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能读到《雨,沙沙沙》的人都老了。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还在那里。
那场春雨还在下着。那个叫雯雯的姑娘还站在那个雨夜的无人车站,她等待着那个骑自行车的青年的出现。路灯还是橙黄色的,雨的声音还是“沙沙沙”轻响。末班车早过了,不会再来车了。雯雯只能步行。没有打伞,就让细雨这么淋着。自行车青年终于没有出现,但她眼前却出现了一片蓝色的灯光。这是他曾经告诉她的,说那里特别美。也许,他就在那诗一样的蓝色里。这个氛围,这个意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情感之中。
从这个意境中可以慢慢还原小说本身。我们显然会注意到,故事并不复杂。有点零碎,有点放任,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只有一连串的情绪片断自然流露。雯雯好像一边在深夜的雨中行走,一边带出一些捉摸不定的思绪。靠着这些思绪,连接起故事的线索。我们大致知道,从农村回上海,进了工厂。车间主任老爱给她介绍一个对象,友好地见了面,也友地好分手,没有留下一丝情感的涟漪。实际上,雯雯心里是有感情纠结的。上中学时,她也是有男朋友的,看上去也很相爱。毕业时,男朋友分到工矿,而雯雯却去了农村。男朋友一句“我们不合适”,就分手了。雯雯一直不明白爱情为何如此脆弱,却也没有执着地追问。一切顺其自然。
好在有那个骑自行车的青年在雨中出现,才使小说有了一个比较结实的情节,带动了整个故事。上了自行车后座后,雨被青年的身体挡住了,雯雯防范的心理慢慢瓦解,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像路灯橙黄色灯光那样的暖意。两个人的对话也是断断续续,有一句无一句,却慢慢化开雯雯多年的心理积郁。也许,是这个多雨的春夜,心灵完全敞开了。可惜,就这么无意中到来,就这么短暂。来无踪,去无影。然而,雯雯从此有了一个梦。她在等待一个梦。与自行车青年有关的一些甜美,却说不上是爱情。就是一个蓝色的美梦。一次平常的人际交往,激活了女青年雯雯心中的梦。
雯雯这个人物形象,就在这情绪化的过程中,在这单纯的男女关系中被托出来了。一起从农村回上海的同学都迅速烫起发,穿起高跟鞋。可雯雯还只是把白围巾包在头上,显得有些土。同学说她太不爱漂亮了,可她并不承认。她不注重外表,内心却很“文艺”,喜欢诗歌。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些内向沉默,在爱情方面有些悲观被动。因经过了这个雨夜,这个普通的城市女孩子突然被唤醒了,突然“活”了,突然乐观主动了,突然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了。这个形象的诗意展开了。于是,雯雯变得很美。
雯雯这个人物,与其说是真实的,不如说更多是象征性的。小说有意追求风格化,要去实现一个诗的意境,人物必然就是象征性质的。然而,就这样淡淡的单纯的关系构成的意境,在当时,已经足以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已经足以让我们惆怅感怀了。雯雯有了梦,我们也有了梦。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美梦。人们都会在小说中寻梦。《雨,沙沙沙》可以说就是一个时代之梦。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篇小说在当时属于写作上的另类。改革开放的时代刚刚到来,中国文学还在疗治“文革”的伤痛,或者说,刚刚才有能力感觉到时代的悲伤与痛苦。大多数的小说,如《伤痕》《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天云山传奇》《小镇上的将军》《晚霞消失的时候》《飘失的花头巾》《人啊人》《绿化树》等作品,以清算“文革”,拨乱反正,批判现实,反思历史为主题,形成一个“伤痕文学”和后“伤痕文学”的写作潮流。每部小说似乎都必须承载着时代的痛苦和思想的辎重,人物也必须具有理性批判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特质。这个时候,出现了《雨,沙沙沙》这样的风格化作品,故事没那么冲突,主题没那么沉重,人物没那么理性,真是别开生面,就像吹来一股清凉的风一样。
小说很短,读者很多。雯雯这个姑娘,很快就得到读者的接受认可。人们像喜爱“伤痕文学”那样喜爱这篇小说,尽管它已经远远摆脱了时代的“伤痕”。读者同情“谢惠敏”,却更欣赏那个叫“雯雯”的姑娘。当然,到了评论家那里,这篇小说和当时许多优秀作品一样,引起了不少争议,也带出了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思考。一些评论家显然不赞成小说那种回避社会矛盾冲突和重大主题的“轻音乐”式的倾向;另一些评论家则看到小说折射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与众不同的能力,认为是小说创作的一个独特创新。甚至有评论家把这篇小说的另类特质与茹志娟的《百合花》相比美。新中国的革命文学都能开出这样一朵百合花,为什么新时期的“伤痕文学”不能下一场沙沙沙的春雨。不管是批评的意见,还是支持的意见,对这篇小说来说都是重要的。事实上,评论家们很快在雯雯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了共识——一个时代的美好从梦想开始了。
