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不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高考备考仍以题海战术训练应试技巧为主,效率低下,制约着学生发展。着眼于教学实践,以“乡土情结”题材的群文阅读导读为例,精心选择文本,创设议题,精准导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阐述教师的精准导读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在阅读与备考之间搭建桥梁,引领学生高效阅读,助力学生提高阅读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 精准导读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编号:GS[2019]GHBZ09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79-02
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不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依然以高考应试为宗旨,在三至四个学期里上完必修五册及部分选修共计不足百篇文章后,就围绕考点展开一、二、三轮复习,大兴题海战术,大讲答题技巧,构建答题模式,反复模拟训练,形成刻板套路。加之学生语文学习课外投入时间少,阅读量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思想低幼,思维僵化,阅读能力低下,智力背景狭窄肤浅。如此情形,很难应对日益创新变化的高考。
决胜高考,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力无疑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在时间紧、备考任务重的高中阶段,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阅读速度,训练理解、分析、整合、思辨等阅读力大有裨益!
目前群文阅读教学仍处于研究尝试阶段,理论研究多,实践成果少;小学初中探索实践的多,高中阶段的尝试实践刚刚起步。尤其缺乏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推广普及尚需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创建积累优秀的案例,引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高中学生学情的掌握,本文尝试通过精准导读,以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在阅读和备考之间搭建桥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整合阅读文本,化考点为议题,设计构建“议题”,教师精准导读,学生在阅读中“求同、比异、整合、判断”,在获取信息、训练思维中获得情感审美体验,通过 “一组”文章的学习学会阅读“一类”文章。改变以往单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下面以《故乡——永远的牵挂》群文阅读的导读为例,谈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精准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整合阅读文本
紧扣高考需要的思想认识与背景知识,如: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历史反思、精神家园、生命价值、心灵守护、美学思考、意志情操、审美求真、多元和谐等,选择围绕“乡土情结”题材,整合《牛铃叮当》《年三十夜的爆竹》《草木故园》《纸上故乡》四篇文章构建阅读学习的群文。
二、创设阅读“议题”
将语文高考考点转化“议题”,以“乡土情结”为总话题,确立“题目线索”“情感主旨”“艺术技巧”三个具体阅读探究的分“议题”,连通阅读与备考。
三、组织导读语言
群文课堂因为篇目较多,留给教师的时间不多,需要精心设计,精准导读。
“乡土情结”题材《故乡——永远的牵挂》群文阅读的导读:
(一)话题背景。自古以来,宦游在外、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将思乡念亲之情,寄托于笔墨,留下了许多情文并茂的名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迅速推进, 各级城市持续膨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通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身份進入城市,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田园日渐荒芜。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许多村落实施整体移民搬迁,留下了一个个空壳村落,衰落的村庄随处可见。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在追求优质教育的心理驱动下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益脆弱。
但是,在外奔波的人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普通平凡,故乡,永远都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神经、最敏感的弦,不经意间就被触动,引发浓浓的乡愁,吟唱出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情思。故乡,也是他们生命旅途中最温馨的港湾,奔波劳碌之余,夜深人静之时,梦回故乡,灵魂栖息在故乡的田野上,休养疲惫的身心,抚慰创伤的心灵,找回一度迷茫的自我——故乡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动力源泉。故乡是根,无论在哪里,人们也摆脱不了对根的牵挂,忘不了对根的情思!于是,表现乡土情结的文章便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装点着文学的殿堂,慰藉着万千游子的心灵。“乡土情结”也成了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材之一。
