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需要学习的词汇量越来越大,必须想办法提升其学习效率。而且英语各方面知识技能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词汇量不足,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都会受到限制。但观察实际情况可以发现,目前部分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缺少变化,难以匹配高中生内心的学习需求,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潜力。本文即从丰富学习方法、创设具体情境和改革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浅谈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单词并学会正确灵活地运用,需要记忆与练习。乍看起来,不论是记忆还是练习,都是比较枯燥的事情,沒有捷径可循,学生必须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努力完成。部分教师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长期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把记忆与练习融入到生动丰富的学习场景中,再通过学习评价上的改革创新,赋予学生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心态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除了学英语,还能真正爱英语、用英语。
一、丰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一般就是让学生记住词汇的各种时态,然后给出一些例句,再通过填空、造句等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这种方式是最为常用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有时甚至会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学生早就失去了兴趣,就像在完成一项“任务”。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入其他学习方法,比如融合一些游戏或比赛元素,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新鲜感,改变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的面貌,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两两分组,模仿一些综艺节目上的“你说我猜”形式,开展词汇学习游戏。教师给出几个单词,逐个展示给学生A。每个单词展示完,学生A要用英语来描绘教师给出的单词,但是不许直接说出来,然后学生B根据学生A的描述来猜测是哪个词。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最多的组获胜。例如,教师给出Friendship,学生A说:“It i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persons.”看学生B是否能猜对。不论学生A的描述是否准确无误,教师都不要随便介入,可以在游戏后再进行总结。
二、创设具体情境,提升应用能力
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英语本质上是人们互相交流沟通时所用到的一个语言工具。词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给出的例句,还是让学生造句,这些句子其实都是在相应的场景下出现的,只不过是被无意识的提取出来而已。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必然更加复杂,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单句之间的对答。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实际的词汇应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交流氛围,帮助他们在较为复杂的场景中保持平和心态,把自身的词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需要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些是旅行需要用到的物品。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创造一个情境:The school will organize spring outings.Please think about what you need to prepare.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给出英文单词,进行讲解教学。随后再让学生模拟场景互相提问:The spring outing will begin soon. Are you ready for your things? What do you have?看看谁准备的更加齐全,互相提醒补充。
三、改革学习评价,鼓励学生进步
以往高中英语的学习评价大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词汇部分也不例外。即教师通过考试中各种题型出现的词汇错误,来分析学生词汇学习的问题,对学生做出评价,然后决定下一步教学方向。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关注结果,在问题集中发生时才能够做出有效反应,纠正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所以,教师应该在学习评价上改革创新,对过程评价提起更多的重视。如果软硬件条件具备,还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评价中,让学生鼓起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勇气与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在线学习平台,把词汇作业放到平台上。学生作业完成正确,则平台会有掌声或肯定的话语出现;如果出现错误,则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重复三次仍然没有做对,则跳入下一环节。完成之后,系统会给出详细分析,如学生在哪一类问题上容易犯错,哪些已经或尚未解决。当天学生全部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展示结果分析当天教学工作的不足,然后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一旦有了较为充沛的学习兴趣,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有了更多的空间,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加强教学上的研究与创新,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特征和意愿,师生共同努力,争取获得越来越好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莲.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浅析[J].英语教师,2018,18(23):75-76+80.
[2]王群霞.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6):175.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单词并学会正确灵活地运用,需要记忆与练习。乍看起来,不论是记忆还是练习,都是比较枯燥的事情,沒有捷径可循,学生必须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努力完成。部分教师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长期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把记忆与练习融入到生动丰富的学习场景中,再通过学习评价上的改革创新,赋予学生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心态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除了学英语,还能真正爱英语、用英语。
一、丰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一般就是让学生记住词汇的各种时态,然后给出一些例句,再通过填空、造句等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这种方式是最为常用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有时甚至会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学生早就失去了兴趣,就像在完成一项“任务”。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入其他学习方法,比如融合一些游戏或比赛元素,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新鲜感,改变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的面貌,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两两分组,模仿一些综艺节目上的“你说我猜”形式,开展词汇学习游戏。教师给出几个单词,逐个展示给学生A。每个单词展示完,学生A要用英语来描绘教师给出的单词,但是不许直接说出来,然后学生B根据学生A的描述来猜测是哪个词。在规定时间内,猜对最多的组获胜。例如,教师给出Friendship,学生A说:“It i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or more persons.”看学生B是否能猜对。不论学生A的描述是否准确无误,教师都不要随便介入,可以在游戏后再进行总结。
二、创设具体情境,提升应用能力
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英语本质上是人们互相交流沟通时所用到的一个语言工具。词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给出的例句,还是让学生造句,这些句子其实都是在相应的场景下出现的,只不过是被无意识的提取出来而已。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必然更加复杂,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单句之间的对答。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实际的词汇应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交流氛围,帮助他们在较为复杂的场景中保持平和心态,把自身的词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需要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些是旅行需要用到的物品。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创造一个情境:The school will organize spring outings.Please think about what you need to prepare.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给出英文单词,进行讲解教学。随后再让学生模拟场景互相提问:The spring outing will begin soon. Are you ready for your things? What do you have?看看谁准备的更加齐全,互相提醒补充。
三、改革学习评价,鼓励学生进步
以往高中英语的学习评价大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词汇部分也不例外。即教师通过考试中各种题型出现的词汇错误,来分析学生词汇学习的问题,对学生做出评价,然后决定下一步教学方向。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关注结果,在问题集中发生时才能够做出有效反应,纠正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所以,教师应该在学习评价上改革创新,对过程评价提起更多的重视。如果软硬件条件具备,还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评价中,让学生鼓起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勇气与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在线学习平台,把词汇作业放到平台上。学生作业完成正确,则平台会有掌声或肯定的话语出现;如果出现错误,则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重复三次仍然没有做对,则跳入下一环节。完成之后,系统会给出详细分析,如学生在哪一类问题上容易犯错,哪些已经或尚未解决。当天学生全部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展示结果分析当天教学工作的不足,然后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一旦有了较为充沛的学习兴趣,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有了更多的空间,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加强教学上的研究与创新,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特征和意愿,师生共同努力,争取获得越来越好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莲.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浅析[J].英语教师,2018,18(23):75-76+80.
[2]王群霞.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