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的特质是偶然与巧合,自然而不刻意,命中注定不可改变,可遇而不可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第二句话强调人对“缘分”的主观感受,因缘来而喜,因缘去而悲,也可以理解为因有缘而喜,无缘而悲,升华为万事不可求,一切随缘。
“缘”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联系,缘的前提是自然的、不刻意的。缘的归宿是人与人心有灵犀的情感,人与物妙不可言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心灵或情感上巧而妙的契合相通,它体现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
如何对待缘分,珍惜缘分,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与智慧选择。
缘分,就是在名利面前的平常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缘分不必强求,不必强调全部得到。所谓缘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你。
2.“缘分”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缘分”的解释是:民间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缘分,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分,是中国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
偶然间的相遇即是缘。分是一个量词,你敬我一点,我敬你一点,这叫作分,可见分是可以叠加的,彼此还有交集即是缘分,缘分的深浅在于彼此付出多少机缘。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友情、亲情与爱情。缘分有时候也是一种命运。
名言道:缘在天定,分靠人为。逻辑上:先有缘才有分,有缘分不怕经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缘分尽了即表示两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缘分未尽即表示两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天缘是无须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只要你不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舐舔着伤口惩罚自己,只要你迈步踏出去,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缘”,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识、相恋,“分”是发自人的意愿,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分。“分”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天缘的长久,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阂,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为的是不再使缘分因时限的到期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夭涯各处。
3.有关“缘分”的名言警句
宋代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明代沉周《咏帘》:“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沈从文《贵生》:“你我是穷人,和什么都无缘,就只和酒有点缘分。”
梨园戏《入窑》:“是我俩缘分相牵又相伴。”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戈夫曼对相遇的界定: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李俊往常思念,只要去贵县拜识哥哥,只为缘分浅薄,不能够去。”
曹雪芹《红楼梦》:“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服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
【例文评点】
草木深
许梓馨
缘,远,怨。
人间草木深,斩不断的情缘,是与世共存之缘,无可否认。
自《诗经》,人与草木之情便似天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我正值青春年少,耽于这情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凋零,我的年岁也逝去,似落叶飘零,弃妇的慨叹将自己与一木一叶相连,仿佛树随人生,人伴树老,冥冥中人与树木情缘相牵连。