《雨,沙沙沙》这篇小说,不仅是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处女作,还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家也一发不可收,继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不少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也因此奠定了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间,《雨,沙沙沙》功不可没。王安忆后来在一些创作谈里,曾讲到这篇小说让她知道了什么是文学。看得出,当时她并没有把文学想得很复杂。她只是在多数作家还没来得及注意到的地方,直觉捕捉到她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的一种人的情绪,觉得很有意思,就尽可能真实地描写下来,单纯表现出来。雯雯这个人物就在作家笔下呼唤出来了。她是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单纯而朴实的感情和“人性”,在當时的小说中,确实很少见。没有想到,竟然引起了社会读者的强烈共鸣。雯雯这个人物形象,感觉上还有些单薄,却格外动人。看上去是写作的偶然,其实带着文学的必然。
有意思的是,新锐的评论家读出这篇以心态描写见长的小说和当代西方文学中的“现代派”文学之间的某些关联,认为夜雨中雯雯的思绪不停地闪回,是“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从而赋予了这篇朴实的小说“先锋”的价值意义。王安忆后来的创作如《小鲍庄》一度探索实验性比较突出,走得比较远,不知是否与这种理论引导有关。不过,当我们多少弄懂一点“现代派”文学的时候,就能明白所谓的“意识流”,是在出现了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以后的心理解构。第三人称的小说,有点另类,人物有点奇怪,心态有点错乱,不算“意识流”。说《雨,沙沙沙》有现代派文学的意识,确实有点牵强。现在看来,新锐评论更多是一种误读。那个时期,“误读”很流行,“创造性误解”很时尚。
小说讲到底就是写人的生活,塑造人物形象。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一生都会为他笔下的人物操心烦恼,都想写好人物。如今,王安忆已经是大作家,创作了那么多优秀作品,也仍然为写出新人物、塑造新形象而不懈努力。人物形象的塑造永远是小说创作的重点难点痛点。几十年里,中国文学看上去很热闹,理论家们最近都在说发展繁荣。其实,真正数得出来的人物就那么几个,多数还是早期留下来的,宝贵得很。也不知怎么回事,早年那些小说人物,要挑也都能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缺点,但读者就是记得住,叫得出。后来在很长时期里,小说人物好像都消失了。作家们都很给力,写出的人物也很生动很丰满很深刻,但就是出不来,就是没让人记住,更不用说留在人们的心里。这个问题虽然直观,要弄清楚却也不容易。应该感谢那个小说为“王”的年代。有了这个年代,才有《雨,沙沙沙》,才孕育出“雯雯”这个人物。多少年过去了,“雯雯”还站在那里。
责任编辑 张 哲
那场春雨还在下着。那个叫雯雯的姑娘还站在那个雨夜的无人车站,她等待着那个骑自行车的青年的出现。路灯还是橙黄色的,雨的声音还是“沙沙沙”轻响。末班车早过了,不会再来车了。雯雯只能步行。没有打伞,就让细雨这么淋着。自行车青年终于没有出现,但她眼前却出现了一片蓝色的灯光。这是他曾经告诉她的,说那里特别美。也许,他就在那诗一样的蓝色里。这个氛围,这个意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情感之中。
从这个意境中可以慢慢还原小说本身。我们显然会注意到,故事并不复杂。有点零碎,有点放任,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只有一连串的情绪片断自然流露。雯雯好像一边在深夜的雨中行走,一边带出一些捉摸不定的思绪。靠着这些思绪,连接起故事的线索。我们大致知道,从农村回上海,进了工厂。车间主任老爱给她介绍一个对象,友好地见了面,也友地好分手,没有留下一丝情感的涟漪。实际上,雯雯心里是有感情纠结的。上中学时,她也是有男朋友的,看上去也很相爱。毕业时,男朋友分到工矿,而雯雯却去了农村。男朋友一句“我们不合适”,就分手了。雯雯一直不明白爱情为何如此脆弱,却也没有执着地追问。一切顺其自然。
好在有那个骑自行车的青年在雨中出现,才使小说有了一个比较结实的情节,带动了整个故事。上了自行车后座后,雨被青年的身体挡住了,雯雯防范的心理慢慢瓦解,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像路灯橙黄色灯光那样的暖意。两个人的对话也是断断续续,有一句无一句,却慢慢化开雯雯多年的心理积郁。也许,是这个多雨的春夜,心灵完全敞开了。可惜,就这么无意中到来,就这么短暂。来无踪,去无影。然而,雯雯从此有了一个梦。她在等待一个梦。与自行车青年有关的一些甜美,却说不上是爱情。就是一个蓝色的美梦。一次平常的人际交往,激活了女青年雯雯心中的梦。
雯雯这个人物形象,就在这情绪化的过程中,在这单纯的男女关系中被托出来了。一起从农村回上海的同学都迅速烫起发,穿起高跟鞋。可雯雯还只是把白围巾包在头上,显得有些土。同学说她太不爱漂亮了,可她并不承认。她不注重外表,内心却很“文艺”,喜欢诗歌。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些内向沉默,在爱情方面有些悲观被动。因经过了这个雨夜,这个普通的城市女孩子突然被唤醒了,突然“活”了,突然乐观主动了,突然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方向了。这个形象的诗意展开了。于是,雯雯变得很美。
