糖”收入其后的新附字当中,释为:“饴也。”《广韵》亦云:“糖,饴也。”可见,“糖”和“饴”在古代表示同一种物。  那么,什么是“饴”呢?《说文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