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
1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注重审美的表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据笔者调查,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2 挖掘教材本身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名山大川、花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事实审美教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有描绘自然美景的,有描写人类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品美的文章。更有我国的瑰宝——经典名诗古文,不仅能使学生欣赏到韵律和谐的美文佳句,还能从诗句中领悟到自然景观的无穷魅力。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毕竟教材中关于美的描绘也包含了作者审美的凝聚。
3 诵读美文名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诵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诵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情感美。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诵读的方法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可以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等方法。教师可以从语言文字入手,组织学生读,一方面在语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从而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效果。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课堂上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气朗读,或激情昂扬,或柔和亲切、抑扬顿挫,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课文中揭示的美在他们的思维中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形成美的定格,成为美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作品的艺术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事物,产生追求美好明天的崇高美感。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4 创设愉悦的审美环境,注重美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渲染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借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揭开“序幕”:“同学们,你们记得大年夜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亲人团聚的快乐。精彩的电视节目,辟辟啪啪的鞭炮声,陪伴着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你是否想到过,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喊着卖火柴”
5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
1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注重审美的表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据笔者调查,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2 挖掘教材本身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名山大川、花卉树木、鸟兽虫鱼等,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以其美的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事实审美教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美的课文。有描绘自然美景的,有描写人类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品美的文章。更有我国的瑰宝——经典名诗古文,不仅能使学生欣赏到韵律和谐的美文佳句,还能从诗句中领悟到自然景观的无穷魅力。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毕竟教材中关于美的描绘也包含了作者审美的凝聚。
3 诵读美文名句,课文中的语言美
诵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诵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情感美。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诵读的方法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可以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等方法。教师可以从语言文字入手,组织学生读,一方面在语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从而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效果。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体验美的情趣,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课堂上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气朗读,或激情昂扬,或柔和亲切、抑扬顿挫,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课文中揭示的美在他们的思维中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形成美的定格,成为美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作品的艺术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事物,产生追求美好明天的崇高美感。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4 创设愉悦的审美环境,注重美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渲染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借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揭开“序幕”:“同学们,你们记得大年夜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亲人团聚的快乐。精彩的电视节目,辟辟啪啪的鞭炮声,陪伴着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你是否想到过,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喊着卖火柴”
5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