(二)题目线索。“乡土情结”类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景、物、人、习俗等)作为寄托思想情感的对象,或作题目,或作叙写对象,成为线索贯穿全文;文中多次写到与这一对象相关的人和事,目的在于与题目或文中片段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并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例如《牛铃叮当》《年三十夜的爆竹》《草木故园》《纸上故乡》,分别将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寄托在“叮当的牛铃”“年三十夜的爆竹”“故园的草木”“纸上书写的故乡的景人事”之上,并以它们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前后照应,突出主旨。
(三)情感主旨。这类文章的主题常表现故乡是游子永远的心灵归宿,充满着对淳朴、诗意乡村的深深眷恋。回忆故乡以前的东西,情感多是怀旧伤感。有时怀念的是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与淳朴民风(《年三十夜的爆竹》);有时怀念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牛铃叮当》);有时怀念的是故乡给予自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远影响(《纸上故乡》);有时则进一步反映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反差,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之间的冲突导致淳朴民风的丧失,折射出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与传统民俗远离、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失落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伤感(《牛铃叮当》《草木故园》),无不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依恋之情,只是各自的情感附着点和感悟思考点有所不同。 (四)艺术技巧。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人状物,表情达意。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草木故园》中描写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对比衬托出乡村的日益衰落,村民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了草木,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寄托着对家园的依恋之情。2.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描写物态人性,表现彼此间的情感关系。如《牛铃叮当》中的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传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的眷恋。3.用语含蓄,双关象征,意蕴丰富。如《年三十夜的爆竹》中“爆竹”贯穿全文,线索作用鲜明;“爆竹”代表着亲友的团聚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思乡之情;“爆竹”让作者思考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纸上故乡》中“纸上故乡”表层含义是其他诗人、乡土作家文字里的故乡以及自己笔下的故乡。深层含义是对家乡的思念,自己从读有关故乡的文字中寻找慰藉,在自己的文字中寄托乡愁,展示故乡给予自己的精神影响,表明故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以“故乡”为题材的文章,作者构思巧妙,往往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将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回忆故乡的人事风物、乡情民俗,表达对故乡的特殊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文笔优美,感情真挚,阅读欣赏,如品香茗,韵味悠长。
伴随学生阅读的推进,教师适时灵活导读,引领学生“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达成共识,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结构与方法知识体系,由一组文章的阅读学会阅读一类文章。
高考语文改革将逐渐增加阅读量,越来越突显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的速度、信度、思辨能力等,将成为决胜语文高考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高度、有力度、高效率的指导。精心选择文本,创设议题,精准导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泽元. 《群文阅读:从形势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3]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9)
[4]唐富萍.《群文阅读,提升閱读效率的有效途径》[J].教育论坛,2016(4)
【关键词】群文阅读 精准导读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编号:GS[2019]GHBZ09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79-02
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不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依然以高考应试为宗旨,在三至四个学期里上完必修五册及部分选修共计不足百篇文章后,就围绕考点展开一、二、三轮复习,大兴题海战术,大讲答题技巧,构建答题模式,反复模拟训练,形成刻板套路。加之学生语文学习课外投入时间少,阅读量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思想低幼,思维僵化,阅读能力低下,智力背景狭窄肤浅。如此情形,很难应对日益创新变化的高考。
决胜高考,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阅读力无疑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在时间紧、备考任务重的高中阶段,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阅读速度,训练理解、分析、整合、思辨等阅读力大有裨益!
