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提炼,提升概括能力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能力层级是D级,D级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须注意的是,只有精准提炼,概括出相应内容,后面的鉴赏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有些诗歌鉴赏题明确考查概括内容;以江苏卷为例,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都考查了概括题。概括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而概括是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在复习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理解“概括”。
  一、概括题的考查形式
  1.直接考查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概括题常涉及这样几个方面:概括事件(事迹),概括画面(景象),概括特定要素,概括原因。
  2017年浙江卷第19题“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考查的是概括事件,2017年天津卷第14题第1问“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的是概括画面,2014年江苏卷第10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考查的是从诗歌描写内容中概括特定要素,2015年江苏卷第10题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考查的是概括原因。
  2.“涵盖”考查
  有时题干中不出现“概括”,但答案“涵盖”概括。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5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虽然题干中未出现概括,考查的是诗句的精妙之处,但答题的第一步须从概括诗句内容开始,须答出“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显示考场的安静”,而这些内容就是对诗句内容的概括。这是答诗歌鉴赏题的一个良好习惯,即从概括具体内容开始,这样的答题习惯使答题内容更贴切。
  二、提升概括能力的两个关键
  提升概括能力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细读诗歌原句,判别情感态度,即了解诗人对相关诗句内容的情感态度,这对于概括画面(景象)题的解题特别重要;二是识别表达方式,提炼诗句内容,即根据表达方式对诗句内容作相应的提炼。
  1.细读诗歌原句,判别情感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概括诗歌内容,离不开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把握。判别了情感,概括的方向才不至于发生错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Ⅰ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沦浪罢钓竿④。注解有四个: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这首诗以金陵为立足点,抒发远眺长江的感怀,全诗景、史、情合一。诗歌前四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长江历经万里,分为很多气势磅礴的支流,横贯大中国,直奔东海,水势浩瀚湍急的特点。中间两句写六朝国运不兴的历史。最后四句热烈地歌颂大唐盛世,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一丝自己无用武之地的忧愁,但整体的气势是热烈奔放的。所以,回答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时,更多地要从盛唐气势角度考虑,景象要更多地考虑长江的壮阔。答“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才算是贴切得体,这四句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
  再如2017年天津卷第14题第1问“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考查的是概括画面,解答此题必须与第2问“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的答题结合起来方为妥当。能读懂诗人放下身边的俗事,理解诗人内心充满了与世相忘的闲适之情,才能明白第二联描写的是: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技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景与情相互影响,没有绝对的景,景(画面)的特质会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诚如一首诗中写到的:“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所以判别诗人的情感态度对概括诗歌内容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识别表达方式,提炼诗句内容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概括题常涉及事件(事迹)、画面(景象)、原因以及特定要素,这些考查点涉及的表达方式各异。概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诗句采用的表达方式,把握表达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提炼诗句内容。
  (1)概括事件(事迹)题
  概括事件(事迹)题涉及的诗句,常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如2017年浙江卷第19题,前八句叙写的是采地黄,后六句叙写的是卖地黄。从答案反推,可知考查的要點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动作对象,运用了“采”“买”两个动词。
  再如2016年江苏卷第10题“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考查的是人物事迹。答案为“①灞陵受辱亭尉:②射虎中石;③功高难封侯”,和前一题同样,抓的是人物的动作或行为表现。“射虎中石”是具体动作;“灞陵受辱亭尉、功高难封侯”是李广的行为表现,须注意的是此处写的是被动的行为表现。答案中运用了“受辱”“射”“封”三个动词。
  概括事件(事迹)题,无论概括事件还是概括事迹,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或行为表现(含被动),答题时要有明确的动词。
  (2)概括画面(景象)题
  概括画面(景象)题涉及的诗句,常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如2015年天津卷第14题“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涉及诗句为诗歌前六句: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IA,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答案为五点: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每一点中都有具体的意象:尘土、紫烟、日、红花、柳色。每一个事物都有相应的特点:涤净、渐散、丽、沾雨、葱翠。   再如2009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2问“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考查的是概括画面,答案为“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愕,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概括画面(景象)题,无论概括画面还是概括景象,都要抓住意象(人物、景物)及其特点作答。
  (3)概括特定要素题
  概括特定要素的题目,也常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如2014年江苏卷第1(题第2问“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诗歌共四句: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答案为“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也可以答“人际交往:城里少有人认识他;居住地点:家住深山;生活方式:渔樵生活”。后一个答案更好地揭示出了概括内容的上位概念,从人际交往、居住地点、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概括出诗句中的特定要素。
  再如2011年江苏卷第9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案非常明确地从诗坛地位、诗的思想情趣、诗歌风格三个方面表述: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对于此类概括特定要素题,解题时要思考相应内容的上位概念。平时还要培养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相关联想能力。
  (4)概括原因题
  概括原因题,貌似和议论有关,但涉及的诗句,也常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秋兴》: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道。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第109考查“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陆游的晚年作品,作者仍具有报国的情怀与壮志。由“乾坤迮”可知“国土沦丧,战事未宁”,由“病入中年日月遒”可知“中年多病,时光日迫”,由“空许国”“只生愁”可知“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三个原因从国家形势到人生抱负再到生活境况,从主观到客观。涉及诗句采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再如2015年江苏卷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第10题考查“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诗歌标题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的景语即情语,说明作者是悠闲愉悦的;最后一联写友人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情调是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说明两人是心意相通的。所以答案表述为“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答出四点即可)”。因为诗歌写的是作者的雅致生活,无关国家形势,但也可看出答案涉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概括原因題,解题时要思考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切忌只关注诗歌中的抒情、议论诗句,宜关注诗歌标题和正文的任何一个要素。
  三、答好诗歌鉴赏概括题的两个关键
  1.审清相关要求
  做任何题,都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答诗歌鉴赏概括题,要思考本题属于上述题型中的哪一种,涉及的诗歌语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应如何思考分析。答其他类型鉴赏题时,要根据涉及诗句采用的表达方式作相应的提炼概括。
  2.答案力求全面
  在答题时,语言可以简洁,但答题角度一定要力求全面。分析思考时,要有上位概念意识,力求发散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做这方面的思维体操,总结自己易忽略的方面和角度。
其他文献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常考题型,相比其他文言文题型,它考查的知识面最为全面,是一个需要调动所有文言知识储备的综合题型。一般2-3小题,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清末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信息;“达”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文
期刊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各级各类测试,学生作文偏题现象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它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人
期刊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在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一、命题意图  (一)关注生活  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人们不断接触到更多的事件。信息量的爆炸、接触信息的途径快捷多样,因此,当很多事
期刊
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重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而忽视了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偏差:在古诗词的鉴赏活动中,学生依据古诗词简洁、概括和跳跃性强的特点,完成了省略、空白、跳跃、剪辑和组合画面等空白点的填充后,却解释不了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以致诗句的译写或改写遇到阻碍,严重影响了鉴赏。请看:  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②异日图将好景,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