雯雯这个人物,与其说是真实的,不如说更多是象征性的。小说有意追求风格化,要去实现一个诗的意境,人物必然就是象征性质的。然而,就这样淡淡的单纯的关系构成的意境,在当时,已经足以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已经足以让我们惆怅感怀了。雯雯有了梦,我们也有了梦。那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美梦。人们都会在小说中寻梦。《雨,沙沙沙》可以说就是一个时代之梦。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篇小说在当时属于写作上的另类。改革开放的时代刚刚到来,中国文学还在疗治“文革”的伤痛,或者说,刚刚才有能力感觉到时代的悲伤与痛苦。大多数的小说,如《伤痕》《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天云山传奇》《小镇上的将军》《晚霞消失的时候》《飘失的花头巾》《人啊人》《绿化树》等作品,以清算“文革”,拨乱反正,批判现实,反思历史为主题,形成一个“伤痕文学”和后“伤痕文学”的写作潮流。每部小说似乎都必须承载着时代的痛苦和思想的辎重,人物也必须具有理性批判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特质。这个时候,出现了《雨,沙沙沙》这样的风格化作品,故事没那么冲突,主题没那么沉重,人物没那么理性,真是别开生面,就像吹来一股清凉的风一样。
小说很短,读者很多。雯雯这个姑娘,很快就得到读者的接受认可。人们像喜爱“伤痕文学”那样喜爱这篇小说,尽管它已经远远摆脱了时代的“伤痕”。读者同情“谢惠敏”,却更欣赏那个叫“雯雯”的姑娘。当然,到了评论家那里,这篇小说和当时许多优秀作品一样,引起了不少争议,也带出了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思考。一些评论家显然不赞成小说那种回避社会矛盾冲突和重大主题的“轻音乐”式的倾向;另一些评论家则看到小说折射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与众不同的能力,认为是小说创作的一个独特创新。甚至有评论家把这篇小说的另类特质与茹志娟的《百合花》相比美。新中国的革命文学都能开出这样一朵百合花,为什么新时期的“伤痕文学”不能下一场沙沙沙的春雨。不管是批评的意见,还是支持的意见,对这篇小说来说都是重要的。事实上,评论家们很快在雯雯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了共识——一个时代的美好从梦想开始了。
《雨,沙沙沙》这篇小说,不仅是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处女作,还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家也一发不可收,继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不少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也因此奠定了作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间,《雨,沙沙沙》功不可没。王安忆后来在一些创作谈里,曾讲到这篇小说让她知道了什么是文学。看得出,当时她并没有把文学想得很复杂。她只是在多数作家还没来得及注意到的地方,直觉捕捉到她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的一种人的情绪,觉得很有意思,就尽可能真实地描写下来,单纯表现出来。雯雯这个人物就在作家笔下呼唤出来了。她是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单纯而朴实的感情和“人性”,在當时的小说中,确实很少见。没有想到,竟然引起了社会读者的强烈共鸣。雯雯这个人物形象,感觉上还有些单薄,却格外动人。看上去是写作的偶然,其实带着文学的必然。
有意思的是,新锐的评论家读出这篇以心态描写见长的小说和当代西方文学中的“现代派”文学之间的某些关联,认为夜雨中雯雯的思绪不停地闪回,是“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从而赋予了这篇朴实的小说“先锋”的价值意义。王安忆后来的创作如《小鲍庄》一度探索实验性比较突出,走得比较远,不知是否与这种理论引导有关。不过,当我们多少弄懂一点“现代派”文学的时候,就能明白所谓的“意识流”,是在出现了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以后的心理解构。第三人称的小说,有点另类,人物有点奇怪,心态有点错乱,不算“意识流”。说《雨,沙沙沙》有现代派文学的意识,确实有点牵强。现在看来,新锐评论更多是一种误读。那个时期,“误读”很流行,“创造性误解”很时尚。
小说讲到底就是写人的生活,塑造人物形象。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一生都会为他笔下的人物操心烦恼,都想写好人物。如今,王安忆已经是大作家,创作了那么多优秀作品,也仍然为写出新人物、塑造新形象而不懈努力。人物形象的塑造永远是小说创作的重点难点痛点。几十年里,中国文学看上去很热闹,理论家们最近都在说发展繁荣。其实,真正数得出来的人物就那么几个,多数还是早期留下来的,宝贵得很。也不知怎么回事,早年那些小说人物,要挑也都能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缺点,但读者就是记得住,叫得出。后来在很长时期里,小说人物好像都消失了。作家们都很给力,写出的人物也很生动很丰满很深刻,但就是出不来,就是没让人记住,更不用说留在人们的心里。这个问题虽然直观,要弄清楚却也不容易。应该感谢那个小说为“王”的年代。有了这个年代,才有《雨,沙沙沙》,才孕育出“雯雯”这个人物。多少年过去了,“雯雯”还站在那里。
责任编辑 张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