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如何通过优化阅读教学课程来强化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下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教学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论述,从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有着本能的好奇心,愿意主动尝试,喜欢新鲜的事物,但同时很难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当下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
一、结合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好奇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以好奇心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语言,促使学习兴趣长久保留,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长城》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如:“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长城或见过图片,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所见过的长城?”通过同龄人的分享,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想象,并形成基础的情感共鸣,进而对于即将开始的课文产生兴趣。
建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课前收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记忆,随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在自己的理解上完成对于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新问题的提出和得到的反馈进行教学鼓励,让学生源源不断地获取到学习动力,从而形成长久的学习兴趣,为阅读能力的提升铺垫基础[1]。
二、阅读写作一体化,形成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学科素养基础上,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一个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通常需要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进而达到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目的。
具体到实际中,以《乌鸦喝水》为例,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随笔写作的课堂活动,如:“这样喝水实在太难了,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给乌鸦写一封信告诉它吧。”通过随堂写作,学生能够产生联想,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完成“给乌鸦的一封信”,在写作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于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实现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方面的引导,多数学生无法实现有效创作或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通常是基于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仅凭想象无法实现情感共鸣。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还缺乏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情感交流相对较为困难,教师要基于生活中的细节与实例來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三、重视课外内容,实现能力提升
阅读中除了情感的体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阅读素材也十分重要。通过阅读素材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创作,将基础内容通过逻辑思维和文字组合,形成对于阅读能力的具象化。
具体到实际中,课外读物的推荐是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具体的推荐书目上,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是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文字,他们更喜欢插画、图片,尤其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不扎实,阅读纯文字的材料很难集中注意力,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可以通过一些课外绘本读物作为推荐书目,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而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而言,则可以推荐一些更为贴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系列书籍,《皮皮鲁和鲁西西》这类书籍,书籍本身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够起到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这样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既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是读后感和摘抄工作的开展,这是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但是要规定对应的读后感和摘抄作业,让学生真正将阅读过程落实,而不是处于好奇随便翻看几页就搁置了。通过教学引导和兴趣培养两个方面来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优化阅读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要建立在对于学情把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方案,促使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形成阅读习惯,产生兴趣爱好,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能力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于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7):97-98.
[2] 沈盈晋.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5):65-6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有着本能的好奇心,愿意主动尝试,喜欢新鲜的事物,但同时很难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当下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
一、结合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好奇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以好奇心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语言,促使学习兴趣长久保留,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长城》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如:“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长城或见过图片,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所见过的长城?”通过同龄人的分享,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想象,并形成基础的情感共鸣,进而对于即将开始的课文产生兴趣。
建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课前收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记忆,随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在自己的理解上完成对于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新问题的提出和得到的反馈进行教学鼓励,让学生源源不断地获取到学习动力,从而形成长久的学习兴趣,为阅读能力的提升铺垫基础[1]。
二、阅读写作一体化,形成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学科素养基础上,与其他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一个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通常需要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进而达到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目的。
具体到实际中,以《乌鸦喝水》为例,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随笔写作的课堂活动,如:“这样喝水实在太难了,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给乌鸦写一封信告诉它吧。”通过随堂写作,学生能够产生联想,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完成“给乌鸦的一封信”,在写作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于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实现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方面的引导,多数学生无法实现有效创作或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通常是基于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情感体验,仅凭想象无法实现情感共鸣。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还缺乏一定的阅读基础,因此情感交流相对较为困难,教师要基于生活中的细节与实例來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三、重视课外内容,实现能力提升
阅读中除了情感的体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外,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阅读素材也十分重要。通过阅读素材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创作,将基础内容通过逻辑思维和文字组合,形成对于阅读能力的具象化。
具体到实际中,课外读物的推荐是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具体的推荐书目上,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是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文字,他们更喜欢插画、图片,尤其是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不扎实,阅读纯文字的材料很难集中注意力,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可以通过一些课外绘本读物作为推荐书目,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而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而言,则可以推荐一些更为贴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系列书籍,《皮皮鲁和鲁西西》这类书籍,书籍本身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够起到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这样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既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是读后感和摘抄工作的开展,这是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2]。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但是要规定对应的读后感和摘抄作业,让学生真正将阅读过程落实,而不是处于好奇随便翻看几页就搁置了。通过教学引导和兴趣培养两个方面来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优化阅读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要建立在对于学情把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方案,促使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形成阅读习惯,产生兴趣爱好,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能力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于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小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7):97-98.
[2] 沈盈晋.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