盘古开天辟地,毛发化作茂密的林木,血液化作流淌的溪流,他伟岸的身躯一一分落为山川、峡谷。注定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缘起,是凝聚的草木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共生的树。”至少一棵。在贵州的一个苗寨,岜沙人自生至死都与树相连,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婴儿出生时,便栽下一棵树苗,代表着生命,人识木,木识人,木长人亦长。在千千万万的林木中,岜沙人能辨识自己的那棵树,无须茫然苦寻,无须分辨。那是一种缘,与血脉相承。人之将尽,便砍下那棵树做成棺木,葬之于原地,没有坟墓,没有墓碑,只在葬地之上栽一株树苗,意为新的重生。
这是人关于树最美好的故事。
终其一生,情缘相连,而人间的一草一木,与我们都有缘。不必如岜沙人般虔诚奉养,只需善待即可。
可如今,没有人愿意拥有出门便采朵撷果的实用与浪漫,没有人再留恋山林野草,没有一片树叶的新生与脱落与我们的心情相牵动,再没有“望山间之明月”的畅怀,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一团蒲扇,一方木榻,一柄木叶都不再与我们有关。我们认为自己已彻底“脱农”,那传统的自然社会已远去,现在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时代。
缘,已经远去。
逝去了便不再回来,灰暗的苍穹,弥漫的灰尘,光秃的山林,你怨这天怎么了,这么糟糕,不该是它怨你吗?怨人们疏远了情分,无形中斩断了人与自然的情缘。 [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以“缘”“远”“怨”三个字贯穿文章,串联起人与草木情缘的变化。由缘起情,缘分落尽,情分疏远。以当下人与草木的疏远,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大主旨,文章具有现实立场与人文情怀。
與小米结缘
曹慧敏
“缘分”这词太玄妙,带着一股子巫气,可偏偏让人欲罢不能。求而不得的缘是妄想,枉自嗟叹便也作罢,遇而漏之的缘才最令人牵肠。
于是我庆幸,能与小米结一段善缘。
清代袁枚有诗言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里的米定不是大米,大米太白胖,显不出苔花的清寂。于是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袁大才子就是拿小米作比,毕竟小米微黄,半透明,如玉石一般,不带一丝火气。
犹记得与小米的初遇,是在奶奶家的灶台上。一碗小米粥,除了颜色鲜亮点儿,并没有氤氲而出的米香。然而奶奶顶爱喝这样的粥,也诱哄着我喝下一口,没有味道,甚至有点儿发“柴”。奶奶却喝得心满意足,眉眼弯弯。她说,在那个年代里,哪有大米吃,都是小米呀,是家家户户的口粮。
是吗?我看着小米粥,无法想象没有白米粥的生活,却不可否认地对小米产生了兴趣。
或许这就是缘分的兆端,突如其来的,自然而然的那么点儿兴趣。
后来了解到,小米可以说是粮食的祖宗了,古时候称“粟”,如今植物学家和山地居民称为“谷子”,我很惊奇于这一说法的通行。毕竟连玉米这玩意儿,也没个固定的说法,在东北被称作苞米,在翻译小说里被称作“玉蜀黎”。小米就是脱壳后的谷子,这一高度认知,倒让我相信小米曾经是天下人的口粮了。
愈了解小米,就愈想与小米亲近,这或许是俗话说的“缘分来了,档也档不住”。如今我习惯于早晨起来喝一碗小米粥,清清淡淡的味道却自有一种通彻,令灵台清明。
在粮食中,玉米个儿顶大,最易被碾碎。其次是高粱,热烈而浓艳,淌到酒里去。大米是城里的女娇娥,适应着城市人娇弱的胃。而小米为王,不声张,不宣扬,只寻有缘人。
得道了,小米,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
而最让我得意的是,同辈人中,似乎只有我慧眼识小米,其他人一边每天轮番包子西点,一边哀叹没什么好吃的。我喝着自己的小米粥,寂然欢喜。
真好,在感到缘分来临时,我用红绳牵住了它,绕在小指上,于是缘分驻扎下来,化为细水长流的陪伴。
如是,不会再遗憾。
[点评]
“慧眼识小米”,将小米的形、色、味娓娓道来,“初遇”“了解”,继而“熟知”,写出了与小米结缘的过程之美,清新淡雅,情缘恰似绕指柔,于平凡的小米中生出。情感真切,语言充满诗意。
荒芜生奇缘
杨雨晨
沙漠带给她彻底的荒芜。
却是一片荒芜,让她清奇毕露,震颤着每一位造访者,庆幸循着心,来实现这一段奇缘。
她是一眼泉,敦煌深处的月牙泉,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初见,是在一本书上,缘如蒲草,沿心而生。
她美得张扬,于沙漠中独此一湾,风沙中独此一静,高坡中独此一跌,荒凉中独此一景,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调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心醉神驰。
这样风韵,是荒芜所拦不住的,远远地伸出缘分的触角,成为根生的牵念。
再见,是在一首歌里,以她为名,为她而唱。
缘着清亮脱俗的歌声,流淌下她恣意的美丽与生机。音乐抛弃了视觉,因而抛却了她周遭的荒芜,抛弃了阻隔着的无垠的沙漠,她一下子近了,却仍触不可及。咫尺天涯的距离,使得缘分的感召更加强烈,既然缘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是否无转移?
后来,看到一幅航拍的二维影像,大幅,全景,将她与沙漠收于一体。她竟是深厚,沉默,大家闺秀的内敛,全无小女子的顽意。尽管周围一片荒芜,漫地又漫地的沙,稀零又稀零的草,不时放肆的风,她平静得不起一丝波澜。傍着她的是一位老尼,据说常住泉旁,不与世交。老尼不美,却傍着泉如此和谐,也许荒芜给了她们共同的孤独,共同的深厚,共同的魅力。
缘分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经历者是切身的喜悦与感伤。千万人中,有多少人跨越荒芜,去实现这一段奇缘,又有多少人守在她的缘身边?
然而,缘一定要实现吗?一定要守吗?
