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既是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它更是教学、评估的风向标和导航仪。因此,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全面解读新课标的丰富内涵,有助于一线教师科学施教。对于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解读初中数学新课标,对打造科学高效的初中数学新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有价值的数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全面深入地解读新课标,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既是一种必然要求,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为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数学。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把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辩证性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出发点,不再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摒弃初中数学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弊端。教师应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方设法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的原型,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可以弥补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二、突出“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是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依据和实施。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与培养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与娱乐;他们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同,接受同样教育、听同一位教师的课,每个人的内化过程却有很大差别,因而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會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三是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其次,学生是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具有可贵的主动性,离开了这种主动性,教学不可能有好效果。再次,学生是教学价值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因此,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突出“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换句话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身最好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明确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 “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少数学生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所谓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新课标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有效地实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二是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优化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分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四是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练习、分层进行个别辅导、分层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进而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新课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新课标为突破口,从以上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科学高效的初中数学新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有价值的数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全面深入地解读新课标,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既是一种必然要求,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为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数学。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把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辩证性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出发点,不再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摒弃初中数学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弊端。教师应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方设法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的原型,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可以弥补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新知识。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二、突出“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是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依据和实施。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与培养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与娱乐;他们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同,接受同样教育、听同一位教师的课,每个人的内化过程却有很大差别,因而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會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三是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其次,学生是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具有可贵的主动性,离开了这种主动性,教学不可能有好效果。再次,学生是教学价值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因此,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突出“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换句话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身最好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明确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 “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少数学生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所谓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新课标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有效地实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深入了解学生,合理分清层次;二是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优化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分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四是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练习、分层进行个别辅导、分层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进而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新课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新课标为突破口,从以上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科学高效的初中数学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