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理综对物理知识的考查仍突出五大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在历年的理综考试中,总有部分对学生各种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高档题”,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难题”,那么学生在备考中如何攻克这些物理“难题”呢?从而提高这些“难题”的得分率呢?
一、“难题”的特点
所谓的难题,不外乎有如下几个特点。
1、过程繁多。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单一的,不成系统的。对于一个过程简单的问题,我们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解决;但一旦把若干个物理过程整合到一道试题里面来综合考查,则过程就变得复杂的多,学生处理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个试题里面涉及的物理过程较多,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2、情境新颖。很多考题给定的物理情境与现实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情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以阅读量较大,蕴含的信息量较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读懂题,而且能从具体的物理情境中抽象、提炼出情境所满足的物理规律。所以学生做起来一来从心理上感到有一种恐惧感,二来感到此类题无从下手。所以一个试题里面涉及的物理情境新颖,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3、隐性条件多。我们可以把物理条件分为两类,即“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很显然,显性条件能明确反映物体的运动性质,我们很容易根据显性条件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写出满足运动规律的方程;而隐性条件不能直接反映出物体的运动性质,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经验,才能从关键词句中得出物体运动所满足的规律(如两小球相碰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给出条件(1)相碰过程中,不计机械能的损失;(2)两个钢性小球相碰。很显然从条件(1)中很容易能明确小球碰撞不仅满足动量守恒,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2)中须对隐性条件“钢性小球”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得出小球相碰所满足的运动规律)。所以一个试题里面隐性条件多,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二、攻克策略
1、分解过程,化繁为简
在进行解题时,必须加强研究对象运动过程的分析。把研究对象整个过程中的复杂的运动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而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其运动过程所满足的规律方程也是较容易列出来的,再者在具体应用时最好要画草图辅助分析研究对象在各个子过程中的运动特点。这样通过分解过程,把复杂的运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较简单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使问题得到简化。
2、联系实际,巧立模型
由于情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而并没有明确告知情境所满足的物理规律,所以解题时关键是把题设的物理情景抽象为熟悉的物理模型,从而可利用满足该模型的物理规律求解该实际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1)审题。阅读题目将文字叙述的问题在头脑中形象化,并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题目所叙述的物理情境展现出来。(具体情境)
(2)分析。对物理情境进行一系列分析,从情境的特点中,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进而抽象出物体的运动模型。(判断模型)
(3)求解。运用满足该物理模型的规律进行运算操作:或进行列式计算、或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或运用图象分析判断,得出结果。(应用规律)
(4)讨论。运用物理规律结合题意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3、注重积累,重点突破
要想把隐性条件所反映的物理规律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积累,尤其是对重点关键词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应用时轻松破译出隐性条件所对应的物理规律。
4、树立信心,保持冷静
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碰到难题是非常正常的。所以碰到不会做的题除了可以上述方法进行突破之外,心态是很关键的。一定要稳定心态,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轻松应对。认真分析、思考,会多少答多少,能推导几步就做几步。这样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反而会提高“难题”的得分率。
例:(2000年全国高考题)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学力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析:此题同时具备了上述难题的三个特点:
(1)过程繁多。C、B相碰、压缩弹簧、A与P相碰、锁定、解除锁定、A、D及弹簧间的相对运动;(2)情境新颖。此力学问题是建立在“双电荷交换反应”的物理情境上的,而这个“双电荷交换反应”的物理情境是我们不熟悉的;
(3)隐性条件多。碰后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弹簧长度变到最短、A与P接触而不粘连。所以此题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的一道“高档题”。我们可以按照上述策略进行分析。
认真审题之后会发现此问题与题设的物理情境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抛开题设的物理情境。把整个运动过程分为若干个子过程。
(1)C、B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说明C与B的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设碰后D的速度为V1,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M+m)v1
(2)D向左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A与A有相同的速度)此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满足动量守恒,设弹簧最短时D、A的速度为V2,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3mV2
(3)弹簧长度被锁定、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弹簧被锁定后,弹簧中贮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根据能量守恒有
2mv12/2=3mv22/2+EP
(4)A与挡板P发生碰撞后A、D都静止不动,弹簧贮存的弹性势能保持不变。
(5)解除锁定D球向右运动到弹簧恢复到原长的过程。(A与P接触,说明在此过程中A球速度一直为零,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D的动能)此过程中只有弹簧的弹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设弹簧恢复到原长时D的速度为v3,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EP=2mv32/2
(6)A球离开挡板,向右运动至弹簧拉伸量最大的过程。(A与P不粘连,说明A能离开挡板,当A、D速度再次相等时,弹簧有最大的拉伸量,弹簧的弹性势能有最大值)设A、D速度相等时的速度为v4,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1,此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系统总动量守恒;且此过程中只有弹簧的弹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定恒