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是荒芜,给了她这样清灵奇崛的美,种下了缘的种子,又是荒芜,隔断了有缘人的脚步。
荒芜赐予的缘分,缘分并荒芜一处孤独。
我想,我不会去。
“假使得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
【点评]
文章按照“初见,再见,后来”的顺序描写了与月牙泉的奇缘,因荒芜中的生机而心生牵挂,视角独特。“缘一定要实现吗”之问更深刻揭示了作者对“缘分”的更深层的理解,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的特质是偶然与巧合,自然而不刻意,命中注定不可改变,可遇而不可求,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第二句话强调人对“缘分”的主观感受,因缘来而喜,因缘去而悲,也可以理解为因有缘而喜,无缘而悲,升华为万事不可求,一切随缘。
“缘”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联系,缘的前提是自然的、不刻意的。缘的归宿是人与人心有灵犀的情感,人与物妙不可言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心灵或情感上巧而妙的契合相通,它体现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
如何对待缘分,珍惜缘分,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与智慧选择。
缘分,就是在名利面前的平常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缘分不必强求,不必强调全部得到。所谓缘分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你。
2.“缘分”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缘分”的解释是:民间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缘分,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分,是中国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爱情中,二人相爱的缘分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突然、一些偶然、一些必然组成的。
偶然间的相遇即是缘。分是一个量词,你敬我一点,我敬你一点,这叫作分,可见分是可以叠加的,彼此还有交集即是缘分,缘分的深浅在于彼此付出多少机缘。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友情、亲情与爱情。缘分有时候也是一种命运。
名言道:缘在天定,分靠人为。逻辑上:先有缘才有分,有缘分不怕经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缘分尽了即表示两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开了,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了;缘分未尽即表示两人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以团圆而收场。天缘是无须刻意安排,不管你有意或无意选择哪个场合,只要你不闷在狭隘独处的角落里独自舐舔着伤口惩罚自己,只要你迈步踏出去,自然会邂逅临近左右各色各异的人。“缘”,让不约而同的人邂逅相逢、相识、相恋,“分”是发自人的意愿,需要有联络的途径紧紧相连。联络就像两艘游荡大海的船只各奔前程注定分离,有了联络方式就像隐形的绳索将彼此环扣相互牵引着,不被巨大的空间骇浪冲散流失掉相邻左右的福分。“分”需付出可以延续维持天缘的长久,需要与对方打破陌生隔阂,逐渐建立感情建筑生活中彼此的牵系,为的是不再使缘分因时限的到期和时空归位再次隔绝流逝掉机遇,从而使两个人又转化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遗落在夭涯各处。
3.有关“缘分”的名言警句
宋代吕南公《奉答顾言见寄新句》诗之一:“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
明代沉周《咏帘》:“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
沈从文《贵生》:“你我是穷人,和什么都无缘,就只和酒有点缘分。”
梨园戏《入窑》:“是我俩缘分相牵又相伴。”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戈夫曼对相遇的界定: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李俊往常思念,只要去贵县拜识哥哥,只为缘分浅薄,不能够去。”
曹雪芹《红楼梦》:“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服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
【例文评点】
草木深
许梓馨
缘,远,怨。
人间草木深,斩不断的情缘,是与世共存之缘,无可否认。
自《诗经》,人与草木之情便似天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我正值青春年少,耽于这情念,“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凋零,我的年岁也逝去,似落叶飘零,弃妇的慨叹将自己与一木一叶相连,仿佛树随人生,人伴树老,冥冥中人与树木情缘相牵连。
盘古开天辟地,毛发化作茂密的林木,血液化作流淌的溪流,他伟岸的身躯一一分落为山川、峡谷。注定了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缘起,是凝聚的草木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共生的树。”至少一棵。在贵州的一个苗寨,岜沙人自生至死都与树相连,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婴儿出生时,便栽下一棵树苗,代表着生命,人识木,木识人,木长人亦长。在千千万万的林木中,岜沙人能辨识自己的那棵树,无须茫然苦寻,无须分辨。那是一种缘,与血脉相承。人之将尽,便砍下那棵树做成棺木,葬之于原地,没有坟墓,没有墓碑,只在葬地之上栽一株树苗,意为新的重生。