目前群文阅读教学仍处于研究尝试阶段,理论研究多,实践成果少;小学初中探索实践的多,高中阶段的尝试实践刚刚起步。尤其缺乏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推广普及尚需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创建积累优秀的案例,引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高中学生学情的掌握,本文尝试通过精准导读,以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在阅读和备考之间搭建桥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整合阅读文本,化考点为议题,设计构建“议题”,教师精准导读,学生在阅读中“求同、比异、整合、判断”,在获取信息、训练思维中获得情感审美体验,通过 “一组”文章的学习学会阅读“一类”文章。改变以往单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下面以《故乡——永远的牵挂》群文阅读的导读为例,谈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精准导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整合阅读文本
紧扣高考需要的思想认识与背景知识,如: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历史反思、精神家园、生命价值、心灵守护、美学思考、意志情操、审美求真、多元和谐等,选择围绕“乡土情结”题材,整合《牛铃叮当》《年三十夜的爆竹》《草木故园》《纸上故乡》四篇文章构建阅读学习的群文。
二、创设阅读“议题”
将语文高考考点转化“议题”,以“乡土情结”为总话题,确立“题目线索”“情感主旨”“艺术技巧”三个具体阅读探究的分“议题”,连通阅读与备考。
三、组织导读语言
群文课堂因为篇目较多,留给教师的时间不多,需要精心设计,精准导读。
“乡土情结”题材《故乡——永远的牵挂》群文阅读的导读:
(一)话题背景。自古以来,宦游在外、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将思乡念亲之情,寄托于笔墨,留下了许多情文并茂的名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迅速推进, 各级城市持续膨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通过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身份進入城市,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田园日渐荒芜。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许多村落实施整体移民搬迁,留下了一个个空壳村落,衰落的村庄随处可见。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在追求优质教育的心理驱动下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益脆弱。
但是,在外奔波的人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普通平凡,故乡,永远都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神经、最敏感的弦,不经意间就被触动,引发浓浓的乡愁,吟唱出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情思。故乡,也是他们生命旅途中最温馨的港湾,奔波劳碌之余,夜深人静之时,梦回故乡,灵魂栖息在故乡的田野上,休养疲惫的身心,抚慰创伤的心灵,找回一度迷茫的自我——故乡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动力源泉。故乡是根,无论在哪里,人们也摆脱不了对根的牵挂,忘不了对根的情思!于是,表现乡土情结的文章便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装点着文学的殿堂,慰藉着万千游子的心灵。“乡土情结”也成了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题材之一。
(二)题目线索。“乡土情结”类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景、物、人、习俗等)作为寄托思想情感的对象,或作题目,或作叙写对象,成为线索贯穿全文;文中多次写到与这一对象相关的人和事,目的在于与题目或文中片段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并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例如《牛铃叮当》《年三十夜的爆竹》《草木故园》《纸上故乡》,分别将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寄托在“叮当的牛铃”“年三十夜的爆竹”“故园的草木”“纸上书写的故乡的景人事”之上,并以它们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前后照应,突出主旨。
(三)情感主旨。这类文章的主题常表现故乡是游子永远的心灵归宿,充满着对淳朴、诗意乡村的深深眷恋。回忆故乡以前的东西,情感多是怀旧伤感。有时怀念的是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与淳朴民风(《年三十夜的爆竹》);有时怀念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牛铃叮当》);有时怀念的是故乡给予自己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远影响(《纸上故乡》);有时则进一步反映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反差,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之间的冲突导致淳朴民风的丧失,折射出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与传统民俗远离、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失落和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伤感(《牛铃叮当》《草木故园》),无不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依恋之情,只是各自的情感附着点和感悟思考点有所不同。 (四)艺术技巧。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人状物,表情达意。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草木故园》中描写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对比衬托出乡村的日益衰落,村民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了草木,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寄托着对家园的依恋之情。2.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描写物态人性,表现彼此间的情感关系。如《牛铃叮当》中的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传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的眷恋。3.用语含蓄,双关象征,意蕴丰富。如《年三十夜的爆竹》中“爆竹”贯穿全文,线索作用鲜明;“爆竹”代表着亲友的团聚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思乡之情;“爆竹”让作者思考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纸上故乡》中“纸上故乡”表层含义是其他诗人、乡土作家文字里的故乡以及自己笔下的故乡。深层含义是对家乡的思念,自己从读有关故乡的文字中寻找慰藉,在自己的文字中寄托乡愁,展示故乡给予自己的精神影响,表明故乡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以“故乡”为题材的文章,作者构思巧妙,往往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将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回忆故乡的人事风物、乡情民俗,表达对故乡的特殊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文笔优美,感情真挚,阅读欣赏,如品香茗,韵味悠长。
伴随学生阅读的推进,教师适时灵活导读,引领学生“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达成共识,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结构与方法知识体系,由一组文章的阅读学会阅读一类文章。
高考语文改革将逐渐增加阅读量,越来越突显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的速度、信度、思辨能力等,将成为决胜语文高考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高度、有力度、高效率的指导。精心选择文本,创设议题,精准导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泽元. 《群文阅读:从形势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2]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3]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9)
[4]唐富萍.《群文阅读,提升閱读效率的有效途径》[J].教育论坛,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