2mv3=3mv4
2mv32/2=3mv42/2+EP1
∴EP1=mv02/36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注重积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那么这些所谓的“难题”则会成为你的得分题目。
一、“难题”的特点
所谓的难题,不外乎有如下几个特点。
1、过程繁多。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单一的,不成系统的。对于一个过程简单的问题,我们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解决;但一旦把若干个物理过程整合到一道试题里面来综合考查,则过程就变得复杂的多,学生处理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个试题里面涉及的物理过程较多,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2、情境新颖。很多考题给定的物理情境与现实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情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以阅读量较大,蕴含的信息量较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读懂题,而且能从具体的物理情境中抽象、提炼出情境所满足的物理规律。所以学生做起来一来从心理上感到有一种恐惧感,二来感到此类题无从下手。所以一个试题里面涉及的物理情境新颖,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3、隐性条件多。我们可以把物理条件分为两类,即“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很显然,显性条件能明确反映物体的运动性质,我们很容易根据显性条件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写出满足运动规律的方程;而隐性条件不能直接反映出物体的运动性质,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经验,才能从关键词句中得出物体运动所满足的规律(如两小球相碰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给出条件(1)相碰过程中,不计机械能的损失;(2)两个钢性小球相碰。很显然从条件(1)中很容易能明确小球碰撞不仅满足动量守恒,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2)中须对隐性条件“钢性小球”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得出小球相碰所满足的运动规律)。所以一个试题里面隐性条件多,自然就增加了考题的难度。
二、攻克策略
1、分解过程,化繁为简
在进行解题时,必须加强研究对象运动过程的分析。把研究对象整个过程中的复杂的运动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而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相对来讲是比较简单的,其运动过程所满足的规律方程也是较容易列出来的,再者在具体应用时最好要画草图辅助分析研究对象在各个子过程中的运动特点。这样通过分解过程,把复杂的运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较简单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使问题得到简化。
2、联系实际,巧立模型
由于情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而并没有明确告知情境所满足的物理规律,所以解题时关键是把题设的物理情景抽象为熟悉的物理模型,从而可利用满足该模型的物理规律求解该实际问题,具体过程如下:
(1)审题。阅读题目将文字叙述的问题在头脑中形象化,并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将题目所叙述的物理情境展现出来。(具体情境)
(2)分析。对物理情境进行一系列分析,从情境的特点中,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特点,进而抽象出物体的运动模型。(判断模型)
(3)求解。运用满足该物理模型的规律进行运算操作:或进行列式计算、或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或运用图象分析判断,得出结果。(应用规律)
(4)讨论。运用物理规律结合题意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3、注重积累,重点突破
要想把隐性条件所反映的物理规律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积累,尤其是对重点关键词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应用时轻松破译出隐性条件所对应的物理规律。
4、树立信心,保持冷静
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碰到难题是非常正常的。所以碰到不会做的题除了可以上述方法进行突破之外,心态是很关键的。一定要稳定心态,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轻松应对。认真分析、思考,会多少答多少,能推导几步就做几步。这样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反而会提高“难题”的得分率。
例:(2000年全国高考题)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学力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析:此题同时具备了上述难题的三个特点:
(1)过程繁多。C、B相碰、压缩弹簧、A与P相碰、锁定、解除锁定、A、D及弹簧间的相对运动;(2)情境新颖。此力学问题是建立在“双电荷交换反应”的物理情境上的,而这个“双电荷交换反应”的物理情境是我们不熟悉的;
(3)隐性条件多。碰后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弹簧长度变到最短、A与P接触而不粘连。所以此题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的一道“高档题”。我们可以按照上述策略进行分析。
认真审题之后会发现此问题与题设的物理情境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抛开题设的物理情境。把整个运动过程分为若干个子过程。
(1)C、B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说明C与B的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设碰后D的速度为V1,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M+m)v1
(2)D向左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A与A有相同的速度)此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满足动量守恒,设弹簧最短时D、A的速度为V2,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mv0=3mV2
(3)弹簧长度被锁定、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弹簧被锁定后,弹簧中贮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根据能量守恒有
2mv12/2=3mv22/2+EP
(4)A与挡板P发生碰撞后A、D都静止不动,弹簧贮存的弹性势能保持不变。
(5)解除锁定D球向右运动到弹簧恢复到原长的过程。(A与P接触,说明在此过程中A球速度一直为零,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D的动能)此过程中只有弹簧的弹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守恒,设弹簧恢复到原长时D的速度为v3,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EP=2mv32/2
(6)A球离开挡板,向右运动至弹簧拉伸量最大的过程。(A与P不粘连,说明A能离开挡板,当A、D速度再次相等时,弹簧有最大的拉伸量,弹簧的弹性势能有最大值)设A、D速度相等时的速度为v4,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1,此过程中系统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系统总动量守恒;且此过程中只有弹簧的弹力做功,系统机械能定恒
2mv3=3mv4
2mv32/2=3mv42/2+EP1
∴EP1=mv02/36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注重积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那么这些所谓的“难题”则会成为你的得分题目。