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H1(2013)4-02-03
作者:肖 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交流,读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一、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善于把握触发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但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循序渐进地浏览、品读,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真正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如七年级下课文《竹影》,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他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婆娑的竹影,朦胧的月光,牵动了作者他们天真无邪的心,从单纯的画竹影游戏上升到进入艺术的殿堂。这些就是这篇课文最具价值的人文性体现。另外,初一学生与当时的作者他们年龄相仿,他们的生活内容、活动情形、心理意识也是相通的,抓住这一点,相信就能让学生较好地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真正读懂课文并有自己的感悟。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上始终围绕这么一条主线:通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主要设置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语言层面上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烂漫的童真童趣;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感悟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整体感知、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真可爱的三个孩子及有如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在学生的心头难以忘却。
二、多角度品读,激发共鸣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中,对文字的品读理解不能简单地作一元预设,应注重鼓励学生的多角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甚至于帮助学生创造一种思考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同时也让他们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惊异于自己的理解感受被其他同学、老师肯定赞赏时,脸上的幸福表情让人动容。
记得在给初一学生上《竹影》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并进行赏析及代表丰子恺先生向他父亲说一句话,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被老师肯定时,我观察到有好些学生越说越兴奋,连续五六次发言,并且越说越精彩,同时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回归传统,让语文课更有滋有味
朗读,应该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从而入情、入境、会心。我想我们现在的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
如《竹影》1——2节写景,文字生动优美,确实值得学生细细品读,必须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教师能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或结合多媒体画面来呈现这些文字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又如《伟大的的悲剧》一文,叙述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由朗读两节课,让他们去品读: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
相信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并将找出的句子、语段美读,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感受。朗读、赏析、赏析、朗读,使整堂课有一定的纵深度,有比较开阔的思维、联想空间,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淡”,也避免了教师的简单说教。
(作者单位:江西南丰县电大 344500)
作者:肖 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交流,读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一、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善于把握触发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但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循序渐进地浏览、品读,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真正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如七年级下课文《竹影》,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他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婆娑的竹影,朦胧的月光,牵动了作者他们天真无邪的心,从单纯的画竹影游戏上升到进入艺术的殿堂。这些就是这篇课文最具价值的人文性体现。另外,初一学生与当时的作者他们年龄相仿,他们的生活内容、活动情形、心理意识也是相通的,抓住这一点,相信就能让学生较好地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真正读懂课文并有自己的感悟。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上始终围绕这么一条主线:通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主要设置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语言层面上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烂漫的童真童趣;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感悟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整体感知、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真可爱的三个孩子及有如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在学生的心头难以忘却。
二、多角度品读,激发共鸣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中,对文字的品读理解不能简单地作一元预设,应注重鼓励学生的多角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甚至于帮助学生创造一种思考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同时也让他们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惊异于自己的理解感受被其他同学、老师肯定赞赏时,脸上的幸福表情让人动容。
记得在给初一学生上《竹影》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并进行赏析及代表丰子恺先生向他父亲说一句话,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被老师肯定时,我观察到有好些学生越说越兴奋,连续五六次发言,并且越说越精彩,同时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回归传统,让语文课更有滋有味
朗读,应该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从而入情、入境、会心。我想我们现在的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
如《竹影》1——2节写景,文字生动优美,确实值得学生细细品读,必须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教师能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或结合多媒体画面来呈现这些文字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又如《伟大的的悲剧》一文,叙述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由朗读两节课,让他们去品读: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
相信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并将找出的句子、语段美读,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感受。朗读、赏析、赏析、朗读,使整堂课有一定的纵深度,有比较开阔的思维、联想空间,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淡”,也避免了教师的简单说教。
(作者单位:江西南丰县电大 3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