这是人关于树最美好的故事。
终其一生,情缘相连,而人间的一草一木,与我们都有缘。不必如岜沙人般虔诚奉养,只需善待即可。
可如今,没有人愿意拥有出门便采朵撷果的实用与浪漫,没有人再留恋山林野草,没有一片树叶的新生与脱落与我们的心情相牵动,再没有“望山间之明月”的畅怀,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一团蒲扇,一方木榻,一柄木叶都不再与我们有关。我们认为自己已彻底“脱农”,那传统的自然社会已远去,现在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时代。
缘,已经远去。
逝去了便不再回来,灰暗的苍穹,弥漫的灰尘,光秃的山林,你怨这天怎么了,这么糟糕,不该是它怨你吗?怨人们疏远了情分,无形中斩断了人与自然的情缘。 [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以“缘”“远”“怨”三个字贯穿文章,串联起人与草木情缘的变化。由缘起情,缘分落尽,情分疏远。以当下人与草木的疏远,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大主旨,文章具有现实立场与人文情怀。
與小米结缘
曹慧敏
“缘分”这词太玄妙,带着一股子巫气,可偏偏让人欲罢不能。求而不得的缘是妄想,枉自嗟叹便也作罢,遇而漏之的缘才最令人牵肠。
于是我庆幸,能与小米结一段善缘。
清代袁枚有诗言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里的米定不是大米,大米太白胖,显不出苔花的清寂。于是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袁大才子就是拿小米作比,毕竟小米微黄,半透明,如玉石一般,不带一丝火气。
犹记得与小米的初遇,是在奶奶家的灶台上。一碗小米粥,除了颜色鲜亮点儿,并没有氤氲而出的米香。然而奶奶顶爱喝这样的粥,也诱哄着我喝下一口,没有味道,甚至有点儿发“柴”。奶奶却喝得心满意足,眉眼弯弯。她说,在那个年代里,哪有大米吃,都是小米呀,是家家户户的口粮。
是吗?我看着小米粥,无法想象没有白米粥的生活,却不可否认地对小米产生了兴趣。
或许这就是缘分的兆端,突如其来的,自然而然的那么点儿兴趣。
后来了解到,小米可以说是粮食的祖宗了,古时候称“粟”,如今植物学家和山地居民称为“谷子”,我很惊奇于这一说法的通行。毕竟连玉米这玩意儿,也没个固定的说法,在东北被称作苞米,在翻译小说里被称作“玉蜀黎”。小米就是脱壳后的谷子,这一高度认知,倒让我相信小米曾经是天下人的口粮了。
愈了解小米,就愈想与小米亲近,这或许是俗话说的“缘分来了,档也档不住”。如今我习惯于早晨起来喝一碗小米粥,清清淡淡的味道却自有一种通彻,令灵台清明。
在粮食中,玉米个儿顶大,最易被碾碎。其次是高粱,热烈而浓艳,淌到酒里去。大米是城里的女娇娥,适应着城市人娇弱的胃。而小米为王,不声张,不宣扬,只寻有缘人。
得道了,小米,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
而最让我得意的是,同辈人中,似乎只有我慧眼识小米,其他人一边每天轮番包子西点,一边哀叹没什么好吃的。我喝着自己的小米粥,寂然欢喜。
真好,在感到缘分来临时,我用红绳牵住了它,绕在小指上,于是缘分驻扎下来,化为细水长流的陪伴。
如是,不会再遗憾。
[点评]
“慧眼识小米”,将小米的形、色、味娓娓道来,“初遇”“了解”,继而“熟知”,写出了与小米结缘的过程之美,清新淡雅,情缘恰似绕指柔,于平凡的小米中生出。情感真切,语言充满诗意。
荒芜生奇缘
杨雨晨
沙漠带给她彻底的荒芜。
却是一片荒芜,让她清奇毕露,震颤着每一位造访者,庆幸循着心,来实现这一段奇缘。
她是一眼泉,敦煌深处的月牙泉,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初见,是在一本书上,缘如蒲草,沿心而生。
她美得张扬,于沙漠中独此一湾,风沙中独此一静,高坡中独此一跌,荒凉中独此一景,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调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心醉神驰。
这样风韵,是荒芜所拦不住的,远远地伸出缘分的触角,成为根生的牵念。
再见,是在一首歌里,以她为名,为她而唱。
缘着清亮脱俗的歌声,流淌下她恣意的美丽与生机。音乐抛弃了视觉,因而抛却了她周遭的荒芜,抛弃了阻隔着的无垠的沙漠,她一下子近了,却仍触不可及。咫尺天涯的距离,使得缘分的感召更加强烈,既然缘如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是否无转移?
后来,看到一幅航拍的二维影像,大幅,全景,将她与沙漠收于一体。她竟是深厚,沉默,大家闺秀的内敛,全无小女子的顽意。尽管周围一片荒芜,漫地又漫地的沙,稀零又稀零的草,不时放肆的风,她平静得不起一丝波澜。傍着她的是一位老尼,据说常住泉旁,不与世交。老尼不美,却傍着泉如此和谐,也许荒芜给了她们共同的孤独,共同的深厚,共同的魅力。
缘分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经历者是切身的喜悦与感伤。千万人中,有多少人跨越荒芜,去实现这一段奇缘,又有多少人守在她的缘身边?
然而,缘一定要实现吗?一定要守吗?
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是荒芜,给了她这样清灵奇崛的美,种下了缘的种子,又是荒芜,隔断了有缘人的脚步。
荒芜赐予的缘分,缘分并荒芜一处孤独。
我想,我不会去。
“假使得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
【点评]
文章按照“初见,再见,后来”的顺序描写了与月牙泉的奇缘,因荒芜中的生机而心生牵挂,视角独特。“缘一定要实现吗”之问更深刻揭示了作者对“缘分”的更深层的理解,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